我喜歡旅游,也喜歡攝影,每次從外地回來,相機手機上拍的圖片上千張。
退休后時間有了,去的地方多了,拍的圖片也更多。現時的人已不將照片洗印了,都存在電腦里,想看的時候點開看看,好的照片就發朋友圈顯擺顯擺,我卻總覺得不方便,照片拿在手里細細地看和在電腦上看還是不一樣。
有朋友從微信中發來美篇作品,點開一看,不僅有美麗的圖片,還有詳細的文字,比起電腦上整版的圖片要生動得多,有趣得多。于是,我馬上下載了一個App,把以往拍攝的圖片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并配以文字說明,形成一個完整的記憶鏈,想看時從手機上點擊,所到之處,所觀之景,所見之人一目了然。
慢慢地我又不滿足圖片加說明的結構了,心想何不把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成文章,配上圖片,既生動形象地記錄自己的足跡,又讓朋友分享旅行的快樂和感悟呢?說寫就寫,那年中秋后去新疆喀拉斯,往禾木時遇上漫天大雪,當即寫下散文《八月看雪》,從山腳飛絮般的小雪,到山腰飄飄灑灑的大雪,再到山頂漫天狂舞的暴雪,都作了詳盡的描寫,再配以一幀幀雪蓋山野、銀裝素裹,游客們裙裾飄飄、與雪合影的圖片,祖國疆域之寬廣、山河之壯美和游人之率性快樂躍然紙上,在朋友圈發出后點贊者眾多。以后每到一地便寫文章,寫了不少件美篇作品。
除了在國內暢游,我還獨自隨旅游團去了北美、歐洲、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寫下了《華盛頓的白與黑》、《雷神之水天上來》、《啊,伏爾加河》……在旅游團中,我驚喜地發現團員大多是銀發族,他們或夫妻同游,或朋友結伴,或獨身前行,一路歡聲笑語,一路絲巾飄飄。我在拍攝沿途美景的同時,也拍下他們陽光、健康的身影,制作成美篇作品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分享。
后得知,可以把作品印成圖文并茂的書籍,上百頁的書幾十元錢就可印制一本。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把在北美旅游寫的12篇文章和百余張圖片編輯排版,取書名為《行走北美》,沒想到不到一個星期,書就寄來了。拿在手上,厚厚的,沉沉的,翻開一看,圖片清晰、色彩逼真、字體得當,真是不錯。
于是一發而不可收,在做了《行走北美》后,又相繼印制了《初識北歐》《澳州見聞》和《神州足跡》等美篇書。每每翻書閱讀,既感嘆世界之大、山河之美,亦感嘆我們這輩人趕上了好時代,年過花甲還能走遍五洲四海,還能出書立傳,把自己的經歷留給子孫后代。過去的人,未到六十便年老體衰,生命的軌跡不過是以自己為中心,以到村頭、街頭的距離為半徑畫圓,不說國外、首都省城,就連縣城都沒去過,終其一生連張照片都沒留下。現在的人生活的范圍大了,生命的軌跡長了,寬了,不說六十七十,我去年在多倫多還見到一位八十多歲的北京老人獨自出游呢!天南地北地走,飛機輪船 地坐,視頻照片地拍,完了還要出書,跟著書睡在床上神游世界,坐在躺椅上回味銀發飄飄的瀟灑,這是多么快意的人生,多么歡暢的晚年啊!一本書承載的豈止是一個老人的足跡,那是告別貧困的整整一代人的幸福和安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