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布訃告,山東希森集團董事長、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董事長梁希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4月1日0時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梁希森生前的一個夙愿是:讓馬鈴薯主糧化,以自主研發的種薯,為國家再造5個產糧大省。自2001年起,梁希森帶領團隊從零開始,自主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希森”系列品種,曾兩度刷新世界單產紀錄,累計推廣超過3000萬畝,打破土豆“洋種子”壟斷。24年來,梁希森矢志不渝,將土豆良種推廣至廣袤大地。
十萬里挑一,育一粒好種子
2001年梁希森開始馬鈴薯育種時,很多人想不明白,小學沒畢業的梁希森,為啥非要搞育種這樣有科技含量的事。這緣起于他帶女兒吃薯條的故事,得知炸薯條用的都是國外品種土豆時,梁希森吃了一驚:“吃個土豆子,咋還要進口?!”繼而,他又了解到,土豆在我國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面積雖居世界第一,單產和品質卻落后,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好品種以及脫毒種薯利用率低。
梁希森小時候因家境貧寒,10歲就離家四處討飯。“等我有錢了,一家發一鍋白饅頭”是其最為樸素的心愿。他萌生了要孕育出中國土豆好種子的夢想。說干就干,梁希森立馬找來幾名學農業的大學生開始搞育種,結果開頭就碰壁了,幾百萬元打了水漂,大學生們也走了。
碰壁后也有收獲。梁希森意識到,必須要找專家帶著團隊才能干出名堂。2007年,希森集團收購了專門從事脫毒馬鈴薯育種的北京中聯宏業馬鈴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馬鈴薯育種專家孫慧生及團隊加盟,育種逐步走上正軌。這一年,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落戶希森集團。
育種20多年,梁希森先后投入了大量資金,最難的時候只能賣房子,他曾因此自嘲“從富翁變成了‘負翁’”。
“馬鈴薯育種投入是巨大的,種十萬株馬鈴薯才能選育一個理想的品種,一般得十年以上。”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遺傳與育種室主任崔長磊回憶,最終歷經11年,“希森6號”培育而成,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別以畝產9.38噸、9.58噸的產量,兩次刷新世界馬鈴薯單產紀錄。
自2011年推出首個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希森3號”起,希森集團又陸續有包括“希森6號”在內的11個馬鈴薯品種通過品種審定和國家農作物品種登記,被大面積推廣,同時還儲備有一批待登記推廣的馬鈴薯新品系。
打破“洋種子”壟斷
如果說優良品種是馬鈴薯的“芯片”,那么脫毒種薯就是馬鈴薯的“電源”,沒有它,有好品種也難高產。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七臺鎮,坐落著705座溫室大棚,這里是希森集團的良種繁育基地。作為國內首家實現“育繁推”一體化的馬鈴薯企業,希森集團90%的種薯在這里繁育。
目前,商都基地年可繁育脫毒苗1.5億株,生產脫毒原原種4億粒,加上山東、北京兩個基地,希森集團年可生產原原種8億粒,能滿足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三分之一的用種需求。
“現在,國內市場基本上已由‘洋種子’獨大,變成了國產種子與它們PK。”2023年,梁希森說。目前,希森馬鈴薯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累計推廣種植3150萬畝,種薯還出口法國、英國、哈薩克斯坦等6個國家。
自2022年起,希森集團累計將10余萬粒馬鈴薯種子送上太空,成功嘗試航天育種。同時,不斷創新嘗試分子育種、基因編輯等先進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馬鈴薯以鮮食為主,占馬鈴薯消費量的六成以上,而加工消費僅占8%。在樂陵,希森食品有限公司的操作間擺放著十多種誘人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早在馬鈴薯主糧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2015年,這里的流水線上便生產出了第一個土豆饅頭。去年,“希森77號”薯條加工專用新品種問世,梁希森的“薯條夢”已實現。
在梁希森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馬鈴薯畫——綠色枝蔓鋪滿薯田,白色花朵點綴其間,黃色土豆正在大地里生長。如同梁希森的夙愿,正在一步步生長并成為現實。
“國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千難萬險,只要倒不下、死不了,我的馬鈴薯育種就不能停。”這曾是梁希森常說的話。
(大眾新聞記者 徐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