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前的農村,看電影是當時最主要的娛樂享受。那時,只要聽到放電影的消息,人們就會蜂擁而至,一睹為快。那一部部黑白電影、那一次次追逐觀摩,至今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那時的電影以戰爭題材居多,因為常有“好人”與“壞人”兩大陣營的激烈博弈,正合那時老百姓的審美愛好,特別適合孩童觀看,因此引來人們趨之若鶩的追捧。放電影的消息都是事先用海報形式廣而告之的。小孩掰著指頭等待開映的日子,而大人們卻要盤算著那天如何熱情招待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屆時酒足飯飽后,就結伴前往露天電影場去逍遙一番。插隊時,農村中家家通了有線廣播,電影消息常常通過電波傳達。有時還有電影故事簡介,聽得百姓早早地翹首以盼。農村里還有一種高掛紅旗以示放映的習俗,只要老遠看到那里扯起了紅旗,就會徑直跑去看電影。
江南農村水網密布,為了及時運送放電影的器材,又方便放映員的食宿,所以每個流動電影隊配備了一條電影船。船上另派兩名船工,負責搖船和炊事,還協助放映員裝拆電影設備。電影船上的放映員常是師徒搭配,老師傅教,年輕人學。船艙搭起木棚,白天做辦公室,夜里做就寢室。船頭上配有小型發電機,應對停電或電壓不穩時急用。船艄上則配有簡易炊事設備。每當電影船停泊在放映地岸邊的時候,這才讓鄉民吃了定心丸。因為露天電影是受天老爺左右的,如遇狂風大雨就會取消放映,所以空歡喜一場是常有的事。
那時的放映員還有及時推介當地好人好事的任務,所以一到放映地就得采集地方新聞,然后寫成解說詞,畫成幻燈片,就能在晚間放映前進行宣傳了。電影船每到一地就要豎起銀幕,掛起音箱,裝置放映機,接通電纜線。等待夜幕降臨,就能開始放映。最初為單機放映,一部電影大致要經過三四次換片環節。每當換片時,全場漆黑一片,唯有放映機旁亮著電燈,能清晰地看到放映員熟練地打開機盒,裝置片盤,抽出片頭,鑲嵌機身,最后接上空盤,一連串動作只需數秒時間,真佩服放映員那熟能生巧的本領。
“文革”期間,為了普及樣板戲電影,還出現過一種更小規格的放映機。由于光源改進,圖像也算清晰。最大的優點是,當天氣不作美時,可立即搬到室內的廳堂放映,不至于中途夭折,讓觀眾掃興。“文革”后期,露天電影開始采用雙機放映,除了膠片增加寬度、銀幕擴大數倍外,就是通過兩部電影機交替放映,從此看電影可以一氣呵成,不會中斷了。
放映員雖然非常辛苦,但在那個年代里還是屬于令人羨慕的工作,所以要求放映員出身好,素質高,特別需要能說、能唱、能寫、能畫的特殊人才,因此很多插隊青年走進了放映員的行列。由于放映露天電影時,總在風餐露宿的環境下作業,而且還經常日夜兼程地趕路換點,所以,放映員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那時,大多從業人員愛崗敬業,樂此不疲地活躍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甘愿奉獻,無怨無悔。
鄉村電影一般由大隊包場,價格便宜。鎮上的露天電影則需要選擇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以利檢票,保證經濟收益。但那時的孩童常囊中羞澀,為了滿足影癮,只能各想奇招去混票。如事先藏在電影場的隱蔽處,或檢票時有意裝扮小矮人,成為免票對象,現在想想實在幼稚可笑。為了占據有利地形觀摩,老人家一般下午就會搬去自家的長凳、方凳,安置在最佳位置,小孩們則大多聚在銀幕前席地而坐,哪怕滿地泥灰也全然不顧。電影場里總是鬧哄哄一片,大人不會擔心孩子走失,小孩不會牽掛大人尋找。有時場外人要找場內人辦急事,只能通過話筒發布尋人啟事,觀者不會計較,這是那時鄉下看電影的習俗。
最尷尬的是突然停電,或發電機發生故障,或電纜線被觀眾踩斷,這時全場漆黑一片,只能耐心等待。實在等得心焦時,就會起哄喝倒彩。大多情況下能很快消除故障重新放映。但也有“一去不復返”的時候,觀眾也能體諒,從未發生過群起要求退票的風波。中途下雨是露天電影常見的不測。除非傾盆大雨,一般都會堅持放完。待等電影結束,場內果皮、瓜殼滿地,成為當時鄉村露天電影帶來的特殊風景。那時的年輕人最迷戀看電影,可以穿上新衣服,與戀愛中的男女朋友有個約會。沒有對象的人,也盼望在觀摩的人群中能撞上“桃花運” 。
當聽到附近村落放電影的消息后,生產隊就會像趕集一樣,組織船隊,結伴前往,全然不顧有時存有風急浪大的隱患。一些鐵桿影迷還常追隨電影船,一場不落地跟蹤觀看。即使反復咀嚼,也百看不厭。“文革”中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充分利用拷貝在一地的逗留時間,常采用“跑片”形式,使同一部電影能在多個地方參差放映,這就需要有一個接力跑片的環節,常常急中出亂,難以正常銜接。但是大家都能理解,毫無怨言。
可以說,如今的中老年人是和露天電影一起成長的,雖然觀摩條件艱苦,但是受益匪淺——素質在觀摩電影中提高、知識在觀摩電影中豐富、藝術在觀摩電影中領略、歌曲在觀摩電影中欣賞,所以曾經的露天電影總是讓人留戀,甚至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