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與知識的活動。它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
題龍陽縣青草湖,題龍陽縣青草湖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的意思,題龍陽縣青草 1
題龍陽縣青草湖,題龍陽縣青草湖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的意思,題龍陽縣青草湖賞析 -詩詞大全
題龍陽縣青草湖作者:唐溫如??朝代:唐??體裁:七絕?? 西風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河。
古詩文閱讀原則 2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題龍陽縣青草湖原文賞析 3
元代:唐珙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題龍陽縣青草湖賞析 4
譯文及注釋
佚名
譯文
秋風勁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許多,一夜愁思,湘君也應多了白發。
醉后忘卻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夢中,我臥在天河上。
注釋
①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
②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與洞庭湖一脈相連,所以,詩中又寫成了“洞庭湖”。
③湘君:堯的女兒,舜的妃子,死后化為湘水女神。
④天在水:天上的銀河映在水中。
題龍陽縣青草湖古詩閱讀答案 5
題龍陽縣青草湖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閱讀試題:
(1)這首詩極有“太白遺風”,請具體說明。(4分)
(2)詩的前半部寫景蕭瑟,后半部記夢美好,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閱讀答案:
(1)答案:本詩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想象奇特,如開頭一句用一“老”字,賦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聯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麗的湘君竟一夜間愁成了滿頭白發。后兩句用了夸張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自己所做的夢,也有了體積壓在船上,也壓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遺風。(本題從表達技巧方面答題,答出夸張擬人手法和豐富的想象聯想得1分,具體展開,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頭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暢游銀河1分。)
(2)答案:不矛盾。寫對美好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的。。(表明態度1分,反面襯托1分,最后表述2分。)
題龍陽縣青草湖的詩詞閱讀答案總結 6
〔元末明初〕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②,滿船清夢壓星河。
〔注〕①湘君:傳說舜南巡死后為湘水男神,稱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銀河映在水中。
10、閱讀上面一首古詩,回答問題。(4分)
(1)請描繪“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現出來的畫面。(2分)
(2)請聯系“滿船清夢壓星河”全句的意境,賞析句中“壓”的妙處。(2分)
答案
(1)颯颯西風,強勁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紋蕩漾而來,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皺紋。
(2)“壓”,將清夢化無形為有形(化虛為實),與“滿船”相應,言清夢之多之重。
題龍陽縣青草湖古詩閱讀答案 7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閱讀試題:
(1)這首詩極有“太白遺風”,請具體說明。(4分)
(2)詩的前半部寫景蕭瑟,后半部記夢美好,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閱讀答案:
(1)答案:本詩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想象奇特,如開頭一句用一“老”字,賦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聯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麗的湘君竟一夜間愁成了滿頭白發。后兩句用了夸張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自己所做的夢,也有了體積壓在船上,也壓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遺風。(本題從表達技巧方面答題,答出夸張擬人手法和豐富的想象聯想得1分,具體展開,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頭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暢游銀河1分。)
(2)答案:不矛盾。寫對美好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的。。(表明態度1分,反面襯托1分,最后表述2分。)
古詩文閱讀原則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閱讀理解修辭作用題型答題方法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題龍陽縣青草湖》的翻譯及賞析 8
《題龍陽縣青草湖》的翻譯及賞析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注釋
唐珙,字溫如,元末明初詩人。
①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
②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與洞庭湖一脈相連,所以,詩中又寫成了“洞庭湖”。
③湘君:堯的女兒,舜的妃子,死后化為湘水女神。
④天在水:天上的銀河映在水中。
參考譯文
秋風勁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許多,一夜愁思,湘君也應多了白發。
醉后忘卻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夢中,我臥在天河上。
賞析
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詩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洞庭”,是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極富藝術個性的紀游詩。一、二兩句,詩人即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壯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以虛幻的神話,傳遞出真實的感情。“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兩句中一個“老”字不可輕易放過。秋風颯颯而起,廣袤無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層層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與春日中輕漾寧靜的碧水比較,給人一種深沉的逝川之感。詩人悲秋之情隱隱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說,而塑造了一個白發湘君的形象,發人深思。傳說湘君聞帝舜死于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夠悲切的了。而此時蕭瑟之秋景,竟使美麗的`湘君一夜間愁成滿頭銀發。這種新奇的構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樣的觸目驚心了。客觀世界如此,詩人自己的遲暮之感、衰頹之意,自然盡在不言中了。一個“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謂達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入夜時分,風停了,波靜濤息,明亮的銀河倒映在湖中。湖邊客船上,詩人從白天到晚上,手不釋杯,一觴一詠,怡然自樂,終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覺,漸漸地滲入了詩人的夢鄉。他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船舷周圍見到的是一片星光燦爛的世界。詩人將夢境寫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話般地誘人。然而,“此曲只應天上有”,夢醒時,留在心上的只是無邊的悵惘。一、二句寫悲秋,未必不伴隨著生不逢時、有志難伸的感慨;后兩句記夢,寫出對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水乳交融的。
這兩句對夢境的描寫十分成功:夢境切合實境,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正相關合,顯得真實可信;夢無形體,卻說清夢滿船,夢無重量,卻用“壓”字來表現,把幻覺寫得如此真切;從夢境的清酣,不難覺察出詩人對于擺脫塵囂的愉悅,記夢而兼及感情,則又有暗中傳神之妙。古代寫夢的詩不少,但像這首詩這樣清新奇麗而又含蓄豐富,卻是并不多見的。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無一筆粘著,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詩人著意于真情實感的表現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寫來不拘一格,超塵拔俗。無論寫景敘夢,都有虛有實,惝恍迷離,詩境之縹緲奇幻,構思之新穎獨?
原文: 9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閱讀理解修辭作用題型答題方法 10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11
【年代】:唐
【作者】: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內容】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賞析】:
此篇是晚唐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之作。關于這位作者,歷史上沒有片言只語的記載。這首詩倒很象是他的一幅自畫象,讀過之后,詩人的精神風貌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詩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洞庭”,是因為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極富藝術個性的紀游詩。一、二兩句,詩人即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壯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以虛幻的神話,傳遞出真實的感情。“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兩句中一個“老”字不可輕易放過。秋風颯颯而起,廣袤無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層層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與春日中輕漾寧靜的碧水比較,不給人一種深沉的逝川之感嗎?詩人悲秋之情隱隱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說,而塑造了一個白發湘君的形象,發人深思。傳說湘君聞帝舜死于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夠悲切的了。而今日蕭瑟之秋景,竟使美麗的湘君一夜間愁成滿頭銀發。這種新奇的構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樣的觸目驚心了。客觀世界如此,詩人自己的遲暮之感、衰頹之意,自然盡在不言中了。一個“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謂達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入夜時分,風停了,波靜濤息,明亮的銀河倒映在湖中。湖邊客船上,詩人從白天到晚上,手不釋杯,一觴一詠,怡然自樂,終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覺,漸漸地滲入了詩人的夢鄉。他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船舷周圍見到的是一片星光燦爛的世界。詩人將夢境寫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話般地誘人。然而,“此曲只應天上有”,夢醒時,留在心上的只是無邊的悵惘。一、二句寫悲秋,未必不伴隨著生不逢時、有志難伸的感慨;這兩句記夢,寫出對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水乳交融的。
這兩句對夢境的描寫十分成功:夢境切合實境,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正相關合,顯得真實可信;夢無形體,卻說清夢滿船,夢無重量,卻用“壓”字來表現,把幻覺寫得如此真切;從夢境的清酣,不難覺察出詩人對于擺脫塵囂的愉悅,記夢而兼及感情,則又有暗中傳神之妙。古代寫夢的詩不少,但象這首詩這樣清新奇麗而又含蓄豐富,卻是并不多見的。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無一筆粘著,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詩人著意于真情實感的表現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寫來不拘一格,超塵拔俗。無論寫景敘夢,都有虛有實,惝恍迷離,詩境之縹緲奇幻,構思之新穎獨?
(陳志明)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閱讀答案及賞析 12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閱讀答案及賞析
題龍陽縣青草湖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河。
注釋:
湘君:傳說舜南巡死后為湘水男神,稱湘神。
天在水:天上的銀河映在水中。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與洞庭湖一脈相連,所以,詩中又寫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堯的女兒,舜的妃子,死后化為湘水女神。
(1)這首詩極有“太白遺風”,請具體說明。(4分)
(2)詩的前半部寫景蕭瑟,后半部記夢美好,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答案:
(1)答案:(l)本詩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想象奇特,如開頭一句用一“老”字,賦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聯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麗的湘君竟一夜間愁成了滿頭白發。后兩句用了夸張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自己所做的`夢,也有了體積壓在船上,也壓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遺風。(本題從表達技巧方面答題,答出夸張擬人手法和豐富的想象聯想得1分,具體展開,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頭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暢游銀河1分。)
(2)答案:(2)不矛盾。寫對美好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水乳交融的。(表明態度1分,反面襯托1分,最后表述2分。)
賞析:
此篇是元末明初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之作。關于這位作者,歷史上沒有片言只語的記載。然而,就是這一首他唯一的傳世之作,讓人們深深地記住了他。借助于這樣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讀者所能體悟到的,則是詩人特有的精神風貌。這首詩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畫象,讀過之后,詩人的精神風貌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詩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洞庭”,是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極富藝術個性的紀游詩。一、二兩句,詩人即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壯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以虛幻的神話,傳遞出真實的感情。“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兩句中一個“老”字不可輕易放過。秋風颯颯而起,廣袤無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層層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與春日中輕漾寧靜的碧水比較,給人一種深沉的逝川之感。詩人悲秋之情隱隱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說,而塑造了一個白發湘君的形象,發人深思。傳說湘君聞帝舜死于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夠悲切的了。而此時蕭瑟之秋景,竟使美麗的湘君一夜間愁成滿頭銀發。這種新奇的構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樣的觸目驚心了。客觀世界如此,詩人自己的遲暮之感、衰頹之意,自然盡在不言中了。一個“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謂達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入夜時分,風停了,波靜濤息,明亮的銀河倒映在湖中。湖邊客船上,詩人從白天到晚上,手不釋杯,一觴一詠,怡然自樂,終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覺,漸漸地滲入了詩人的夢鄉。他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船舷周圍見到的是一片星光燦爛的世界。詩人將夢境寫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話般地誘人。然而,“此曲只應天上有”,夢醒時,留在心上的只是無邊的悵惘。一、二句寫悲秋,未必不伴隨著生不逢時、有志難伸的感慨;后兩句記夢,寫出對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水乳交融的。
這兩句對夢境的描寫十分成功:夢境切合實境,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正相關合,顯得真實可信;夢無形體,卻說清夢滿船,夢無重量,卻用“壓”字來表現,把幻覺寫得如此真切;從夢境的清酣,不難覺察出詩人對于擺脫塵囂的愉悅,記夢而兼及感情,則又有暗中傳神之妙。古代寫夢的詩不少,但像這首詩這樣清新奇麗而又含蓄豐富,卻是并不多見的。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無一筆粘著,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詩人著意于真情實感的表現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寫來不拘一格,超塵拔俗。無論寫景敘夢,都有虛有實,惝恍迷離,詩境之縹緲奇幻,構思之新穎獨?
題龍陽縣青草湖鑒賞 13
佚名
此篇是元末明初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之作。關于這位作者,歷史上沒有片言只語的記載。然而,就是這一首他唯一的傳世之作,讓人們深深地記住了他。借助于這樣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讀者所能體悟到的,則是詩人特有的。精神風貌。這首詩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畫象,讀過之后,詩人的精神風貌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詩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洞庭”,是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極富藝術個性的紀游詩。一、二兩句,詩人即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壯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以虛幻的神話,傳遞出真實的感情。“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兩句中一個“老”字不可輕易放過。秋風颯颯而起,廣袤無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層層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與春日中輕漾寧靜的碧水比較,給人一種深沉的逝川之感。詩人悲秋之情隱隱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說,而塑造了一個白發湘君的形象,發人深思。傳說湘君聞帝舜死于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夠悲切的了。而此時蕭瑟之秋景,竟使美麗的湘君一夜間愁成滿頭銀發。這種新奇的構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樣的觸目驚心了。客觀世界如此,詩人自己的遲暮之感、衰頹之意,自然盡在不言中了。一個“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謂達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入夜時分,風停了,波靜濤息,明亮的銀河倒映在湖中。湖邊客船上,詩人從白天到晚上,手不釋杯,一觴一詠,怡然自樂,終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覺,漸漸地滲入了詩人的夢鄉。他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船舷周圍見到的是一片星光燦爛的世界。詩人將夢境寫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話般地誘人。然而,“此曲只應天上有”,夢醒時,留在心上的只是無邊的悵惘。一、二句寫悲秋,未必不伴隨著生不逢時、有志難伸的感慨;后兩句記夢,寫出對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水乳交融的。
這兩句對夢境的描寫十分成功:夢境切合實境,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正相關合,顯得真實可信;夢無形體,卻說清夢滿船,夢無重量,卻用“壓”字來表現,把幻覺寫得如此真切;從夢境的清酣,不難覺察出詩人對于擺脫塵囂的愉悅,記夢而兼及感情,則又有暗中傳神之妙。古代寫夢的詩不少,但像這首詩這樣清新奇麗而又含蓄豐富,卻是并不多見的。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無一筆粘著,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詩人著意于真情實感的表現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寫來不拘一格,超塵拔俗。無論寫景敘夢,都有虛有實,惝恍迷離,詩境之縹緲奇幻,構思之新穎獨?
題龍陽縣青草湖閱讀答案 14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閱讀試題:
(1)這首詩極有“太白遺風”,請具體說明。(4分)
(2)詩的前半部寫景蕭瑟,后半部記夢美好,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閱讀答案:
(1)答案:本詩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想象奇特,如開頭一句用一“老”字,賦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聯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麗的湘君竟一夜間愁成了滿頭白發。后兩句用了夸張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自己所做的夢,也有了體積壓在船上,也壓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遺風。(本題從表達技巧方面答題,答出夸張擬人手法和豐富的想象聯想得1分,具體展開,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頭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暢游銀河1分。)
(2)答案:不矛盾。寫對美好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的。(表明態度1分,反面襯托1分,最后表述2分。)
附注:賞析
此篇是元末明初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之作。關于這位作者,歷史上沒有片言只語的記載。然而,就是這一首他唯一的傳世之作,讓人們深深地記住了他。借助于這樣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讀者所能體悟到的,則是詩人特有的精神風貌。這首詩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畫象,讀過之后,詩人的精神風貌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詩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洞庭”,是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極富藝術個性的紀游詩。一、二兩句,詩人即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壯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以虛幻的神話,傳遞出真實的感情。“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兩句中一個“老”字不可輕易放過。秋風颯颯而起,廣袤無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層層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與春日中輕漾寧靜的碧水比較,給人一種深沉的逝川之感。詩人悲秋之情隱隱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說,而塑造了一個白發湘君的形象,發人深思。傳說湘君聞帝舜死于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夠悲切的了。而此時蕭瑟之秋景,竟使美麗的湘君一夜間愁成滿頭銀發。這種新奇的構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樣的觸目驚心了。客觀世界如此,詩人自己的遲暮之感、衰頹之意,自然盡在不言中了。一個“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謂達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再看三、四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入夜時分,風停了,波靜濤息,明亮的銀河倒映在湖中。湖邊客船上,詩人從白天到晚上,手不釋杯,一觴一詠,怡然自樂,終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覺,漸漸地滲入了詩人的夢鄉。他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銀河之上蕩槳,船舷周圍見到的是一片星光燦爛的世界。詩人將夢境寫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話般地誘人。然而,“此曲只應天上有”,夢醒時,留在心上的只是無邊的悵惘。一、二句寫悲秋,未必不伴隨著生不逢時、有志難伸的感慨;后兩句記夢,寫出對夢境的留戀,正從反面流露出他在現實中的失意與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與一、二句情趣各別,內里卻是一氣貫通的。
這兩句對夢境的描寫十分成功:夢境切合實境,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正相關合,顯得真實可信;夢無形體,卻說清夢滿船,夢無重量,卻用“壓”字來表現,把幻覺寫得如此真切;從夢境的清酣,不難覺察出詩人對于擺脫塵囂的愉悅,記夢而兼及感情,則又有暗中傳神之妙。古代關于寫夢的詩不少,但像這首詩這樣清新奇麗而又含蓄豐富,卻是并不多見的。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無一筆粘著,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詩人著意于真情實感的表現而并不拘守于形貌之似,因而寫來不拘一格,超塵拔俗。無論寫景敘夢,都有虛有實,惝恍迷離,詩境之縹緲奇幻,構思之新穎獨?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古詩帶拼音版 15
zuì hòu bú zhī tiān zài shuǐ , mǎn chuán qīng mèng yā xīng hé 。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題龍陽縣青草湖賞析 16
一、二兩句,詩人由對眼前自然景色的深廣感受而引起對神話中人的向往,借以對神話的幻想,反映出是時境界的逐漸深入。“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詩中境界由一“老”字帶起。秋風颯颯,洞庭湖水渺渺茫茫。那景象,與春日輕漾寧靜的碧水相較,是和樂世間另一面的深邃的人生。詩人所思所憶漸漸入深。所思所悟如何細言,唯有訴付對白發湘君的神往,那江山與人生的化境,即是這般深沉了!傳說湘君聞帝舜死于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那宿命卻如何可及呢?此夜洞庭可老,湘君如約此等情境,復能何言?這等思悟境界深廣,洞庭深廣的秋色可謂遇到了知音。思緒沉沉,竟至幻象,晝曉和樂塵世,此夜卻換了人間。以神抒情,寄思于景,至幻乃深。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秋風已久,賞景漸忘景,不分是天上星、水中星?夜深思量長,怎知何時已醉?昔杜甫心懷長安,所目瘡痍,“春水船如天上坐”,但悲其生不能已,故無緣這般深然長醉、安然入夢。泊舟、泊夢,天河或曰星河,景中或曰境中,所思或曰所忘。詩人的夢境,滿船清夢,是詩人思量著的人生。然而,秋湖相往來,物我無礙,陶然自在,正是快哉。一二句亦真亦幻,愈是明了,愈是癡然;三四句境中心中,卻深沉了,方瀟灑了。所以,境界深了,夜即夢了,此真人生佳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