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被認為是城市專屬。
但事實上,
環境問題在農村也同樣存在。
農業生產也會產生枯枝敗葉、廢果殘糧等垃圾,
如果處置不好,
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影響人居環境。
不同的是,在處置農業垃圾方面,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Tips
早在東漢時期,我國的先民就發明了稻魚鴨共生模式,魚、鴨食用稻草、害蟲,排出的糞便肥田,通過循環共生的模式,不但解決了垃圾處置問題,而且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表現出了循環農耕模式的雛形。
智慧永不過期。循環農耕體現出的綠色、生態、高效的農業生產模式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老模式也可以是新動能,也能夠在新時代找到用武地,煥發新光彩。
在蒙陰,循環農耕模式就讓當地群眾嘗到了甜頭,大大提高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效率。
蒙陰縣,隸屬山東省臨沂市,位于山東省中南部,泰沂山脈腹地、蒙山之陰。蒙陰多山地丘陵,全縣九成以上的面積都是山地或者丘陵。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蒙陰利用生態優勢,發展出了蜜桃種植和長毛兔養殖兩大產業,大大帶動了經濟發展。這里也成為了“中國蜜桃之都”和“中國長毛兔之鄉”。
蒙陰蜜桃
蒙陰蜜桃色澤艷麗,果肉細膩,含糖高達13-18%,最高達20%,果汁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蛋白質、維生素、胡蘿卜素、鈣、磷、鐵等營養元素,以鮮食為主。
蒙陰蜜桃已經占據江浙滬市場50%以上的份額,“蒙陰蜜桃”品牌價值高達26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長毛兔也是一寶,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兔毛是優質紡織原料,兔肉可以食用。燒烤攤上,讓吃貨欲罷不能的小紅腰就是兔子“腰”。
長毛兔
蜜桃、長毛兔是蒙陰的致富利器。但在產業發展上,當地也曾遭遇難題:修剪桃樹產生的枯枝敗葉,蜜桃的殘果廢果,兔子的糞便,就是難題所在。這些垃圾運出固然不易,就地堆積也不是辦法,不但占地而且污染環境。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借助古老農業智慧,蒙陰探索出了一條高效處理垃圾的道路:桃葉喂兔、兔糞入沼,沼液沼渣作為優質有機肥反哺果園,形成了“兔—沼—果”循環利用鏈條,不但解決了難題,而且產生了新效益,讓古老農耕模式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光彩。
八達峪村的經驗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蒙陰街道八達峪村就家家山上種桃,山下養兔。為解決垃圾處理難題,當地受循環農業理念啟發,形成了桃葉喂兔,兔糞、枯枝入沼的循環鏈條,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沼氣可以照明、生火,沼液沼渣又是桃樹優質的有機肥料。沼氣發電,還一度解決了當地的用電問題,讓小山莊的夜晚亮了起來,八達峪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時至今日,八達峪村依然是家家戶戶有沼池。不同的是,如今,輸電系統四通八達,早已不用在使用沼氣生火、發電,但沼池里產生的沼液沼渣依舊是有機作物優質的肥料來源。
八達峪村只是蒙陰縣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循環農耕模式在蒙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數據顯示,蒙陰70%的村采用“兔—沼—果”模式,把垃圾自沼成肥。實踐出真知。當地群眾在實踐中,還創造出了“果-菌-肥”“農-工-貿”等產業鏈條,進一步擴大了循環圈,提高了效率,果樹種植、長毛兔養殖所產生的資源,包括兔糞、枯枝敗葉、殘果等全都得到了利用,原來的垃圾也變成了寶。殘果、廢果變成了有機酵素,斷枝枯木成了菌棒,還衍生了食用菌養殖新產業。
嘗到了綠色發展甜頭的蒙陰人更是把“生態立縣”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不但是政府的發展理念,也成為當地群眾的自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保不是負擔是“法寶”,成為當地群眾的切身體會。
蒙陰的生態發展也得到了省市、乃至國家層面的認可——
2018年12月,蒙陰成為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0年10月,蒙陰成功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蒙陰同時擁有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兩塊金字招牌,這在山東也是首例,這大大增強了當地堅持綠色高效發展理念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