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是什么?
布氏桿菌,又稱布魯氏菌,該菌感染人體后可引起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
布病是人獸共患性疾病。布氏桿菌可引起大量的動物感染(主要是牛、羊、豬等),人體主要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動物或其食物制品而感染。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20種生物型,臨床上引起人體感染的主要是羊種布魯氏菌,其致病力也是最強的。
布魯菌病的感染和傳播,有以下這些方式:
消化道(食用了被病菌感染的動物食品、乳制品和肉類)
直接接觸了損傷皮膚(比如處理被布菌感染的動物及實驗室操作等)和黏膜(通過氣溶膠噴濺至眼結膜、性器官黏膜等)
呼吸道(通過氣溶膠感染,比如密閉且未做好防護的屠牢場和實驗室)
主要臨床表現為:
長期發熱、多汗、頭痛、游走性關節痛、神經痛、睪丸炎、肝脾及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如果沒有得到規范有效的治療,還可能會出現骨關節、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生殖系統損害等并發癥。
布病的治療:
臨床上對于布氏桿菌感染的治療,藥物方案以及療程均很有講究。一種抗生素是不行的,往往需要兩到三種;一兩周的療程是不行的,起碼需要6周,甚至數月之長。
布魯氏菌病帶來的疾病負擔是沉重的,而且容易導致誤診誤治。無論是臨床醫生還是普通百姓,均應對該病保持足夠重視,才能更好地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