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沉,霹靂一聲暴動。 ------《西一江一月.秋收暴動》
秋收時節,一聲暴動。 1927年9月9日,工農革命軍的大旗飄揚在湘贛邊界的上空。一場秋收起義,拉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個新篇章。
如果說1927年,蔣介石、汪一精一衛的相繼叛變革命,使中國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絕境。而,八七會議,正確的抉擇,又把中國領上了路,是革命的轉折點,那么,秋收起義就是轉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彎,雖然這道彎拐的有些曲折,但畢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輝煌!
秋收起義,不是一個勝利,但卻有比勝利還 深遠的意義。縱觀當時中華大地的形勢,再明顯不過,國共相差懸殊,無論是軍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國軍是完全足以一舉殲滅微弱的共軍的。但,共軍有弱,更有足以致國軍以死地的優勢。那就是,錯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別人不敢走但卻會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義之初,獲得不小的勝利,但實力在那,更何況還 有不當的指揮,對革命來無說無異于雪上加霜。瀕危之時,中國共一產一黨一毫不猶豫的發揮了她的優勢。糾正錯誤的指揮,準確認知形勢,轉移路線,保存實力。即使再難再苦還 是,義無反顧地奔向了井岡山,奔向了未來革命的搖籃,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開始了偉大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多么的準確而重要!在當時的環境和形勢下,任何一個細節或者決定都足以影響中國未來的道路。秋收起義最開始的成功,鼓舞了人們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氣,對革命從死氣沉沉走向光明充滿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則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給中一共敲響了警鐘,在城市中,與國軍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條;而在千鈞一發之際,中一共則發揮了她的巨大優勢,從錯誤中走出來,擦亮眼睛,高瞻遠矚,毅然轉道井岡山。從失利逐漸向曙光前進!
八十多年過去了,秋收起義的號角似乎還 盤旋在中華大地的上空。那場轉折,是不容易的,任誰也知道,它又是偉大的。在中國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國的發展歷史之路上,都是無可抹殺的偉大的轉折!
【第2篇】
1924年開始的國民大革命在1927年由于蔣介石和汪一精一衛的背叛而失敗告終。中一共面臨巨大危機,因此于1927年8月7日湖北漢口召開重要會議。會議決定委派一毛一澤一東前往湖南領導秋收武裝暴動,奪取長沙,為中一共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影片《秋收起義》講述的就是一毛一澤一東領導秋收起義的整個經過。
從整個影片中最能感受到一毛一澤一東的軍事思想的是的方面有:
首先是人民戰爭思想。革命戰爭是群眾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革命戰爭。戰爭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事力量和經濟力,更要比人力和人心。戰爭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群眾。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群眾而決不是反動派。革命戰爭是群眾的事業,是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戰的戰爭。必須一團一結一切可以一團一結的階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戰爭要兼顧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盡可能地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盡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一次來跳動和保持人民群眾對革命戰爭的長期支持的積極一性一。對于一毛一澤一東的人民戰爭思想在影片中就有充分的體現:一毛一澤一東農民運動講一習一所的學生嚴靈芝和樊策青。受一毛一澤一東思想的閻靈芝反對地主父親的做法,把自己家里的土地和財產平均分給農民;樊策青冒著被會被活埋也要跟隨一毛一澤一東進行武裝暴動。一毛一澤一東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參加起義的人們群眾,乞丐藍頂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毛一澤一東還 幫助細呀兒贖回父親的頭。在攻打下一座城市后,就把當地地主和官紳的土地和財物平均分給當地農民,軍隊不拿一分一毫。對于想要逃跑的士兵,一毛一澤一東也是仁慈對待。在余灑度想要槍斃逃兵時,被一毛一澤一東及時救下,還 給與他們金錢,讓他們好好回家生活。為以后人民軍隊的不斷擴大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次就是一毛一澤一東的建立農村革命一根據地的思想。在秋收起義失敗以后,一毛一澤一東沒有像在余灑渡選擇繼續攻打湖南的大城市長沙,而是轉而向湖南和一江一西的邊界的羅霄山脈進軍。他正確分析給余灑渡聽,若是攻打長沙,則武漢和廣州的反動軍隊便會在半天之內趕到長沙,而我軍在此時卻無法很好的還 擊敵軍,而要進軍湘贛邊界的山區,因為在那里的“三不管”地帶,我軍既可以整頓好,也可以為日后的武裝暴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落后的農村經濟上,農村一直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可以不依靠城市而獨立發展,這樣就為革命一根據地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而農村又是遭受到壓迫最大的地區,農民受到當地的地主、官紳的打壓,生活困苦,民怨極大,只是由于沒有一個領一導一人來領導,他們一直不敢反抗,也不知如何反抗。因而也給建立革命一根據地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加之,湘贛邊界的農村地區受到大軍閥的管制少,可以說是軍閥管制的空白區,當地軍閥軍力少,這樣一來就為革命一根據地的建立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
秋收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在起義過程中,一毛一澤一東正確的軍事思想不能讓人忽視。秋收起義在日后我軍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3篇】
《秋收起義》是紀念一毛一澤一東同志誕辰100周年推出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既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又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的好影片,好就好在它真實而藝術地表現了秋收起義這一代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轉折點的重大事件,簡潔清晰地把秋收起義的背景、進程、后果以及起義部隊內部引起的矛盾和沖突反映得波瀾起伏、有聲有色,特別是塑造了一毛一澤一東不信洋教條,作出由進攻中心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的偉大戰略決策的光輝形象。
影片著力描寫一毛一澤一東為實現這一戰略轉折所遇到的艱難和表現出的巨大勇氣。當時的中一共中央受共產國際控制,仍然照搬俄國革命的經驗,要求攻打中心城市長沙;起義軍官兵充滿對國民一黨一反動派屠一殺政策的憤怒復仇情緒,有的擔心重犯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有的盲目服從共產國際和一黨一中央關于攻打長沙的既定決策,紛紛反對一毛一澤一東提出的向湘贛邊界轉移的主張,他們諷刺說這是“占山為王”,甚至罵一毛一澤一東是“膽小鬼”、“逃跑主義”。在這種上有“左”傾領導的巨大壓力,下有受傳統思想影響、盲目聽命上級的重重阻力,一毛一澤一東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實事求是一精一神和堅定、果斷的氣魄,他用極大的耐心和堅韌的毅力,進行了艱苦的說服工作,在起義部隊領導集一團一內部進行了緊張尖銳的斗爭(一毛一澤一東同師長余灑度在士兵大會上舌劍唇槍的辯論,把這種斗爭氣氛推向白熱化)。由于一毛一澤一東對中國國情的深刻了解、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一精一髓以及他生動的說理藝術,他的“上山”的正確意見,終于得到多數干部戰士的贊同和擁護,實現了向井岡山進軍,從而為中國革命開拓出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
影片通過一組組鏡頭表現了一毛一澤一東在起義部隊受挫、處境危急的關頭,處變不驚,沉著應付,冷靜思考,力排眾議,力挽狂瀾的非凡氣概,反映了他善于及時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打破對所謂“本本”的教條束縛,從實際出發,獨立思索正確革命道路的遠見卓識和膽略,使人看出一毛一澤一東作為領導者的過人之處。影片最后有一個意味深長的鏡頭:一毛一澤一東率領三灣改編后的新型人民軍隊向井岡山進發時,把手中的拐杖奮力甩到遠處,這啟示人們,一個無產階級政一黨一的領導者,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扔掉“拐棍”,學會自己走路,擺脫洋教條框框的束縛,獨立自主地探索和開創一條適合自己國家特點的道路。今天我們一黨一在一鄧一小一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不正是一毛一澤一東所開始的艱難的探索的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