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5歲開始做生意,11歲開始炒股
沃倫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國西部一個叫做奧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時候,正是家里最困難的幾年。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投資股票血本無歸,家里生活非常拮據,為了省下一點咖啡錢,母親甚至不去參加她教堂朋友的聚會。
巴菲特自小就覺得數字是非常有趣的東西,并顯示了超常的數字記憶能力。他能整個下午和小伙伴拉塞爾一起,記錄街道上來來往往的汽車牌照號碼。到了晚上,他們又開始重復自認為有趣的游戲:拉塞爾在一本大書上讀出一大堆城市名稱,而巴菲特就迅速地逐個報出城市的人口數量。
巴菲特的一個朋友回憶說,5歲時,巴菲特在家外面的過道上擺了個小攤,向過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來,他改為在繁華市區賣檸檬汁。
2、理查德布蘭森
維珍集團創始人:從2塊巧克力餅干賺
英國維珍集團--一個擁有350家分公司的商業帝國,涉及航空、電信、火車、信用卡等多個領域,其創始人及ceo理查德布蘭森,全家都充滿冒險精神,特別是布蘭森的母親,常會故意給子女制造挑戰。
布蘭森的父母從小就很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精神。布蘭森4歲時的一天,母親開車帶他回家,在離家幾公里遠的地方,突然停下車來,要求小布蘭森自己走路回家。面對一望無際的田野,小布蘭森迷路了。
布蘭森從小就具有商業頭腦。一次,父母送給他一部玩具電動小火車,他自己動手改裝小火車,提高車速,并定下每人2塊巧克力餅干作為門票價格,請小朋友觀看。結果,一連半個月,布蘭森都不愁沒有餅干吃。
17歲時,布蘭森終于離開學校,拿著老媽給的4英鎊贊助在一個狹窄的地下室里創建了《學生》雜志。布蘭森負責雜志的商業運作。當合作伙伴們還在熱衷于政治時,他就在考慮如何充分利用學生這個品牌進行多種經營了。拉廣告時,他對可口可樂公司假稱百事可樂已經預定了雜志的廣告版面;他在來訪的記者面前偽裝忙碌;他找來甲殼蟲樂隊的成員約翰列儂等名人做專訪,還派出記者去世界各地的熱點地區進行采訪,自己出人和品牌,由別人出錢--所有這一切,讓《學生》的發行量一度激增到20萬份。
3、安德魯卡內基
鋼鐵大王:轉讓兔子的命名權養兔子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很小就表現出商業天賦。有一次,他養的母兔生了一窩小兔子,他沒有足夠的食物喂這些小兔子,又沒錢買。卡內基心生一計,他對鄰居小孩子們說,如果誰能弄來金花菜、車前草喂養他的小兔子,將來他就用誰的名字來稱呼這些小兔子作為報答。這一計策果然產生了奇效,整個暑假,小朋友們都心甘情愿地幫他采集金花菜和車前草。
卡內基早年曾做過一份負責遞送電報的工作,每天的工資只有五角錢。那時他渴望自己能成為一位接線員,因此他晚上自學電報,每天早晨提前跑到公司,找機子練習。
一天早晨,公司忽然收到了一份從費城發來的電報。電報異常緊急,但是當時接線員都還沒有上班,于是卡內基代為收了下來,并趕緊將其送到了收報人的手中。之后,他就被提升為接線員,薪水也增加了一倍。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卡內基走上了致富之路。有一次,他坐火車去某地的途中,一位發明家坐在他的身邊,拿出了自己發明的新臥車模型給他看。卡內基特有的機警和遠見,使他看到了這項發明的遠大前途。于是,他借錢購買了擁有那項發明的那個公司的股票。當卡內基25歲時,他每年從這筆投資中所拿到的分紅就達5000美元。
4、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童年也不修邊幅
童年時期——即使成了了大人——比爾也不修邊幅。據說為了改此習慣,瑪麗為他制定了一周著裝計劃。周一上學他穿藍色裝,周二綠色,周三棕色,周四黑色,等等。周末用餐時間也布置得細致入微。每件事都要井井有條。比爾蓋茨討厭浪費時間,無論是在工作中或閑暇時。
在比爾家中的餐桌上討論總是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那是個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比爾回憶道。
比爾的同代人,即使是在那個年齡,都能看出他的與眾不同。每年,他和朋友們都要去夏令營。比爾特別喜愛游泳運動等。他的一位在夏令營的朋友回憶道,“他絕不會是個不足掛齒或無足輕重之人。我們都曉得比爾比我們聰穎。甚至在更早的時候,當他九、十歲時,言談就如同成人一般他說的話有時我們感到高深莫測。
在數學和自然方面比爾比同班同學也更勝一籌。他需要上一所對他充滿挑戰的學校。隨即父母決定送他去湖畔中學—一所專門招收超常男生的學校。這是西雅圖一所限制最嚴的學校,它以嚴格的課程要求而著稱,是個“連啞童都聰明的”地方。
5、霍英東
霍英東:苦難的童年
霍英東原籍廣東省番禺縣,1923年5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一個水上人家。祖父霍達潮,曾擁有大風帆船,來往于省港澳之間,從事貨運生意。但當霍英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家境已相當困難,全靠父親租船駁運貨物維持生活,入息不多,生活艱辛,他們全家窮得連鞋都穿不上,無論寒冬酷暑,都是赤腳行走。有一次過舊歷年,他父親第一次穿雙新鞋上街,在小攤檔把鞋脫了,蹲在凳上吃粉,吃完雙腳落地便走。回到船上,才發現竟然沒有把鞋穿回來,因為向來沒有穿鞋的習慣。
那時沒有天氣預報,水上人家生命毫無保障。霍英東的兩個哥哥就在一次臺風中沉船喪生,一個5歲,一個7歲。他的母親幸被叔父救起,但不久他的叔父也在風浪中翻船淹死。大約是在霍英東7歲那年,父親患病不幸去世,年僅40多歲。因為染病時間很長,天天用中草藥治療,把本來就很有限的一點錢都花光了,死后只草草地埋在青衣島上。
父親去世以后,霍英東一家生活更加困難了。那時,他還有一個9歲的姐姐,一個5歲的妹妹,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他母親身上。
母親是一位頑強、刻苦、勤奮的人,在那多災多難的日子里,她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折服,而是挺直腰桿,辛苦操勞,把丈夫遺留下來的駁運生意繼續經營下去。這駁運生意就是與外海的貨輪接洽,代它們把貨物用小舢舨運到岸上來。當時接運的主要貨物是煤炭。霍家自己沒有駁船,從輪船貨主那兒把生意接下來,然后分給舢舨客駁運,從中賺取微薄的傭金。因為霍英東父親在世時人緣很好,母親又豁達得體,多數的貨主和舢舨客都頗為同情這一家孤兒寡母,日子倒也還能勉強維持下去。
霍英東的母親雖然自己目不識丁,但希望自己的兒女知書識墨。大約在霍英東6歲那年,便由別人背著去拜師啟蒙。接著在帆船同業義學就讀,那是免費的,他家住在船上,隨處漂泊,上課很不正常,有時放學后連船也不易尋找。(勵志名言 m.taiks.com)到第三班時,轉入敦梅小學。這間小學是要收費的,其中有一個免費班,但僅招收30人。學生要作一篇文章應考,霍英東還是考上了,而且在錄取的名字中,第一個便是他。后來,他又轉讀皇仁書院。書院的學制是倒過來從第八班開始的,相當于初中一年級。那時,書院的第八班,共招三個班,每班30人,但大多數是經過老師、家長及各種關系介紹入學的,真正通過考試錄取的不足10人。應考時也要求作一篇文章,霍英東也是第一個被錄取了。
6、李嘉誠
李嘉誠:辛酸的童年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李氏一家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躲著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里。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云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拼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給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盡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度過這一難關。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