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講中國神話》是一本由茅盾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69.8,頁數:32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茅盾講中國神話》讀后感(一):何謂神話和中國神話為什么沒有流傳下來
據說研究神話比較出名的是袁珂,我買了他好幾本書,但是都沒有讀完?,F在好像小學生五年級語文課外閱讀列表里有《山海經》,我還特地高價在當當買了一本《古本山海經圖說》,但還是沒有讀,今年看看能不能翻出來看一看。
其實說起來茅盾這本書寫的比較早了,里面的研究成果我估計應該也有一些問題,不知道為什么編輯和出版社會大力的推出這本書,可能是為了給大家普及神話的常識。書里后面幾篇文章里,茅盾自己說前面發表的文章里的看法,大多已經改變了。
總體而言,這本書主要著力在幾個點上。
第一個就是神話的定義和界定,茅盾認為神話是有著嚴格的界定的,應當是原始人類對于自然現象的不理解,而編造出來的有關神的故事。凡是與真實的人有關,或者與真實的歷史有關的,都不算做神話。后面經過文學加工的,也不算做原始的神話,需要刨根問底來將原始的神話剝離出來。
第二個就是中國神話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幾部分。幾部分有一定的區別,而且之間也會互相影響,但流傳下來比較完整的是中部神話,也即《楚辭》中所包含的大量的神話內容。
第三個就是中國神話為什么沒有像北歐、希臘那樣流傳的多。茅盾認為是孔子在整理編纂古代文獻和詩歌的時候,采取了不語怪力亂神的態度,對后續造成的巨大影響。使得北方將神話歷史化,從而改編原始神話,造成不能傳世。
第四個是對一些神話文本的分析和考證,包括《山海經》等等。主要是分析哪些是最原始的神話,還有一些神的名字,哪些是偽作等等。
不知道為啥,現在對于這些細節的考究特別的沒有興趣,看不懂也看不下去,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記憶力實在是太差了,讀完沒幾分鐘就忘掉了,所以就想看自己能看得懂覺得有用的分析,而不是一些細枝末節的考究。
中國的神話現在在文化上的影響,應該說感覺跟西方是沒有辦法比的,西方動不動就引用古希臘神話里的故事和人物,如果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會造成很大的閱讀障礙。但是中國就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用到的典故和故事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個。
《茅盾講中國神話》讀后感(二):溯古求源,神話絕非無稽之談
神話,自古便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大部分,它更多代表華夏一族史前文化,文明的形成。遠古時代,人們無法從自然規律中解釋某些現象,從而便產生神話這一文化支脈。靈智初開,萬物開始孕育,神話便是文明誕生的必然產物,縱觀古希臘與埃及,都有異曲同工之處。
從口口相傳,到文字記載,再到傳承,其實神話不同于其他經典,有效且保存完好的文本是非常少的,我們大多數了解的神話故事,從晚期的搜神傳、封神榜中了解到的,其實已經跟歷前的神話截然不同,他們更多講究的是故事性。從《山海經》、《楚辭》,到《聊齋》《述異記》《搜神記》千百年來,無數精彩詭譎的神和傳說,都在慢慢產生,而產生必然對應著遺忘。在眾多新神話演變時候,許多古老的神話故事,其實被肆意修改,那么對于神話的研究與探索,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矛盾講中國神話》是著名文學家矛盾的著作。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玄珠等。作為中國現代作家、文藝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設立者,中國神話學研究領域的探索者和開拓者。在神話研究這一塊,矛盾代表著嚴謹與探知的風格。矛盾說,本書是他企圖在中國神話領域上做一次的探險,為什么要大膽的探險?讀完本書,其實你會深深的感受到,中國神話的流傳,有多么不不容易!早期的神話故事,其實絕大部分隱藏在《山海經》一書中,本書號稱中國奇書異書的代表,雖然本書的產生、年代背景、創造條件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它代表著中國古代神話的起源,你可以將它理解為最早的神話集。
《山海經》里面所記錄的文獻資料,雖歷史久遠,但是對中國神話研究這一支脈,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書本,矛盾先生便是以《山海經》作為研究的立足點,他說早期的神話故事,《山海經》、《淮南子》、《楚辭》的研究價值最高,而《莊子》、包括太史公司馬遷的歷記、許多儒家經典著作,其實都有失欠缺,不足以代表中國神話最初的樣貌。
本書作為中國神話的研究著作,矛盾先生文筆嚴謹,在引用經典與文獻參考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對于每一則文獻的典故、形成、考據,矛盾先生更多的是以論述的方式,所以我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中間對于各種材料的解釋、分析和征引都是為敘述方便而定,并不是為我們分析每一個神話故事的具體細節。這是一本大框架、大格局的書籍。所以如果對中國神話整個大脈絡感興趣的小伙伴,不妨讀一讀,感受感受中國神話的魅力!
中國神話是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文化組成部分,神話并非玄學,更并非子虛烏有的無稽之談,在中國文明的研究歷史上,神話是重要的考究方向。了解中國神話,樹華夏文明之根,溯古求源,這也是矛盾先生的愿望。
《茅盾講中國神話》讀后感(三):以《山海經》論證,中國式神話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神話作為人類早期最富幻想性的文學作品,千百年來在民間世代相傳。遠古時代,人類的認知水平受到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約束,因此,在早期人類同自然作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由于這種不可抗力因素的制約,想要科學、全面而系統地了解各種自然規律和生產生活中的矛盾與變化,如宇宙洪荒的起源、四季日月的運行、山川河流的走勢、潮汐火山的噴涌、洪水猛獸的危害、暴風驟雨的襲擊等,這一系列讓人感到驚奇、恐懼或神秘的自然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早期人類有理由將這些變化莫測的神秘現象的產生歸咎于自然界被一個或數個至高無上的神指揮著、操控著,各種變化皆出自于神不可挑戰的意志與權力。在人們的意識中,一切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都跟隨著他們的想象而被形象化、人格化。其后,他們又從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造就的各種英雄人物,加之插了翅膀般奔放的幻想,從而創造出諸多流傳至今的神話故事,這就是早期神話的起源。
中國現存最早的神話集名為《山海經》,它是一部講述古代早期志怪的荒誕不經的奇書典籍,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神話集之一。至今具體的成書年代與作者已不可考。內容包羅萬象,涵蓋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多學科知識,對后人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書中記載了大量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如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國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其最早的成書可見于晉人郭璞的《山海經傳》。
《山海經》成書后,太史公司馬遷認為其內容過于荒誕無稽,所以作《史記》時不以其為參考,魯迅先生也曾一度認為這是一部“巫覡、方士之書”。但時至今日,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雖然古老、神秘而怪異,卻是一部具有相當價值的早期地理學佳作,這種觀點的支持者,閱讀了大量先秦時代典籍、多年來浸淫于神話研究的茅盾先生正是此中翹楚。
在《茅盾講中國神話》一書中,茅盾先生對歷代著名學者關于《山海經》的見解一一做了闡述。以魯迅先生為例,兒時的魯迅只看到《山海經》里有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隨著知識與年歲的增長,他曾說“中國并無含有神話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話,現在也還沒有集錄為專書的。我們要尋求,只可從古書上得到一點?!庇纱?,《山海經》作為最早的中國古代志怪神話集,其學術與研究價值可見一斑。
書中講道,在茅盾先生看來,神話的保存與流傳有著階段性和地域性?!渡胶=洝分械囊恍┥裨捴泄倘淮嬖谥S多令后人難以接受、荒誕不經的內容,然而在后世數千年的流傳過程中,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對原始神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除了《山海經》,成書于西漢的《淮南子》也是書中敘述的重點之一。在中國上古神話的保存上,茅盾先生非常重視《淮南子》的學術和藝術價值。對于上世紀西方學者普遍認為中國是沒有神話的民族這一觀點,茅盾先生通過一系列中西方神話的比較,認為夸父和蚩尤這兩個神話人物與希臘和北歐神話中的巨大族有著天然類似。不僅如此,茅盾先生在神話的研究和翻譯上,十分注重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能夠結合中國神話外國神話的精髓,博采眾長,真正在神話研究上做到了細致入微。
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到,神話作為最早的民間文學也就得以代代相承,但同時也面臨著不斷被修改的命運。每一次保存都會添加上屬于那個時代的特定內容,于是乎,許多原本短小而質樸的神話故事逐漸脫離了其本質,變得具有說教意味,蘊含著中國早期樸素的智慧與粗淺的哲思。這也是茅盾先生將神話認為是中國文學萌芽的依據。
《茅盾講中國神話》讀后感(四):希臘神話的主神是宙斯,那中國神話的主神是誰?
《茅盾講中國神話》是一本茅盾先生考證中國神話體系的小冊子。這本書的內容寫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距今近百年,其中的一些觀點或許已經變得陳舊,然而茅盾先生考證的方法和過程依舊值得我們去了解,同時這本小冊子讀起來也很有些趣味。
既然要談神話,那免不了要給神話下一個定義。茅盾先生在書中給出的定義是:
茅盾先生引用當時神話研究的結論,指出神話是“各民族在上古時代的生活和思想的產物”,講述的是“神們的行事”,這些“神們”不是憑空跳出來的,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況之必然產物”。
本書聚焦的話題雖然是中國神話,但茅盾在研究過程中卻采用了西方學者提出的方法,并引入希臘神話、北歐神話乃至于南非神話和印度神話來與中國神話對比參照。
對于中國神話,我們都不陌生,女媧伏羲、盤古夸父、黃帝蚩尤,這些神話人物和他們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聽聞。然而從神話的角度來看,中國神話雖然繁多,但卻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是研究中國神話的難點所在,也是研究者們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茅盾的這本書事實上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書中說這是一本“緒論”,是從整體性和全面性出發的概括性研究,并沒有為我們講述中國神話的具體故事。
然而順著本書的研究脈絡,我們或許可以厘清中國神話的大概。根據茅盾先生的考究,他在書中提出,中國神話至少是由北方、中部和南方三支混合而成的。
北方神話如女媧氏、蚩尤的;中部的如《東君》、《少司命》、《大司命》;南部的如盤古。
對于這些神話元素的研究,矛盾主要參照兩條路:
其一,是秦漢以前的舊籍,從中搜剔中國神話的“原形”,重要的材料包含《山海經》、《楚辭》以及《淮南子》;
其二,是秦漢以后的書籍乃至現在的民間文學,從中考究中國神話的演變。
在茅盾看來,研究中國神話最大的困難并不是材料的零星和匱乏,而是材料的龐雜。在秦漢以后的書籍當中,確實包含有許多神話元素,可那些神話往往被歷史化、哲學化和文學化了,早已失之原貌,往往夾雜這原始信仰和佛老思想。
如何從面目全非的神話故事中尋覓到中國神話的“原形”,這實在是個難題。
本書中提到了西王母的例子,西王母的形象,經歷了三個時期的演化。
在中國的原始神話中,西王母是半人半獸的神,“豹尾虎齒,蓬發戴勝”(《山海經》),是一位兇神;
到了戰國,《淮南子》中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西王母由一位兇神變成了吉神;
及至魏晉間,西王母被鋪張成為群仙的領袖,并且是“年可三十許”的麗人(《漢武內傳》),擁有董雙成等一班侍女。
從西王母的三次演變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原始神話向道教傳說的轉變。
為什么神話會演變呢?在本書中茅盾也給出了他的看法。茅盾先生認為,“文雅”的后代人不能滿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熱愛此等流傳于民間的故事,因此依著他們當時的流行信仰,剝落了原始的獷野面目,給披上了綺麗的衣裳。
茅盾先生將這一過程稱之為“解釋”,在秦漢以后的神話故事中,往往充斥了后人的“解釋”,故事因此變得更合理精彩,但同時也與中國神話的原始面目越來越遠。
上面說本書是一個中國神話的緒論,茅盾在本書中并沒有展開講述精彩的神話故事,但卻對中國神話的主體脈絡進行了多方的剖析與假設。
書中有一章論述的是中國神話的“主神”問題。我們都知道希臘神話的主神是宙斯,并且還有以宙斯領銜的十二主神,這些眾神構成了希臘神話的諸神世系。
然而中國神話卻不存在類似的諸神世系,現存的中國神話材料不能算少,但可惜是東鱗西爪,沒有系統。
然這并不是說中國神話沒有系統,而是說現存的中國神話只是全體之小部,因此我們難以窺見全貌。
但要想研究中國神話的系統,諸神世系是繞不過去的。茅盾先生在本書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他做了一個有趣的假設:中國神話的主神是誰? 主流答案至少有三種:其一是伏羲,其二是帝俊,其三是黃帝。
茅盾先生贊同帝俊的說法,因為在最原始的神話材料《山海經》當中,帝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而黃帝和伏羲的記載并不多。
但即便茅盾先生認為帝俊可以作為中國神話的主神,關于帝俊的身份依舊存在諸多疑問。在不同的記載中,帝俊的身份成謎,或以為是黃帝,或以為是帝嚳,或以為是舜,或另有帝???
對于中國神話主神的研究是考證中國神話的關鍵所在,然而從本書來看,茅盾先生自己似乎也并不認為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不同材料中不同的說法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同時也讓中國神話的諸神世系越發撲朔迷離。到底中國神話的原貌如何,恐怕還有更多的謎題留待我輩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