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我到大同參加了工作。星期天進城,見食品店所賣糕點之中,有一種“驢打滾兒”,我很感興趣,于是買了二兩糧票的,一嘗,口感很不錯。只是納悶:這東西怎么叫“驢打滾兒”呢?它跟驢打滾兒可是毫不沾邊啊!
和一位要好師傅說起此事,他當即邀我星期天去家做客,連看帶吃。師母邊做邊介紹,只見她先將和好發(fā)軟的黃米面蒸熟,往案板上撒一層先蒸熟再干炒上色的黃豆面,將稍晾涼的面團放在案板上,搟平,再攤一層摻糖的紅豆沙,然后卷起來切成約三指寬的塊兒,這就大功告成了。
我問師母:“為啥叫它‘驢打滾兒’呢?”師母說:“糕塊兒上有豆面,就不往一塊堆兒粘了;那豆面好比是毛驢打滾兒的時候,身上沾的砂土。俺們大同人都這么叫。聽老人們說,這是從京城那邊傳過來的。”
接著她講了個故事,說慈禧太后吃煩御食,想換換口味,御膳房“首席”廚子苦思冥想,用熟黃米面裹上紅豆沙做了一道點心,正要端走,一個名叫小驢子的太監(jiān)來御膳房“催飯”,不小心碰到食盒,盒中點心不偏不倚,恰好落到一旁盛有熟豆面的盆里。此時開飯時間已到,來不及重做,只好硬著頭皮端去。慈禧一嘗,味道挺好,便問:“它叫何名啊?”大廚腦中忽地閃過小驢子惹禍情景,不假思索地答道:“回稟太后:此乃‘驢子打滾兒’!”令老佛爺稱道的東西是錯不了的,于是它在相沿與“發(fā)展”之中予以改進并省略了一個字,成為一道名吃。
次年,我休頭一個探親假,特意買了“驢打滾兒”,帶回青島讓父母弟妹品嘗,并就其典故“賣弄”所知。如今退休在老家定居,懷舊之情加上牙齒不給力,令我連番想起第二故鄉(xiāng)的“驢打滾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