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最紅火、最熱鬧、最有標志性的事就是準備春聯。過去,春聯大部分是書寫。在農村,或是請本村本巷有文化的人寫,或是逢集趕會到街市上定制現寫現賣的。在城市,則是單位、部門組織書寫,作為年終福利給職工發送。后來,人們不太追求春聯的書寫了。逢年過節有銀行、商店作為印刷禮品贈送的春聯,有街市上出售的印制好的春聯,也有廣告性質的春聯,反正隨便拿來貼上一副春聯圖個吉利就行。
有位朋友叫孫濤,一直在市文化部門工作。他是作家,每逢大年初一,都要到南華門,到“西、李、馬、胡、孫”幾位全國著名作家的家里去拜年。拜年是件講禮節的事。到門口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春聯。春聯是一雙亮晶晶的眼睛。他從“眼睛”里能看到老作家一年的專業收獲和文學成就,甚至,還能看到家庭生活和美好愿望。這些老先生家的春聯都是自撰自書,編得很有情趣,也符合各自的實際。平仄對仗、音律格局自不必說,單看書寫便是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孫濤先生先欣賞了對聯,有時還用本本記下來,客到滿屋香,到老先生家里落座以后,祝福也有了內容,問候也有了針對性,交流也有了主題。這樣的拜年,既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也是一次審美的過程,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這是文化人干的文化事。
省城的單位成千上萬,大街小巷里布滿了不同體量的高門大戶。一到過年,春聯是展示每個樓院門庭水平的標志。省城有一個文化單位,每年的春聯都是職工編寫,內容總少不了當年工作亮點的張揚和來年目標職責的宣示,讀后讓人心情振奮、浩氣滿懷。書寫也是內部人士,為著名書法家。幅長一丈八尺,看后疑是銀河天落、大氣磅礴。當然,街上的各單位像這樣自撰自書、堅持傳統、又有創意的春聯懸掛的還有不少。但大多數只是在規模、色彩和形式上下功夫,很少在內容上、書寫上標新立異、弘揚傳統。有的甚至在用字、遣詞、格律甚至在張貼上出現問題。對聯,是文學樣式最講究的體裁,最考究學問。如果,我們忽視對對聯的運用,就是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如果,我們忽視對聯的書寫,就是對鄉愁的淡忘。
可貴的是,還有一大批傳統文化的守望者。趙望進先生長期在文化部門工作,學養深厚,著述頗豐,堅守傳統,不忘初心。他不僅躬身省、市文化部門耕耘幾十年,而且,還長期擔任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楹聯協會主席。對于春聯這種大眾文化的傳承、運用,他始終作為職責和義務格外重視,每逢過年,他都要到大街小巷去巡看。有的他發現有錯字,有的他發現不對仗,至于平仄和音韻,就不能太難為現在沒有專門訓練過的年輕一代。但對于春聯張貼的常識性錯誤,就不能緘默尊口了。對聯的張貼,雖然現在無所謂左為上,還是右為上。但是有橫批的就必須按橫批的規矩來張貼。從右起始的橫批,右邊就是上聯,左邊就是下聯。從左起始的橫批,左邊就是上聯,右邊就是下聯。老先生巡看以后,總要點評,或以文字見諸于報刊,或以口頭演講于有關培訓班,以拳拳之心,堅守著傳統文化。
對聯,是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它的格式韻律,還是它的書寫,刊印或懸掛,即為人們所欣賞。春聯的本質就是對聯,只不過是新年時張貼,更能夠烘托節日氣氛,起新桃換舊符的作用。無論是登門拜年,還是燈火賞月,映入眼目的首先是春聯。
春聯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樣式,也是一個家庭、部門、單位的門面。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精神文明家園的新時代,春聯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晶瑩珍珠,也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和文化格局的精神載體。如何把春聯寫好貼好也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年關將近,又到春聯競賞時。貼春聯應該是除舊布新的重要儀式。能把春聯寫好貼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