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正月里,總有很多講究和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的家鄉冀南一帶,正月十二要過“老鼠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圍繞著老鼠的生活習性、活動規律等特點,開展一系列豐富的民俗活動,持續整整一天。老鼠節的興起已無從考證,但這一習俗祖祖輩輩流傳至今。其中的重要活動有藏剪刀、敲旮旯、捏老鼠嘴、老鼠娶親等。
老鼠偷吃糧食,傳播疾病,啃咬家具物品,正可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給老鼠過節,不是給老鼠歌功頌德,而是表達人們對老鼠的無比痛恨,希望不再出來禍害人,讓百姓過上平安富足的生活。正月十二這天,鄉親們天不亮就起床,大人告訴孩子誰也不能動剪刀,因剪刀的“咔嚓”聲像老鼠啃咬家什的聲音,誰要是動了剪刀,他家今年就會招來老鼠。
姑娘媳婦們把剪刀用紅繩或紅布捆綁包裹好,放到孩子們不易找到的地方。大娘大嬸們則手拿木棍,敲打著可能藏有老鼠的地方:土炕的炕洞里、墻角的老鼠洞、墻根的磚縫里、大柜底下、牲畜棚里、柴房里、廁所里……凡是房屋、院落中的各個旮旯都要敲打個遍,嘴里還叨念著:“打、打、打旮旯,十個老鼠九個瞎,留下一個撥眼的,眼里長個蘿卜花!”孩子們也高興地跟著大人一起各處敲打,好讓老鼠無處藏身。
早飯過后,孩子們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背著筐,挨家挨戶去收人們不穿了的舊鞋子。鞋與“邪”同音,平日里鄉親們的舊鞋不會丟棄賣掉,而要專門等著正月十二老鼠節這天交給上門來收的孩子,這樣就是把“邪”送走了。鄉親們還認為,老鼠喜歡在舊鞋里做窩,把舊鞋收集起來,壘成老鼠窩的樣子點燃,象征著把全村的老鼠都燒掉。
到了中午,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手巧的主婦們把餃子捏成老鼠模樣:有嘴、有耳朵、有尾巴,還用綠豆作眼睛。一個個餃子就像一只只逼真的小老鼠,儼然成了面塑藝術品。這天的餃子,一定要把邊捏得死死的,意味著把老鼠的嘴捏住,它們還怎么偷吃糧食、啃咬東西呢?一年中家里就不會有老鼠了。
吃過餃子之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開始給老鼠操辦婚事。有人將皮被翻過來,外面露著毛,扮成老鼠新郎新娘的樣子,還有人打扮成轎夫,抬著四腿朝上的八仙桌轎子,老鼠新娘坐在上面,轎上放著蒸饅頭用的籠屜蓋,還要用褥單子蒙上。前面是彩旗隊、鑼鼓隊,后邊是騎著毛驢的迎親隊伍,老鼠新郎也在其中,再后面是由孩子們裝扮的“小老鼠”隊伍。這隊人馬在村中街道上浩浩蕩蕩地游著,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在隊伍的最后還有坐驢車的“送生婆”,懷揣小狗,嘴里念叨著“老鼠婚后不要生小老鼠要生只小狗”之類的言語。給老鼠娶親的隊伍有時還會去到村外的磚窯,意思是把老鼠的家安在了村外,不讓它再進村來搗亂。傍晚時分,孩子們把點燃的火把朝村外扔去,意思是把結了婚的老鼠娶 (驅)到外面了。
如今,這些有意思的活動漸漸淡化消失,但每到正月十二,老人們總會給孩子講一講給老鼠過節的故事,大的村鎮還會組織一些象征性的活動,增添和諧歡快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