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里無意中在某一地鐵站入口處目睹了如下一幕:一部某品牌豪車赫然停在地鐵站進口邊,一個中年男子發現豪車后甚是激動,忙拉住正要走下地鐵口的孩子,兩人看上去像是父子關系。該父親把孩子“安放”在緊貼豪車車頭部的一側后,忙不迭地拿起手中的智能手機為孩子和豪車合影留念。隨后也讓孩子替自己拍照。在經過兩輪至少十幾次的合影后,父子二人這才心滿意足地進了地鐵站。我無意在此貶低乃至否定這幅把父子情深演繹地非常形象具體的溫馨圖景,只是想通過解讀這樣的合影,尋找其背后那些耐人尋味的事吧。
在子女尚處年幼時,他們的可塑性是極強的。為什么曾經都是天真無瑕的赤子,長大成人后卻既有陽光、開朗、富有愛心之人,也不乏內心陰暗、妒賢嫉能、自私自利之徒,既有遵法守紀的好公民,也不乏違法亂紀之輩,既有社會棟梁,也有啃老一族。在這些云泥之別的人格的養成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決定性作用,其影響力甚至遠超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全部教育機構及全部教師。在一次次的命令孩子與豪車或者任何名貴物品合影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內心將會傳達什么樣的價值判斷?一種可能是“只有坐擁香車美女,你才能堪稱人生贏家”;另一種可能是“雖然咱買不起,但可以把它拍下來,只要把這些圖片曬出去,人家興許還以為這車就是咱家的呢”。
如果是想傳遞前一種價值判斷,而且一貫如此的話,他將很難建立起為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奮斗的雄心壯志,也有可能難以面對物質貧乏與精神富有且愉悅并存的環境,甚至也很難擺脫市儈、物質與功利的糾纏。如果傳遞的是第二種價值判斷,雖然看似無關痛癢,但也可能使我們的審美方式單一化和平面化。而思考這一價值判斷的對象范圍不僅局限于豪車與孩子。生活中確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豪車也是個中之一。對于這些美好事物的審美方式可以有不少,比如用眼睛欣賞、用大腦和心靈感悟和體味,更加婉約一些的方式有通過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發布文字感受、撰寫日記游記散文、繪畫、題詩等。但今天的現實是,采取所有上述這些方式的人數遠不及選擇用智能手機、相機、攝像機錄下美景的人數。毋庸諱言,前者的審美方式是走心的,而后者則未必。本文開頭所述的那位父親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幾乎只是通過智能手機的鏡頭在看豪車,而他的孩子甚至基本沒有正視過這輛豪車,只是站在車旁機械地擺拍著。他們是如此鐘愛通過鏡頭的方式來欣賞、體會和傳播美,以至于形成了微信曬圖族,不論是吃東西、看東西抑或買東西,甚至在批評事物之前必發布圖片。微信曬圖族的“繁衍生息”最終催生了它的升級版——微信綜合征的出現。
透過鏡頭的審美,趨于平面,而簡單地曬圖更會剝奪了真正的攝影所能給我們帶來的精神的充盈和心靈的恬適。這種缺乏維度的審美真的很令人享受和愉悅嗎?真的能陶冶情操嗎?真的能充盈精神和慰藉心靈嗎?
我并不想阻止本文開頭的一幕重演,只是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在目睹豪車或任何名貴物品時不再那么亢奮和激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