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寫過這么一句詩:草盛豆苗稀。
什么意思呢?簡而言之,雜草多了,豆苗就稀了。把雜草拔干凈,這是多數人下意識的反應。可有的人不這么做,反而自得其樂,豆苗是風景,雜草難道不是風景?
據說,有經驗的農人,都會在田里保留一定數量的雜草。為什么不拔干凈呢?雜草被除盡,留出了空隙,農人會下意識地補上苗。結果,苗長大,過于擁擠,反倒影響了整體收成。雜草能隔開苗的間隙,雖然雜草和苗之間會爭奪肥料,但只要數量控制得當,雜草也能幫助苗生長。
在多數人看來,苗是有用的,雜草是無用的。可生活中若是缺了無用之物,也不完整。存在是相輔相成的,苗與雜草是如此,感情與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很多人習慣把自己的人生與感情分為有用和無用。有用的,比如種種的工作目標、能幫助提升業績的人;無用的,比如那些看似無所事事的閑散時光。他們會讓有用的充斥著人生的每一分鐘,盡力去除無用的人和事,以免浪費時間和精力。于是,人生與感情最終都只圍著有用的打轉。結果呢?往往不盡如人意。
我認為,人生與感情是否美好,起到決定作用的,不是這塊“田地”上是否仍有“草”,而是如何合理地控制“苗”與“草”的比例。如果舍本逐末,讓草占據了田地,固然得不償失;但如果一味追求苗盛草稀,亦不是最佳良方。
那些能決定你人生與情感價值的東西,不妨傾注自己的心血,這是理所當然的。可若是拔盡了“草”,讓“苗”把人生擠得密不透風,最終得到的是焦慮。以“草”隔“苗”,看似浪費,實則成全了“苗”的茁壯與成長。所以,我們說要學會為生活留白。
苗,讓人品嘗的,是成功的充實;草,讓人領略的,是疏闊的風景。一種人生,一段感情,若沒有了苗,就會本末倒置,少了動力;若缺潦草,則會蒼白乏味,少了情趣。有用與無用,要取個平衡。人生要美,感情要盛,草就不能太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