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玉江發來劉冰的一個精彩演講視頻,是講非洲植物的。
在講到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如何自保時,劉冰舉出了金合歡樹的例子。
他說,非洲的稀樹草原上生長的金合歡樹,與我們常見的合歡樹是“親戚”。在干旱少雨的非洲,它們要長成一棵樹,本就千難萬難,還要時刻提防成為食草動物的腹中餐。
為了讓自己在殘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金合歡想出了兩個辦法:一是自我矮化,減少養分消耗;二是渾身長刺,確保自己這盤菜難以下咽。
天天跟合歡樹打照面的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刺猬合歡”,不由驚叫連連。
我想到了海參。
海參通體是刺,但它的刺卻柔軟至極,不具備絲毫御敵功能。我一度認為,海參,簡直活成了海洋深處的一截“黑香腸”。
直到在海邊聽撈海參的老漁民講了海參有多“不好惹”,我才徹底改變了對這截“黑香腸”的看法。
原來,海參在遭遇強敵時,會將全部內臟噴射出去!強敵誤以為眼前這個小東西瞬間土崩瓦解了,便欣然吞食了海參內臟,心滿意足地游走了。
舍棄了內臟的“空殼海參”大難不死,兩天之后,一副全新的內臟便在它的體內完美生成。
面對“刺猬合歡”,面對“空殼海參”,我不知該說什么。早年為學生布置過的一個作文題目此刻清晰地跳到眼前——
另一個生命,是我最大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