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熱浪滾滾,一波又一波。黃色天氣預警:太原迎連續桑拿天。
下午,困在床上,看了一本書《尋找寧靜》。突然,我聽到窗外傳來悶雷,接著是傾盆大雨。只過了半個小時,又是晴天,破涕為笑。
上帝受了委屈,發泄出來。但是人呢?郁悶,糾結,痛的無法轉開,怎么才能知道?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味的忍受,一味的承受,一味的快樂,一味的超然。找個渠道,發泄,撫慰,或者升華,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然后,去看電影《唐山大地震》。在那里,你可以讓自己的眼淚自由流淌——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為別人的無奈而無奈,為別人的救贖而救贖,為別人的解脫而解脫。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敏感和脆弱而嘲笑你。
世界永不停息,人的心也永不停息,或者焦慮,抑郁,空虛,心灰意冷,或者痛苦不堪...這無疑成為了現代人最大的心理疾病和痛苦。
生活太苦,哭透戲,在別人的悲傷中表達自己的情緒。
(二)
有一句歌詞讓我一聽就熱淚盈眶:“永遠去不了的地方叫遠方,永遠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對我來說,唐山是一個遙遠的地方,是一個故鄉,是一個去不了也回不去的夢。
我的祖籍在唐山,所以我是唐山人的事實永遠不會改變。雖然我生在太原,長在太原,但將來可能會死在太原。
對我來說,唐山是一個零碎的記憶。記得小時候父親曾經跟我說過:我們老家離海不遠,在老家只要筷子就能吃到大蝦...我們老吳家是個大家庭,門前立著一只石獅子,出門坐轎子...你爺爺的爺爺是個有學問的人,據說他在宮里當過紳士...你父親的祖父冒險進入南洋時賺了很多錢,但他正在回來。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被派到唐山開灤煤礦出差。當我第一次能夠回到我夢想中的家鄉時,我非常激動。我高興地跑回家,問爸爸要我帶什么回來。我記得父親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從家鄉抓一把土,心安理得。”
那次出差,我和同事十幾個人擠在一個酒店里。我不知道是因為心理原因還是其他原因。在一個又一個夢的聲音中,我無法呼吸,徹夜未眠,我清晰地聞到了空氣中一股神秘而詭異的味道。我想知道我的祖先是否能在天上看到我的到來。我還在想,在地震中死去的唐山24萬多親人葬在我腳下,能安息嗎?......那幾天,唐山大地震的慘烈場景和我所知道和經歷過的故事,一幕幕浮現在我的眼前。唉,別提了。
唐山人的情結,唐山經歷過的情結,帶領我去看了一下唐山大地震。
(3) 3)
毫無疑問,看電影的時候,我流淚了,就像今天下午的暴雨,但好在,這哭并不絕望,哭過之后我的心并不冷,是溫暖的,就像今天下午暴雨后的“笑臉”。
"...我的耳朵充滿了孤獨。我聽不到快樂。停止用冷漠對待麻木。我還有體溫。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的霧。我呼喚日出。”電影主題曲對電影主題進行了深刻的詮釋,其旋律傳遞出對親情的強烈呼喚和眷戀。尚來自心靈的低音,優雅、溫柔、閑適。讓我想起另一首歌的另一句歌詞:“迎著光,我遇見希望……”。
有人把唐山大地震說成是災難片,也有人說是悲劇片,但我覺得這應該是一部讓人們在心碎和失落后尋找家園的倫理片。這部電影不只是渲染災難和嘩眾取寵,這正是我喜歡的,或者說我需要的。豪華的票房也證明,在大災大難面前,讀出親情,呼喚愛情,尋找精神回歸,是觀眾認可的。方向沒有錯,是唯一正確的治愈藥方。
影片中,兩位主角袁妮的母親和女兒鄧芳(尤其是女兒鄧芳)的內心,基本都是沿著破碎——承擔(女兒在逃避)——迷茫——自責(女兒冷漠)——救贖——解脫的軌跡完成的。唐山大地震用了23秒,余震卻用了32年。最后,以汶川地震為契合點,主人公終于完成了修復傷痛、歲月、自己的過程。影片悲而不傷,痛而不怒。它用一個家庭的小故事的小細節來表現生活的大主題。充滿了人性的溫暖,在人們美好的愿望中不加鹽的釋放了最后的痛苦,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感受。
其現實意義毋庸置疑。從痛苦的經歷中吸取教訓。我們這些俗世的人,有誰沒經歷過地震,或大或小?哪個人不是滿滿的碎片,需要在余震中一點一點的修補、救贖、升華?誰沒有用一生去尋找回去的路?
走出電影院,一輪滿月在頭上,那么深,那么亮,像水一樣。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它憂傷空靈的歌聲穿過城市的喧囂與浮華,縈繞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