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一條馬路如蛇般繞山而行,施施然,通向外面的世界。從公汽停靠的地方開始,過一條長堤,堤左側是水庫,右側是農田,視野相當開闊,王鋪街就此在腳下蜿蜒開來。
年少的我在農田間穿梭,走過彎曲狹窄的小徑,將兩里多地很快甩在了身后,幾步就上了大堤,這時,我會忍不住長吁一口氣,因為沼山中學就在不遠處。沿山腳再往前走,右邊水庫滿滿的一汪碧綠,那是全鎮人生命的供養,而水庫的對岸就是沼山鎮了。
我每天晚自習前必定去鎮里父親工作的地方——供銷合作社,用煤油爐煎藥喝,因為病魔糾纏,我不得不與中藥為伴。供銷社地處小鎮中心,離學校不遠,一排平房門面,并不氣派,但里面長長的柜臺卻擺放得滿滿當當,煙酒火柴咸菜壇,針線布匹麥乳精,各種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人們進進出出,掏出捂得皺巴巴的零票子,買些不得不買的東西。老式算盤被撥得噼哩啪啦響,幾毛幾分的算得清清楚楚,布匹用尺子丈量后被剪開一個口子,兩手一掰,“嘶”的一聲脆響,幾尺新布帶著棉花的香味就流通到百姓手中。
糧店、肉店與供銷社隔路相望,人相對要少些,畢竟,農村糧油多是自給自足,大家日子都過得很是拮據,肉也就成了奢侈品。走出供銷社,沿馬路往右拐,鎮上的一些機關單位零星出現,至此,王鋪街就算到了盡頭。那里有一個能容納萬人的大廣場,每年秋季征兵大會人山人海,紅旗飄揚,十里八鄉的人涌向這里,為的是送兒郎去參軍,場景相當感人。每周末我喜歡繞道從這里回家,因為右拐后的地勢漸漸升高成山丘,站在高處往家的方向瞧,阡陌縱橫,一草一木,都映入眼簾,有一馬平川的感覺,頗覺舒適親切。
那時的王鋪街不算長,畢竟繁華地段就只那么一塊,還沒逛就走完了。當年,父母也曾動過讓體弱多病的我高中畢業后進供銷社當臨時工的念頭,不過直到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上省中專,他們才把這事當玩笑告知。我脖子一挺,頗為傲嬌:這輩子即使務農,也不會接受臨時工。其實,那時的我面對未來,感到頗為迷茫,連帶那條繁華的街道,看在眼里都是那么的灰暗,每天行走其間,雙腳像灌了鉛樣沉重。偶爾精神一振,卻是因為食堂廚師為我炒的一碗豬油炒飯,如今想來十分感慨。
在市場經濟萌動之初,大堤兩邊,小商鋪一個挨一個地冒出來,很快與老街銜接。鞋店、衣店、雜貨鋪……人如蟻動,絡繹不絕,供銷社的生計漸漸萎縮,后被一個個私營店鋪取代。自那以后,王鋪街迎來一個更加繁盛的時期,男女老少有事無事喜歡到街上走走,從大堤那頭逛到老街這頭,有的甚至提些自家種的瓜果蔬菜在街上找個位置一蹲,賺幾張小鈔票再揣懷里回家。
等到私家車進入千家萬戶,我驅車回鄉,才發現寬寬的大堤變得逼仄,人們的生存空間擠壓著大堤空間,錯車顯得尤其困難。村里金嫂頭腦靈活,先是收雞蛋販賣,后又在大堤盤了間店鋪,做起了鞋和童裝生意。每次路過,她都會伸出頭來打個招呼:回來啦,稀客吶。我笑笑回應:嫂子生意興隆,多多發財呀!沒想到,這小本生意還真的讓金嫂發了家致了富,成了首批進城的農民。
如今,沼山腳下的那條路已加寬并用柏油刷黑,與各村相通,王鋪街也就勢延伸成枝枝蔓蔓,吸引著周邊人涌向這里。仍舊在鄉下生活的父親喜歡去王鋪街購物,順帶取他那些永遠拿不完的快遞。父母的晚年都與這個鎮、這條街親密相融,在不斷接受小街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平靜地過著平凡的日子。
小街長憶,細雨夢回,王鋪街于我,不僅僅是一個親切的名字,還是一段難以述說的復雜情緒。初夏的某一天,我在熱鬧非凡的街上淺步慢行,兩旁新建了不少樣式各異的樓房,人來人往中,鄉音濃郁,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微笑,一派人間煙火的新氣象。我不由想著:只有這樣的喧鬧,才真正配得上這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