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貪玩,有時吃過早飯出門,一直到天黑透了,才會想起回家,進了家門,便免不了遭遇跪搓衣板,頭頂書本背乘法口訣表、唐詩三百首之類的責罰。此時,父親坐在藤椅上看書報,聽見我的肚子咕咕直叫,一副巋然不動的模樣,偶爾從報紙的夾角瞟我一眼,總是沒幾分鐘,母親就會遞過茶杯輕聲問:“可以了嗎?”父親微微點下頭,母親便拉我到廚房,溫熱的灶角扣著一只碗,掀開來,氤氳的熱氣裊裊而上,黃豆芽,綠葉菜,油炸的面果,荷包蛋,一頓囫圇吞棗后,那些責罰便早到了九霄云外,帶著飽足的感覺在臥房的板床上跳來跳去,纏著姐姐看書講故事,那種快樂愜意而舒爽,仿佛面就是慰藉傷痛的靈丹妙藥。
幼時,幾姊妹頭疼腦熱,肚子不舒服時,母親也會做一碗面條,不同的是絕對見不到雞蛋、肉等葷物,翡翠樣的蔥花、青菜,玉絲樣的掛面在湯里搖曳,筷子攪一攪,生姜、香油、醋調制的湯面香味四溢,母親一邊端給我們,一邊念叨:“生姜驅寒,大蔥解表......看我們吃得滿頭大汗時,母親拿毛巾替我們擦汗,還不時地撫摸著我們的脊背說:“慢點,慢點,沒誰和你們爭搶!”那時的我,有時會頑皮地用腦袋夾住母親的手臂撒嬌,現在想來,母親做的面實在比不上飯店餐館的那般奢華,但的確是世間最美味的食品。
幼時,家里只要來人,父母就會問:“吃了沒?”然后母親便燒水下面,丟上自家泡的豆芽,園子里現摘的青菜、芫荽、蔥、蒜苗,調上醋、醬油,端上一碗油潑辣椒, 或是炒一碟西紅柿雞蛋,讓來人就著面吃,于是面成為最簡單最奢華的招待。印象里,這樣的招待還延伸至來家里賣木柴的,糊席棚頂的,甚至還有要飯的乞丐,父母常說:“出門在外的人不容易,能幫襯一把既是為行善,也是幫自己,誰能保證沒有落難的時候。”父母就用這一碗面的溫度,讓年幼的我們記住了善良乃是陪伴一生的最好品質。
孩子暑假,我們一家去四川游玩,到閬中古城時已近午后兩點了,清晨五六點就出發的我們此時已是饑腸轆轆,看路邊一家店掛著“王家鮮面館”匾額,便進店查看,店內一色的仿古陳設,打量間,一位戴眼鏡的老阿姨顫巍巍從里間走出來 ,用四川話問道:“想吃點什么?”見是這樣老的師傅,正尋思是否換地方,阿姨搶先說:“你們是帶孩子過來玩的吧,累了吧,先坐”,說著就張羅給我們倒茶,于是便不好意思離開,兒子急不可耐地說:“有擔擔面沒?”“到四川了還怕沒這”,阿姨笑著答道,接著征詢的目光望向我和先生,我們相互看看問:“一碗面多少錢啊?”阿姨先一愣笑著指向墻上的價格表說:“明碼標價,不貴。”想著四川牛肉挺有名氣,我便說:“來兩份紅燒牛肉面吧”,阿姨卻介紹道:“一家人出來旅游,啥都嘗嘗,男同志不怕葷,就來個牛雜面吧!”看先生有些猶豫,阿姨笑著說:“不好吃,不要錢”,便進里間忙碌起來。
不多時,兒子的擔擔面先端出來,古色古香的海碗里,一根根玉絲面虬龍樣盤繞交錯,紅紅的牛肉醬,翠綠的蔥花,碧綠的小青菜,惹的人眼睛一亮,兒子立即毫不推辭地吃起來,呼嚕呼嚕地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接著紅燒牛肉面也來了,依然是同樣的海碗,寬長的扯面海草般盤根錯節,醬色的大塊牛肉,綠的蔥花、芫荽,紅的辣椒,讓人看著都忍不住垂涎三尺。在先生望眼欲穿中,牛雜面最后登場,各種條索卷曲的牛雜和著蔥花在刀削面間游弋,一撮紅綠相間的剁椒辣子鋪陳其上,先生看著有點不敢下筷,阿姨卻在一旁交代說:“先喝湯,這可是用瓦罐煨燉了一天的。”筷子挑起略作品嘗,先生忍不住用關中腔來了句:“聊咋啦”,引得阿姨也笑起來,在我們大快朵頤間,她端來一碗菜,招呼我們說:“這是我們自家用雪里蕻腌制的酸菜,不要錢”,引得我們又都忍不住笑起來。
吃面中隨口問:“阿姨,干嗎那么麻煩,用一樣的面條一起下鍋不是更快捷點?”,阿姨說:“我家的牛肉都是提前預定的宰殺的新鮮牛肉,烹制前還帶著熱氣,而每種面食都有自己獨特的形狀,下鍋的時間也不一樣,擔擔面是加菠菜汁的堿面,提前焯過水容易熟,牛肉面用半燙面,牛雜面是刀削面,比較硬需要長時間煮才容易入味,每一種面食的口感來自不同的食材,不同的熱度,你們雖是外地人,但我們都是一步步按照程序制作,從來不糊弄人,做生意講求的就是信譽呀!”。閑聊中得知這家店是古城有名的老字號,調面的臊子都是用牛雜高湯煨燉出來的,很多回頭客因了這味甚至不遠千里趕來,只是家里的年輕人寧愿選擇到工廠干活,都不愿經營這行當,家里現在就剩了她和老伴帶著倆孫子上學開店,今天我們來時,老伴剛好去送孩子了.....結賬時阿姨一共收了24元錢,看我們驚愕的表情,她依然笑吟吟地說:“我說過的不會多收錢的,川陜一家人,希望以后你們還會再來”,出門上車回望那風中飄搖的“王家鮮”號旗以及揮手相送的阿姨,心仿佛就駐留在那里!
旅途的路上,我們品嘗了不少的美食,但最讓我們一家人流連稱贊的仍是那三碗面,它讓我感觸到人世間的溫暖與善良,它就如同幼時我見過、吃過的每一碗面條,他們用同樣溫暖的溫度帶給我人生路上豐沛的感觸與體驗,讓我只要一想起來就會充滿了力量,充滿了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