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立夏剛過,在麥子快要成熟的時候,布谷鳥如期而至,清脆的叫聲回蕩在山林中和原野里。這聲音掠過我記憶里的層層麥浪,讓我成為望梅止渴的麥田遙望者。據說布谷鳥從陜西沿線長途遷徙飛到隴原大地——它的到來預示著小麥快要到成熟收割的時候了……
六月的天氣,艷陽高照,田野里絢麗多彩,隴原鄉村一派祥和,豐收在望。當布谷鳥聲聲叫起來的時候,風吹麥浪的美景盡收眼底,如果說這個時候楊花帶給我的是詩情,那么灌漿給我的則是畫意。
火熱的季節里,蝴蝶在麥田里翩翩起舞,偶爾一兩只布谷鳥從麥田上掠過,辛勞的勞動人民又要開始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收割麥子的時候了。當熟睡在香甜的凌晨睡意中,布谷鳥那“飽夠”“飽夠”的叫聲,熟悉且悅耳,帶給你一天中最美好最溫馨的問候!田里的麥子就這樣在聲聲呼喚中“邊叫邊黃”,勤勞的村民們揮汗如雨,和著拍子“邊黃邊收”了……
這使我想起了今春那場突如其來的霜凍,它使當地冬小麥和油菜子“飽經風霜”,遭受嚴重損害。然而沒想到的是,隨著氣溫不斷回升,再經過幾場透雨,先前被霜凍無情摧殘的麥苗,“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了——真是“好雨知時節,小麥換新顏”!往后數日里,這冬小麥在陽光和雨水的哺育下,長勢喜人,個高,穗大,整齊的大塊麥田給人們帶來了豐收在望的喜悅,當我們遲遲地走進莊稼地里,你瞬間就能夠體會到:那隨風涌動的麥田真是鄉村六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農諺說得好,小滿花,不歸家。三秋不如一夏忙,看看金黃熟香的麥子,村民們似乎將積攢一年最熱情的勁頭,都要在夏收中表現出來。因而,六月也正是農家人最忙碌的操勞季節。農家人提前給玉米追肥,鋤草后,然后購買新的叉把,鐮刀,掃帚等農具,為后續收割,打碾做準備。那時,沉甸甸的麥穗隨著輕風泛起金黃色的麥浪,田野里吹來的一陣陣濃濃的麥香,布谷鳥在遠處的林子里鳴叫著,農民們就開始了夏季最為繁忙的收割時節。
豐收的果實往往是通過艱辛和汗水換來的。小麥收割全憑人工和體力將麥割倒,捆裝送回家,收麥從開始到結束,先山上后塬上大概得一月時間,農民辛辛苦苦收下的糧食還要打碾,收獲的糧食真來之不易。
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實現了機械化,條件越來越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全都用上了大型聯合收割機,這樣比原來更省人省時省力,一般在夏至或者五月端午前十多天,只要天氣晴好,麥子成熟到位,此時的鄉下農村全都進入“收割打碾模式”,堪稱“重中之重”——“天氣預報”不容錯過,因為它為麥子能否順利收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農諺道“小麥發黃,繡女下床”,意指小麥收割期間,就連平時不下地的繡女也要參加到收割小麥的緊張勞動中去,可見小麥收割在我們農民心目中占據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眼下,望著枝頭上滿眼金黃的杏子,聽著夕陽下布谷鳥隱約的鳴叫聲從遠山深處傳來,我似乎看到了在機聲隆隆中,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和對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