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薇安
1
前兩天我趕早班機,于是預定了一部滴滴專車,早上7點來樓下接我。
司機提前了二十分鐘到達,但當我拿著行李走到樓下的時候,卻沒看到他。
通常情況,司機都會站在車外等待,或者看見有人拎著行李走過來,就會第一時間走出來打開車尾箱。
我只好打電話給他,才發現司機原來睡著了。他趕緊走下車,不好意思地說:“我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起得有點早。”
我看他年紀比較大了,也表示理解。他大概50多歲的樣子,其貌不揚,但卻十分健談,我們一上車,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沒想到,40分鐘的談話讓我大開眼界。
他住的地方離我家大概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我問他這么遠的距離,為什么要接單呢?
他說滴滴是自動派單,不接不行的。
他開始抱怨滴滴的派單體系。有一次他接到滴滴一張單,要他開車60公里去接一個客戶,再開30公里送客戶去目的地。
他接到這張派單后非常生氣,因為這樣的分派很不合理,他做完這單肯定會虧的。于是,他打電話給滴滴客服理論,客服不愿重新調整,他無奈只好放下狠話說:
“行,我去接,但是我虧損后要去法院告你們。”
在他的強硬態度下,客服才同意和客戶商量重新叫車。
聽他這么一說,我們都表達對他的支持。
的確,本來這么大年紀開車就很辛苦,也賺不到幾個錢,怎么能讓司機虧本做生意呢。
他說:
“開車就當賺養車的錢,太累了我就休息,打打麻將,喝喝茶消遣時光。”
我心想,這司機還挺想得開的。
他突然輕描淡寫地說:
“你們那個小區,我5年前每平米5。5萬賣掉了2套房子。”
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一分鐘前我還在為這位50來歲不辭勞苦開車賺錢的司機打抱不平,沒想到他竟是個隱形富豪。
更讓人目瞪口呆的還在后面。
他說:
“我以前是做工程的,做工程時根本沒賺到錢。那時開發商沒錢付款,就拿房子抵工程款。我不想要房子,我只想要錢,因為沒錢轉不動。但是別人給房子不帶商量,我沒辦法,只能接受房子。”
就這樣,他拿了一堆房子,工程總是拆東墻補西墻,慢慢地也做不下去了。
他說:
“不做工程后,我把房子賣了,但是拿一堆錢在手,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我就把幾千萬一次性投入,買了周邊城市郊區二十套房子,那個時候那些房子沒有人買,5000元一方也無人問津。對方為了拉攏我這個客戶,于是給了一個特殊政策,免我十年的物業管理費。我當時覺得便宜條件也好,也沒想那么多,就買了。”
我們下意識地認為,買了周邊城市郊區的那么多房子,至今還在開滴滴,是不是房子被套了?
只聽司機慢悠悠地說:“買了后沒想到那塊地竟被劃給深圳了,結果現在每平方漲到了4萬多,房價還在上升中。”
我的天,幫我們開車的竟然是個億萬富翁,這可真是活久見啊。
但這并不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在和他聊天過程中,我得出了另一番人生感悟。
2
司機說,我以前拼命工作,沒賺到錢。拿了房子其實一點也不高興,沒有資金就轉不動生意。
結果,做不下去后,房子越來越值錢了。
他說起他的發家史,沒有任何炫耀的意思。倒是他的一句話揭示了他的真實狀態:我都不知道這些錢怎么賺來的。
所以,事業的成功永遠離不開努力和運氣這幾個字。
如果他年輕時不做工程,他就不會拿到用來抵債的房子。如果房子這些年沒有瘋漲,他也不會發達。
他并不知道買賣房子會賺錢,他只知道拿著現金不安全,他甚至不相信理財一年有3%的收益。
因此,再一次驗證了這個觀點:所有成功的企業和個體都是時代的產物。在那個年代,只要和房地產沾邊的企業和個人,很少不成功的。
同樣道理,過去幾年乃至未來,所有和互聯網相關的產業,也會有更大機會。
什么叫運氣?
運氣有時會從天而降,但前提條件是你一直在局中,且沒有停止步伐。
3
我問司機,你那么有錢,為什么要開滴滴?
他回答得很簡單,因為沒有事可以做啊。他離開了奮斗幾十年的行業后,就一直處于退休狀態。他現在50多歲了,對外界環境一無所知,也不知道還可以做什么。
他說:
“沒事做,連覺都睡不著。只有開滴滴,每天忙碌起來,才能睡得好覺。”
他的這段話,讓我不禁反思。
很多人把追求財富當做終生的目標,但卻從沒有想過,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十九世紀作家紀伯倫這樣寫道:
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
所有渴望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
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
賺錢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實現我們人生目標的手段之一,它絕不是人生的目的。
每個人都應該找到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即發揮自己的特長,做喜歡的事,并從中獲得人生的價值。
如果這一點沒有想清楚,即使擁有財富,最終也會難逃空虛的結局。
4
我開玩笑地說:“你這么多房子,夠你兒子用了。”
他卻忍不住嘆息說:
“那時拼命工作,沒時間陪孩子,就想把錢留給孩子。后來才發現自己這些觀點真的很落伍很白癡。現在孩子長大了,他也在創業,他不需要我的錢。再說,如果他沒用的話,多少家產也不夠他敗啊。”
他接著說:
“我這輩子沒為自己活過。我兒子總說讓我對自己好些,但是我這把年紀了,吃好的怕三高,出去玩又嫌累。我們60年代的人,沒有花錢的習慣,想花都不知道怎么花。”
聽他講這番話,的確感到有點遺憾。
我們中國做父母的,總想什么都想替孩子考慮好,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林則徐說過一句話:子若強于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過精彩有意義的一生。
同時花更多的時間在孩子的教育上,而不是忙碌了一輩子,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東西,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重要。
司機送我們到機場后,他說,我得空車回去,這一趟也沒什么錢賺。不過,開開車,我能睡個好覺。
和他就此別過,感謝他給我們上的這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