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嬰寧
1
近日,一名自稱清華的畢業生在某論壇發了條炫富的帖子,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這條帖子是這樣的:我清華本科畢業五年,全年到手52萬,什么水平?當年同學在美國的不好比,在國內的不好問。
一時間,有人艷羨有人酸,大家議論的焦點是,他的收入對不對得起清華大學。
誠然,賺錢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知識分子也能賺取高額收入,這是時代的進步。
但,我們對于這個國家的高級知識分子,卻僅賺錢能力作為唯一評判標準,怎么感覺有點不對味?
于是,評論里點贊最高的是這樣的:
清華出來的,工資不是第一位,但并不是說工資就不重要。你們作為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的你們,應該考慮對社會,人類的進步做了哪些重大的貢獻。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還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有人曾統計,在北京,保守估計需要1。5個億,才能實現標準意義上的金錢自由。
各個機場書店里賣的最快的書,都是狼性,投資,基金之類的。
這一切背后的潛臺詞似乎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成功,就是賺錢,賺很多很多的錢。
甚至連曾經清高,擔負著社會責任感的精英知識分子也不能免俗。
有這樣一個段子,滴滴司機師傅接了一個清北的學生,一路上清北學生都在討論怎么怎么買房子,房價要漲。
司機沉默了一會說:小兄弟,房價漲漲跌跌你們清北的都能買得起,但是你們都和我們一樣天天盯著這點兒事兒,我們的大環境誰來整治呢?
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曾對他的學生說過這樣一番話:
“當你40歲時,沒有4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對于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一時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粗暴簡單用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社會的倒退?
2
幾年前,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群曾談到“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這樣的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問題的要害,就在于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就必然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
連高曉松都說:“你不去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么,卻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社會在進步,卻為何造就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就是把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所造成的惡果。
2017年的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我們看到了一大批被金錢綁架的利己主義者。
趙德漢,農民的兒子,擁有一定權力后,不是為人民辦實事,而是為了一己私欲大肆斂財,用貪污的錢砌了一堵墻。
出身貧賤的祁同偉,一心想要勝天半子,寧可丟了性命,也要把棋下完。最終做事毫無底線,貪污了大風廠員工的活命錢,最終迷失在權利和金錢之中,死無葬身之地。
……
他們都是國家培養的精英人才,卻毫無社會責任感,對權勢金錢毫無敬畏心,最后都淪為了黨和國家的蛀蟲,為人所不恥。
格局小,目光淺,只以金錢作為人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最終,他們都成了自己曾厭惡的那種人。
3
近日,第四屆“馬云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在海南三亞舉行, 100名來自各地鄉村教師獲評該獎項,再次把鄉村教師這個群體推到大眾的眼前。
很多老師都是一身才氣,本可以到繁華地帶謀求更好的生活,但他們依然甘于清貧,扎根鄉村,把教育的火種星火燎原地傳遞下去,成為鄉村留守兒童心靈的依傍。
十多年前,22歲的梁紅霞剛剛畢業于一所知名大學,她來到了北京,正準備大展手腳。
突然有一天,她在中關村看到一幅留守兒童的公益廣告照片,那是一雙滿是凍瘡的小手。
她的心一下子被打動了。于是,她來到了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祁山鎮的一所山村小學:五一小學。開始做起了鄉村代課教師。
隨后一年里,五一小學的教學質量得以提升,課程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學校的成績在該區從墊底沖到了前列。
梁紅霞所做的絕非如此,村小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缺乏關愛。
梁紅霞既當老師又當爹媽:生病的孩子,她連夜送到診所輸液;冬天,孩子們的手凍得皴裂,她一個一個地抹上凍傷膏。
一年期滿,要走時,看著孩子們依戀的眼神,她一心軟,心想,再多待一年吧。結果,這一待,就是十年。
梁紅霞老師的例子不是個例,這些獲獎的教師里,有個體育老師,就像《摔跤吧爸爸》里的阿爾米汗,為當地一所學校培養了一百多名體育特長生,后來全都進入了重點高中。
這些老師們在獲獎時紛紛說道:
“孩子們還需要我,我不能離開!”
“錢對我來說沒有具體的意義,和孩子們在一起很快樂。”
這些偉大鄉村教師的堅守,我們的鄉村教育事業才保留了希望的種子。
時代會變,但有些東西不管經歷多久都會保持該有的本質。就好像成功,更應該允許很多種模式一起存在。
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過;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社會做出了且是有益的貢獻。這是無數人稱羨的成功人生。
我們羨慕那些有能力賺很多錢的人,也要尊重那些甘于清貧,對自己的本職工作充滿敬畏感的人。
4
民國時期的大師們,在國家危亡之際,忍受清貧,一心治學,把祖國的文化傳承下來,堪稱民族的脊梁。
80年代的人民,他們熱愛文學,討論海子與顧城,雖然物質貧瘠,但精神充實,這也是充實的人生。
在這個價值觀多元的時代,愛財拜金都很正常。但把金錢作為衡量成功人生的唯一標準,不僅太過狹隘。
所帶來的后果是災難性的。
做技術的首先想的不是如何提高技術,提升用戶的體驗感,而是想著如何賺最多的錢。
做生意的首先想的不是怎樣滿足客戶的需求,而是想著把客戶當韭菜收割,最大限度地榨取他們的剩余價值。
把持話語感的精英人士沒有社會責任感,只知道謀取一己私利。于是,整個社會再無公平可言。
各個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可以無視一切規則法律,于是假疫苗,假藥,地溝油橫行。
甚至連各個媒體也被金錢和全是所把持,不再公正客觀,不再一心為民,所報道的東西全都名不副實。
所以你看,如果整個社會都把金錢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把責任感和道義拋諸腦后,那么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深受其害。
比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可怕的,是**裸的唯錢主義者。
錢是衡量成功的一項標準,但不應該成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