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羅生門》應該是黑澤明最廣為人熟知的一部電一影吧。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四種不同的狀態。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為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為了給世人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女人一陰一險和惡毒,本身不止一婬一蕩而且還 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一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后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一性一的齷齪。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還 可怕!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為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強盜可以為了自己的獸欲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人們在這個環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為了表現社會的一個狀態。
讓我們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實中的“惡”。乞丐最后奪去嬰兒的外衣,為了自己能買幾個錢。幾間衣服能抵幾個錢?!就可以這樣殘害一個生命?!(包括棄嬰的父母)整個影片呈現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為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偽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于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為“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并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為了撫養家里的6個孩子。最后他收養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征著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澤明對于這個瘋狂的世界并沒有完全放棄,他還 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來表現。暴雨過后,樵夫身后重回了一陽一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
PS:羅生門是古時日本京都外城的正南門,在公元九世紀日本皇家衰敗,內戰頻繁的歲月里,羅城門因失于理修而毀壞。頹敗之后,立刻顯得荒涼一陰一森。許多無名死一尸一,也被拖到城樓丟棄。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一陰一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后被世人應用到許多民間的鬼怪故事里面,而傳播到亞洲各地。從而羅生門成為日本傳說中的一道門,通往生死。也有人稱之為“魔鬼消失之門”,如果將其意義結合電一影結尾就是電一影的主旨了。
PPS:因這部電一影關系,現在“羅生門”被用來指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自己的謊言,令事實真相不為人所知。
【第2篇】
黑澤明根據芥川龍之介小說改編的電一影《羅生門》廣為人知,作為對人一性一的思考,一向人文主義的黑澤明在大雨中對淹沒人間的洪水意象做了環境的詮釋。在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羅生門根據佛教故事改編,羅生門是一個死亡之門,是一種死亡的象征。在日本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種大眾情結,日本的鬼故事極為流傳,可以說是一種傳統了。然《羅生門》電一影表達的重點并不在于鬼故事,而是對于人一性一的發掘。
故事以一個樵夫發現一具一尸一體展開,攝像機對準到堂的每一個證人以及嫌疑犯,接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真相當然只有一個,然而,一直到最后,黑澤明都沒有告訴我們,真相是什么。直到劇情的結尾處,孩子的哭聲驚醒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第一個沖上去的有點像《羅生門》小說里面描寫的那個強盜,他覺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壞,所以剝下包裹一著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并且說他是惡鬼。這時,很經典的一句話:“這是個人狗不如的世界,誰要不自顧自就活不成啊。”每個人都描繪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版本,誰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愿去發展,然后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聲沖破了這個迷蒙的人世間,連老子都說要回歸兒童最為純真的所在。孩子是最為純潔不染世俗的,那種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為冷寂的黑暗,猶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個和尚懷有對人世間美好的向往,希望人一性一能慢慢變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間,幾乎,他就是黑澤明人一性一關懷的寫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懷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動的是和尚抱著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為靜謐的所在,有徘徊,有掙扎,有懺悔,有煎熬,有嘆息,有恍惚,當然,也有對前途的點點希望。直到樵夫來抱孩子的時候,他還 以為樵夫要剝孩子最后一層衣服,豈能想到他是想撫養這個孩子。
樵夫說,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這里,有人說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人,我不想說戰勝征服之類的字眼,這些總讓人想起該死的戰爭,我想用歸順這樣的字眼,找到自己豈是容易的,往往人們容易在別人的眼神中,在別人的言語中淹沒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來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結局似乎是朝著善的方向發展,黑澤明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伏筆,就是這個孩子以后是怎么發展的,他以后會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是被趨于同類,還 是作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我們終歸想讓他成為一個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這個世界,希望,越來越好。
【第3篇】
在看完之后,我們都可以發覺,那個年代拍的電一影都是一些成本比較少的,也就是說不像現在投資那么大在一部電一影里。在一個網站里看到,《美人計》這一部電一影的投資僅僅只是區區的200美元。而且可以相信,《羅生門》投資是更少的。
從這兩部電一影里,我們都可以看到了好一些無聊的鏡頭。例如簡簡單單的走一條路,鏡頭居然就讓我們看他走了一回貓步。而且他走的這段路對劇情的發展完全是沒有影響的。那條路有多長,觀眾就要看他走多長的路。感覺就是在耗時間,讓電一影能夠湊足時間長度。當然,畢竟都是五、六十年代的電一影了,我們對此也無可厚非。
以我們現在的鑒賞水平在看電一影過程中,覺得《美人計》還 是可以看下去的。只是在結局處有一點不是很明白。也許我們現在更多的受了我們現在平時看得娛樂片比較多的影響吧。在看完《美人計》之后,感覺就是和我們平時看完一部普通的西片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在結局時有一點糊涂,我們正在等待主人公如何打倒敵人時,便看到了“enD”這個詞時,全場嘩然。怎么就這樣完了?
讓我們看完后從心底處覺得久久不能平靜的就是在看完了《羅生門》了。看完這一部電一影后,心底里就覺得有很多東西要說來,而且是不說不痛快的那種。這一部電一影的主題給人以的提問本身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是很狠狠地諷刺到了很多人。這個問題很深刻,很容易就諷刺到了很多人。
故事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一性一。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命案的故事,三個當事人和一個目擊證人四個人之間各自各對這一個故事的四種不同的說法。人人都說了對自己有利的證詞。武士、武士的妻子、強盜和樵夫各自說完了自己的證詞后,我們都一片默然,我們都不由自問,到底誰說了真話呢?然而,導演黑澤明通過電一影要表達給我們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他是要告訴我們一些關于人一性一的本質。
只是我們在看的過程中看不到這么多的妙處來。但是在結局時,便一切都明白了。結局實在就是一個畫龍點睛的生花妙筆。雖然電一影本身直到曲人散時依然沒有告訴事實的真相。然而真相在電一影里,本身就已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導演把事情的真相表達給我們,那么電一影就不會有這么大的震撼力了。在結局處,羅生門中的大漢對樵夫說出的那一句“你把那短刀拿了去哪里?”時,雷聲轟然,蒼天也為人類的自私自利而怒吼。正當我們有處于默然時,電一影又通過樵夫領養那個嬰兒這一舉動向我們表達出了一個希望。這個希望與其說是導演的希望,不如說是觀眾的希望、人類的希望。
這一幕堪稱蕩氣回腸。這就是大師的高明之處!
這種電一影,對于生活在這個年代的我們來說,平時都是不那么容易可以接觸到的。望老師以后能看多一些這樣的電一影給我們看。同時,可以更大的提高我們的電一影鑒賞水平。
【第4篇】
近日,看了<羅生門>。只是第一次看它,但他仍然帶給我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總覺得看過的無數影片,只有他帶給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無法從很專業的角度來評價它,那樣顯得很稚一嫩,畢竟我還 沒有一種成熟的專業思想體系作為支撐。
很多人都知道,這是黑澤明的代表作,是關于反映人一性一的片子。但一千人看過,就有一千種不同的想法。整個故事看似是在描述一個**案件,是在追查某個真兇,尋求誰才是**犯。可到了影片末尾,我們才會突然發現,其實這個里面不管誰是**兇手,是那個強盜?是他妻子?他自一殺?都已經完全不重要了,影片已經將觀眾的注意力全都轉移開了,它留給觀眾的只是一種思考。我想這就是<羅生門>的成功之處吧。
我們可以這樣想,當強盜狂笑著講述他自己殺掉武士的得意樣兒,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這里面的夸耀和自得,于是我們會覺得他是很了不起的,總之流露出的是一種強者之姿。武士妻子哭訴著自己的不幸遭遇,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她的無可奈何和弱者的無能為力。丈夫為此向她投以鄙視瞧不起的神情,而她卻是為了自己的尊嚴,痛不欲生最后暈倒將丈夫誤殺。于是我們也能覺得她是值得我們同情,她也背負著一種**的理由。武士借巫師之口講述了自己的死亡事件,武士是出于妻子唆使強盜殺死他,而他覺得十分羞恥,不能抹殺他男人的尊嚴,因而拿起短刀自一殺了。在他的講述里,我們會覺得他是一個不屈的男子漢,寧死不受任何的侮辱,他自一殺也有可以諒解的理由。最后的砍柴人,也是現場唯一的目擊證人,他卻推翻了所有人的說法,強盜并非他自己所說的英勇無比,武士也不是自一殺而死,妻子也并不是那般堅貞。看到這里大概很出人預料,原來每個人都在為自己辯護,都在說謊。
但影片有一點卻是與眾不同的,一般的影片基本都會反映一個人為開脫**的嫌疑而極力為自己辯護,可此片卻逆道而行,它是反映為了維護好個人形象而極力把罪責往自己身上攬。這也許就反映了日本文化本身的特一性一,寧死也不能丟掉個人的榮譽和尊嚴,或許這一部分還 是和軍國主義分不開的。
我們也會說,這影片是反映人一性一自私的,但從我的觀念看,我仍覺得,他還 反映了人的虛榮和尊嚴問題。有的時候,尊嚴和榮譽確實比一個人的生命更重要,比如我們在看國產一愛一國教育影片<沖出亞馬遜>時,就能明顯的感覺到,一個人的生命并沒有國家的尊嚴和榮譽重要。不過這也決非定論,只是需要因人因事而論。我們需要把握尺度,把握分寸。既然一個人的尊嚴和榮譽是那么的重要,為何我們有時候要為了一些不必要的東西而丟掉它呢?
人一性一這個東西是很復雜的,我們無法去完美的詮釋它,但我們每走一步路程的時候,我們的人一性一就會在人生的路途上留下一串腳印,但愿留下的都是美麗的。其實這個世界還 有很多的真相已經被掩埋了,永遠也不會有人知道,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有很多的人象武士,武士妻子,砍柴人等等之人,他們就會為了一些利益去掩蓋事實,而后將我們的注意力完全轉移,這時候我們觀者才發現我們忘記了真正應該關注的東西了。
也許,社會就是在這樣的掩蓋中前進的,也許社會就是在這樣的虛假中揭露真相的。但我們要做的仍需是一個真誠而善良的人。
世界還 是需要真實的。
【第5篇】
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著放肆大笑的三個人,強盜、女人和雜役。
強盜,聲名狼藉的采一花大盜。他執劍任意踐踏他人,赤一裸一裸一地要,赤一裸一裸一的活,不戴面具,無需偽裝,因為他本來就是強盜!最有趣的是強盜描述的“那陣涼爽的風”,涼爽的微風吹著樹葉沙沙做響,如果不是因為那陣風的話,我是不會殺了他的。你瞧,強盜們總會給自己一個理由推卸責任,無辜的風竟然成了故意**的誘因。風吹動女人面紗,強盜受到誘一惑色迷心竅,所以他說一切都怪那陣風。現實你我不是也常常被惱人的風撩一動?不是也常常沒事兒怪著玩兒?!哇咔咔咔!可怕的是風?是風?還 是風?
女人,是戴了面具的那一組,這樣看來可笑又可鄙。被強盜玷污后,受到武士斥責鄙視,而強盜制止武士并推說女人軟弱。此時的女人才像畫皮中的鬼魅瞬間變臉,她爆發出刺耳放縱的大笑,那一刻她嫵媚的臉變得猙獰,我說過,女人的力量遠非她平時表現出來的那樣,你若輕易上當,只能證明你天真可悲。她剝一開美麗單純一溫一順軟弱的偽裝,暴露出強悍自私的本一性一。她譴責面前的兩個男人,軟弱。她指責武士,做為丈夫他應拼得一死捍衛自己的尊嚴,才有資格要求這個‘臟’了的女人自一殺;而當她知道這個強盜就是大名鼎鼎的多襄丸時,她曾經暗自慶幸,她對以前生活中每天重復的無聊鬧劇感到惡心,她以為多襄丸可能會把她從中解救出來,可惜此時她才發現,多襄丸只是徒有虛名,他只是同樣微不足道的小人。女人一愛一的是充滿熱情的男人,而男人只有靠他的劍才可以得到他的女人,她的理想破滅了,她一愛一著的只是個虛擬的完美男人,而這個世界甚至不可能出現那樣的美好。想想,可笑,我們何嘗沒有各自虛擬的完美?!又何嘗不是重復著平淡的無聊。
雜役,自始至終以局外人的好奇傾聽,我想他是作者的代言,他的臺詞應該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他仿佛很超脫,一直是坦然的混世態度,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代表?!雜役拆卸羅生門腐朽的木板烤火,我看到的是人類正在一塊塊焚毀祖先留下的文明,不止是遺跡。雜役曾對和尚說,如果再說些無聊的空虛大道理,我寧愿聽這雨聲。我想,他是在警示我以后少寫些無聊枯燥的大道理?好吧!在他身上你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兒?雜役狂笑著譴責和尚,大喊大叫是沒有用的。他是安于現狀,接受現實的。他鄙視樵夫的懦弱和自私,他安于這些同他一樣的本質。他拆了木板點燃篝火,而又在嘲笑聲中把燃一燒著的火把扔到雨中,看它們一一熄滅。就是最后一只火把熄滅之際,響起嬰兒的哭聲,顯然是承接關系,這電一影拍得真一精一致。他毫無憐憫之心地剝去棄嬰的衣物,并猥瑣丑陋地為自己的行為狡辯,他不敢正視自己的行為,而是轉移目標,去譴責棄嬰父母的罪惡,譴責他們玩樂之后遺棄自己的孩子,并為自己辯解說,在這世界上小人活得更好,如果人不自私的話,就沒法活下去!想想,脫離低級趣味的確是件難事,而隨波逐流仿佛更容易更輕松些呀!雜役發自內心的爆發,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自私又不誠實,一愛一編借口。看著樵夫和雜役在雨中相互糾纏指責,和尚懷抱著嬰兒的形象使我深受震憾,我們還 剩下什么?除了自私狡猾,我們只剩下一顆懺悔的心。最后雜役的狂笑和滂沱的大雨糾纏在一起,這世界看上去,一片混沌。
劇中其它人物。
武士,之所以斃命,開始于貪圖不義之財,輕信強盜謊言,隨陌生人求取所謂寶藏,妄圖一一夜暴富。無論之后他是怎樣的死因,至少這開頭,他是大錯特錯了。在妻子遭遇非禮后,他所表現的不是憤怒悲痛,又是憎惡輕蔑,這種狀態即使是在如今男人的心中也完全有可能,即使這種后果完全出于他的錯誤,他也不能再接受妻子,這是男人永不能克服的死一穴一。
如果還 有僅存的‘干凈’的話,那最后就剩下了,和尚。而和尚的苦惱正是,明知現實有多糟糕,卻硬是要掩耳盜鈴,寧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絕承認世界的黑暗,面對的確是件更痛苦的事,而積極的改善顯然又勢單力薄,信念在這時像風中瑟瑟的秋葉,不堪一擊。和尚和樵夫,長時間在暴雨中空洞、迷茫,苦苦思索的眼神,深深觸一動我的內心,他們被現實打懵了,不知道在沒有信任的地獄般的世界里到底還 能相信誰?瞧!如果你不想讓你所處的地方成為地獄,那就選擇相信別人吧!至少,我們還 可以做那束微弱地希望。當他們惺惺相惜,當和尚鄭重地把棄嬰一交一給樵夫時,他欣慰地說,我想我可以繼續保持對人類的信心了!那份寶貴的信任是多么無奈,他所傳遞的絕不僅是一名棄嬰,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一顆飽滿的種子,一縷穿越烏云的一陽一光,而樵夫滿足的微笑,贖罪后的輕松,也深深震憾了我,只要我們仍存有希望救贖的心,就還 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