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肖申克的救贖》值得看兩遍,甚至更多遍。大部分電一影如同時裝,趕一個時髦,過上一把癮,就永遠過去了。但是確實有些電一影是可以沉下來的,它將在這個世界永存,比如《肖申克的救贖》。有些電一影,給我們感官上的快一感,讓我們暫時降低智商,如孩童般地快樂;有些電一影,給我們人世間沒有的奇景,滿足我們白日間想入非非的幻想;而《肖申克的救贖》不同,它是一部感動我們心靈的電一影。
最初聽到《肖申克的救贖》這個片名,以為肖申克是個人名。實際肖申克不是這部片子中兩個男主人公的任何一個,它是一個地名,即 "鯊堡監獄"。
這個監獄,是座人間煉獄,不僅是因為它那里獄卒殘暴、獄霸橫行,而且是因為它對人的一精一神的磨蝕。在那種漫漫無期的禁錮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棄希望變成行一尸一走肉才能生存下來。但是在監中服無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這樣,他像是用一件無形的護身罩護住自己,心中永遠有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什么感動了我們?是安迪歷經20年的牢獄之災、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終于在一個雷雨一交一加之夜從500碼長的污糞管道中爬出,奔向自一由?是安迪的朋友阿瑞在被關押40年后在假釋審查官面前那番看似無謂,卻令人動容的話?(“我沒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過頭去看看往昔,那個愚蠢的男孩兒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見了,只剩下這個厭物,垂垂老矣。”)
是這些,卻又不僅是這些。電一影是在一點一滴的敘述中漸漸滲入我們的心靈的。如果要全講述出來,就要把電一影整個重講一遍。是的,一點一滴地敘述,那撞擊我們心靈的東西在你不設防間直觸你的內心深處。即使在唯一能證明安迪是無辜的證人被監獄長槍殺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棄希望。阿瑞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間講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記憶與夢想,以為他快要一精一神崩潰了,“人的忍耐總是有限的……”他這樣解釋安迪。其實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也會如此原諒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殘酷的環境毀掉啊!
但是——這真是好萊塢式的——電一影竟然不給我們這個充滿必然的悲劇結局。安迪沒有被命運毀掉,他獲得了一個完滿的結局。他重獲自一由,懲罰了監獄長等惡人,還 與老友阿瑞在海邊重逢。知道這情景是夢,好萊塢制造的夢,但我們仍然感激這夢,因為它實在是太美好了。回想一下這部影片,雖然講了那么多殘酷的事,但留在我們腦海中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記憶。比如安迪冒死向看守隊長進言,為獄友們贏得了一箱啤酒,大家在一陽一光下暢飲的情景;比如安迪不顧一切進入監獄長辦公室為大家播放《費加羅的婚禮》的場面:你從來沒有覺得自一由的一陽一光是如此燦爛,莫扎特的音樂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這一瞬間都變得高尚美麗,容光煥發……這時你就明白了:為什么人類在經歷了那樣多的苦難與沉一淪之后,還 能生存,因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
我多希望我能在高三時有幸欣賞它,因為它一定能在我落寞時喚醒我:世上最恐怕的事不是失敗,而是一個人活著沒有希望!
【第2篇】
《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最大的意義不僅僅有主人公的堅忍,還 包括人應當堅持心中法律之信仰。
影片的開始,主人公因為沒有不在場證據或證人而被法官錯誤地判為有罪,爾后被送入鯊堡監獄,開始其漫長的牢獄生涯。看著獄友平日無所事是的生活,主人公并沒有消沉,而是默默地堅持自己心中對于真相的認定和對于自一由生活的執著,并且冷看人世間的齷齪和悲劇的一幕一幕上演。
對于主人公的堅忍我們無須再多說,那么多年來的電一影評論,多次被評為優秀影片的祝賀詞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對于主人公的敬佩當然不止于此。作為一個男人,當處在人生低谷之時應當何如面對,一直是值得討論和效仿的,但是究竟有幾人可以那樣踐行自己的豪言壯語?或許更多的時候,男人應當默默履行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和暗自對自己許下的諾言。凡此為之,方可謂真丈夫。
當然,對于法律切不可失去信心,尤其是社會不夠成熟的時候。主人公無奈吞下了法律紕漏而生的惡果,消化了大約四分之一的生命時長,卻堅信自己乃是清白。一般來說,遇此不幸,凡人都會妥協,縱使心中有過反抗與斗爭的想法,卻終究是難敵現實之無奈。然而,主人公卻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對于法律之信仰,堅持每日挖通涵道之一點,堅持把典獄長往罪惡深淵推一點。正所謂量變引起質變,修成了正果。我不是說越獄這種事情值得褒揚,而是,當法律無以維系正常之社會秩序,應當允許受害人尤其是無法獲得救濟的受害人自行行使一定權力來救濟自己。這不是對法律的曲解和褻瀆,而是一種諷刺。
法律究竟教會人們什么?說到底,是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是對這種信念的信仰。正如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馮·耶林說的:為權利而斗爭!他指出,為權利而斗爭不僅是個人的義務,而且是社會的義務,更是國家賦予的神圣職責。由此觀之,《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為了真理,我們再所不辭。而片中的真理就是所有怨鎖在鯊堡監獄里人的自一由和青春。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老布。他就是典型的失去堅持法律之信仰的代表。在被關押一生之大部之后,殘存的生命體被釋放了。然而因為對于法律之信仰的缺失致使他早在鯊堡監獄就一習一慣了監獄的生活并產生對于自一由生活的恐懼。而這是令人無法想象和觸及的悲劇,如果真的如鯊堡監獄里每一個囚犯所言,人人具是清白,老布的這種妥協實際上等于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刻上了我此生有罪的宣判。這無異于是送給世世代代為爭取自一由的人和為此犧牲的人的一記響亮耳光。
行文至此,我想已經揭示了我對《肖申克的救贖》的所感,即堅持對法律的信仰,并如同主人公一樣的堅持,堅持一切應當是正義和實在之事,萬不可自己審判自己有罪。
【第3篇】
最初聽到《肖申克的救贖》這個片名,以為肖申克是個人名。實際肖申克不是這部片子中兩個男主人公的任何一個,它是一個地名,即 "鯊堡監獄"。這個監獄,是座人間煉獄,不僅是因為它那里獄卒殘暴、獄霸橫行,而且是因為它對人的一精一神的折磨。在那種漫漫無期的禁錮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全部放棄希望,變成行一尸一走肉才能生存下來。但在《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次一精一彩的對話,當安迪說出“希望”這個字眼時候,瑞得說了這樣一句話:希望?聽我說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你發瘋,在這種地方,千萬不要有這種念頭。這是對困于肖申克的一種提醒,因為他們已經是被制度化了。什么是制度化?又是瑞得來解釋: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的,你一習一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制度化。那個在肖申克當了50年的圖書管理員,當得知自己被假釋時,卻是要將與他告別的人殺死以繼續留在這里,最終上吊,這就是制度化的悲哀。
老師從剛畢業踏上講臺,可以說就是被制度化的,換一個詞說就是被格式化了。慢慢被消掉自己的棱角,慢慢適應著制度,慢慢一習一慣,一眼望去,有多少張麻木而絕望的臉在校園里耕耘,那么刺眼而又無動于衷,你是否已然處于“沉睡”狀態。喚醒你內心的,那個叫做希望的東西呢?希望總是要付諸于行動中的,否則是空談。有了希望,肖申克監獄不過是一座形同虛設的監獄,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錘子,一張大海報,便可以救贖生命,可以救贖自一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贖自己的過程中盡情的享受每一個小小的樂趣,并將這樂趣傳播開來,將希望播種在每個人心里。
安迪管理圖書館,要改變現狀,每周一封寫信,終于有回應,然后每周兩封,終于有州政一府支持,得到穩妥支金;他用一把小錘子,一張海報,用了20年的時光,給自己叩開走出肖申克,通往自一由的路,他贏得了自一由。
教師在成長行動中還 需要考慮的方法和應遵循的原則。凡事都不可蠻干,這是真理。安迪的行動無不充滿著策略一性一,隨身帶500美元去申肖克,為自己購置所需要的物品,包括海報和鐵錘,冷靜地用專業分析逃稅幫工友討啤酒,漸漸成為獄警的會計師,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成為諾頓的洗錢的助手后,虛構人物轉賬,繼而在越獄后扳倒了他。
有志者,事競成,這是我們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但事實上正如書中所言,我們教師缺乏的不是“志”,而是“常志”,所有光有“志”是不一定“事竟成”的。安迪堅持了20年,我們又能為自己的目標堅持幾年?
作為老師,在自己的專業成長上,永遠都不能帶有功力一性一質的。你要做的是教好孩子,努力讓她們快樂學一習一,快樂地拿到好成績,這才是你的目標。
讓我們救贖自己,快快逃出“肖申克”吧!不要讓自己格式化在自己的囚籠里。
【第4篇】
在我們自己的現實中,我們注定是自己劇中的主角,而電一影給我們一個局外人的機會,所以我們經常喜歡以一個局外人角色從影片中尋找自己、審視自己,總喜歡從電一影中尋找生活、審視現實。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體制下的自一由和永不熄滅的希望、壓抑下的友誼以及善惡的歸宿。
片中瑞德關于監獄高墻的一番話語發人深省:“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的,你一習一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監獄就是如此的將一個人徹底改造,獄中計算時間的單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看到忽然間歲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人的希望都會消失殆盡。瑞德曾經告誡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它是一精一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倔強的安迪始終堅信著希望,沒有一刻不在構筑著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試圖用圖書和音樂重新點燃獄友們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那里有最廣大的“遵紀守法”的市民,有橫行街市的惡霸,有濫用職權的當道者,有巧取豪奪的投機者,當然有潛伏伺機而發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體制又如當今社會體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當權者干著骯臟的勾當卻會在公眾面前宣講“拯救之道”,似乎只有當一性一格沒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體制化”的人們一習一慣逆來順受的時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當瑞得“因沒有報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時,伴我的不是發笑而是顫栗:體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一陽一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一性一與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這三個字最大的含義,或許不是真正的體制,而是我們所依賴的生活一習一慣。平時,我們依靠一習一慣生活,也在超越著一習一慣,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實現個人的自一由,就象安迪一樣拯救了自己,卻也拯救不了集體。瑞德一直在努力“改過自新”,卻又無助一習一慣一性一地生活著,最終在最后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釋審查時,留給我們一段經典的臺詞:
“我沒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懲罰才后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我想瑞德絕不是對審查者說這番說,而是說給我們蕓蕓眾生。是啊,生在人世間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覺中,便會在一習一慣一性一的生活狀態中耗費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如果能夠回到過去,能夠糾正那些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該有多好!如此,我們會面對那些一愛一錯或沒有一愛一錯的人,會用所有的激一情和真誠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沒有如果,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再次經歷了140分鐘聽覺與視覺的洗禮,沒想到這次依然被感動的差點熱淚盈眶,影片中真摯的情感讓我想起來了社會上流行的“四大鐵”,我想鐵窗肯定應該也算“同過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贖》無疑是一部勵志的杰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著所有的希望和夢想,以及對幸福、自一由、友誼和一愛一情的感知能力。面對挫折、艱難、失敗,是消沉還 是奮進,是堅持還 是棄守,是偃旗息鼓還 是勵一精一圖治,《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