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原以為這是一部歌功頌德式的電影,也沒有報太大希望,就跟車過去了,沒想到看完后竟頗有感慨。應該說,這部電影拍的不算差。
鐵人就是王進喜,我小學的時候,在課本里學過鐵人的故事,老師還要求背誦下來,所以記憶比較深刻。但對鐵人,特別是對鐵人那一代人,是知之甚少的,對那個時代的那種艱苦惡劣環境是沒有切身體會的,甚至也無法想像那種勘探條件的艱苦。而這部影片給我了一種非常直觀的視覺認識。這是一部以黑白和色彩為時空交替的倒裝敘事式電影,黑白部分故事的大背景是1960年在大慶的石油勘探大會戰,彩色部分故事的背景卻是現代的中國石油勘探行業,可這種黑白與色彩交替的效果卻處理的很好,時空轉換的比較簡潔,不會讓人感覺有接縫或不融洽的痕跡。黑白部分給人的感覺是節奏比較快,場面宏大;彩色部分給人的感覺是節奏比較平緩,沙漠、落日,蜿蜒的公路,似乎有一種中國畫里大寫意的感覺,場面精美。我比較喜歡黑白部分,黑白部分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場景,如大會戰人頭攢動,忙而不亂,井噴驚心動魄,亂而不繁。導演通過鏡頭,在不動聲色中即把鐵人刻畫的比較到位,比較成功,也比較感人,使60年前的那場會戰活生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影片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塑造鐵人并沒有遵循高大全式的手法,也沒有把鐵人塑造成一個完人,而是力圖從鐵人的性格方面再現鐵人的事跡。鐵人有光輝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影片并沒有把鐵人或說鐵人精神升華到某種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是把鐵人放在當時那種特定的背景下來說事情。鐵人也是人,比如,鐵人也會罵粗口,也會踢人,也會向他組隊里的人偏心。這就讓人感覺鐵人很真實,在真實中甚至還有些可愛。
那是一個物質極其匱乏,條件極其艱苦的時代,可看到他們卻在那里干得熱火朝天時,我邊看電影邊想,是什么讓他們那樣充滿干勁?他們穿不暖,吃不飽,與今天的我們相比較,有天上地下之別,不可同日而語。可他們的精神世界比我們豐富多了,而且斗志昂揚,奮發向上。我們雖然物質生活好了,可總是感覺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一點什么,至于缺少了什么,我一時想不出個所以然來。我邊看電影邊無端的聯想起前幾天剛看完的一部電視劇,叫《潛伏》,《潛伏》中的主人翁余則成說過的一句話或許能夠解釋他們干勁的來源,那就是“信仰”,他們有信仰,有信念,有追求。只能夠這么解釋,否則,可能會解釋不通。影片上的黑白畫面給我的另一個感覺就是(至少,從電影的鏡頭中,給人這樣的感覺),那是一個干凈純潔、沒有那么多干擾和誘惑的年代,那個年代的人都是單純的人,生活是純粹而簡單的,人的心靈是純凈的,那個時候條件雖然惡劣,可干活就是干活,拼命干活就出成績,沒有背后告密,沒有爾虞我詐,更沒有什么所謂的辦公室政治。不像現在,生活好了,生活條件提高了,機會多了,選擇多了,可做為主體的人卻出問題了,很多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越來越糊涂,更不要說什么信仰、信念、追求了。所謂的繼承、學習、發揚鐵人精神更多的是停留在嘴上或文件上,領導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政績,實權部門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票子,機關員工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后臺和裙帶關系,那些蠅營狗茍者真正在意的(準確的說是挖空心思)是如何運作才能夠達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一般管理人員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位子,那么到了最基層員工真正在意的是自己少得可憐的收入。基層員工干著最辛苦的活,但卻拿著最低的工資。在機關中比的、拼的不是你能力的大小,才能的高下,比的是你的后臺是誰,有多硬。干得好,永遠不如運作的好。
影片里面還刻畫了一個“小知識分子”的角色,雖然鏡頭不多,但我感覺是相當成功的。影片雖然沒有用鏡頭說他從會戰逃走后如何后悔,可從他兒子詮釋中,卻無一不展示出作為一個書生的他,一輩子都在承受著心理折磨。他雖然不是鐵人那樣的英雄人物,至少他卻是真實的,他在影片中也算是一個真實的悲情人物吧。在那樣的年代,那個曾經真實努力過的小人物,我并不覺得這個人物緲小,放在今天的立場來看,我感覺他的出走,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放在當時來看,可能是不可思議。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把那個“小知識分子”換成是我,我能夠克服那樣的困難嗎?我能夠挺下去嗎?我沒有答案。鐵人跑到車站找到那個“小知識分子”的場景非常感人:那個“小知識分子”面對鐵人和同事憤怒的目光,在他骯臟的臉上淚水滿面,可以看得出他內心是非常矛盾的,尤其是鐵人的到來,讓他感覺到非常愧疚,他甚至不敢看鐵人的眼睛,他哽咽著對鐵人說:“我熬不住了,師傅……”其他再也沒有一句為自己辯解的話,沒有強調客觀理由,而鐵人也沒有苦口婆心的勸他回來,更沒有為他講什么說教式的大道理,只是在嘴里吼出了一句:“熬不住了就給我滾。”,在一邊罵他的同時,鐵人一邊把幾個饅頭和一些干糧硬塞給了“小知識分子”。這些鏡頭讓我感覺突出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在這里,導演并沒有一味的只是樹立鐵人的形象。我覺得這是電影的成功之處,也是導演很高明,很厲害之處,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中國電影的一大進步?
電影還有一個讓我感慨頗深的地方,那就是鐵人在誓師大會上講話,講話的內容就是今天鐵人精神的基本內容,什么“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之類的話,這些話作為我們的企業精神,我多次學過,甚至都會背誦了,很熟悉。但放在影片中的那個背景之下再體味這些話,卻是別有一種感覺,別有一番滋味。很能夠激發人的一種愛國之情,我覺得很好。那些鏡頭,通過演員到位的演繹,把作為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了。雖然那只是演員的演繹,但我更相信那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我覺得,這就是那個時候黨員的形象,敢于吃苦,勇于吃苦,不計較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可再反觀今天,經濟發展了,物質豐富了,金錢和利益卻成了我們的最大追求。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年代,很多人因為只追求或說只顧及自己的利益,而忘卻了國家集體的利益,眼里只有自己,只顧自己,在這樣的企業里,你能夠稍微堅持一點正義,稍微想做一個正直的人,甚至稍微想有一點個性,不讓自己迷失,你反而變成了另類,他們反而會集體打擊你,排擠你,甚至污蔑你,直至你被淘汰出局。制度的缺陷可以培育出一個自我膨脹的具有極強自我維護能力的既得利益集團,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的能量大的驚人,他們可以影響到高層,甚至影響到政策的制訂,他們在企業內部排擠異己,千方百計培養自己的勢力,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貪得無厭而又毫無顧忌的吸吮著員工、國家的膏血,肥肥壯壯地擴展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并且一級一級的自我復制。勢力所及之處,員工與員工,員工與領導,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不成體統,所實施的政策也不能夠真正得到貫徹、執行和落實,有的淪為一種擺設,有的只是一紙空文,還有的某柴政策甚至越來越偏向著既得利益集團,離企業公開宣稱的政策越走越遠。想起了幾年前,有一個領導是這樣對我說的,這樣的企業就適合逢迎拍馬的人,有能力的人是吃不開的,也不需要有能力的人,只要按部就班、老老實實就行了。他還說,在這樣的企業里,你想干好,不容易,但你想把這個企業搞垮,也不容易。當時我不相信他的話,感覺作為一個領導,他的這話有些類似胡扯,可在工作了幾年之后,我悲哀的發現,他的話不但有道理,甚至還有些哲理,他作為一名石油戰線上的老員工,對中石油的體制和機制洞察的竟然如此敏銳和準確。而我,作為一名一畢業就進入中石油的沒有任何后臺和背景的人,可以說對中石油充滿了感情,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最基層的加油站做起,“混”到了省級機關,又從省級機關“混”到了地區公司機關,現在又在地區機關“混”的什么也不是,據說,只是因為沒有所謂的后臺,有能力,沒后臺,也是白干。眼看著企業的這么多弊病,圖有大志,無從下手,不要說為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了,就是想找一個能管事的人,聽一聽我的想法和建議都不會有。嗚呼!當制度的缺失與既得利益集團相得益彰,迅速膨脹到員工不能夠承受的程度時,日積月累,就會有量變達到質變,那么,一個企業的循環也就臨近終點了,如此下去,如果中石油失去了行業的壟斷地位,沒有國家的扶持,完全進入市場公平競爭,很可能就要被無情淘汰,甚至是倒閉,那樣真將要企將不企了。還有我們的黨員,數量在不斷增長,僅從數量上而言,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大黨了,可是從質量上而言,我感覺質量并不高,比之前輩,質量差了一大截。現在,企業里從上至下在學習科學發展觀,踐行科學發展觀,領導來了,公司預先安排好行程,領導到預先安排好的樣板油庫或加油站前呼后應的走一走,轉一轉,或者,做個秀似的在基層和員工吃一頓飯,這就是領導下基層了。很多領導下基層要的只是那幾張照片,幾篇報道,幾份總結。一檢查,一總結,一評比,都是很好,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但,到底做了多少事情,取得了多少成績和效果?可能要打個折扣。至少,從我眼中看到的大都是在認認真真的走形式,走過場,真正解決了多少問題呢?成績和效果里有多少水份呢?誰做誰知道,或說,從領導到員工,大家心里其實都明明白白的,只是沒有人肯點破而已。在這種時刻,我想,我們真的應該反思了。
【第2篇】
《鐵人》這部電影描述了兩代石油工人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憑借頑強的意志和沖天的干勁,破冰取水,僅用5天零4小時就鉆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在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的情況下,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使得井噴終于被制服。以劉思成為代表的第二代石油工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塔里木進行第二次創業,他們以第一代石油工人為榜樣,在油田大會戰中闖市場,攀高峰,馳沙海,戰高溫,再現鐵人精神,為中國石油的現代化進程譜寫新的篇章。
就影片的拍攝手法而言,首先,談一談影片的故事展現。影片由一次沙暴過后尋找失散人員的場景開始,在找到劉思成后,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故事就隨著劉思成的回憶逐漸展開,這種借由回憶把當今情景轉換到過去情景的手法顯得非常自然。之后,影片采用插敘和順敘相結合的方法展開情節。影片運用插敘的手法切換第一代石油工人和第二代石油工人的故事,而兩代石油工人各自的故事又是采用順序手法所敘述的。再來談一談影片的畫面攝制。影片在講述第一代石油工人的故事時,采用黑白畫面,力求再現四十年前的滄桑和樸實,而在講述第二代石油工人的故事時,采用彩色畫面,與黑白畫面形成反差,過去場景與當今場景的線條勾勒得相當清晰。還想提一提影片多次展現的一幅畫面。在廣闊的蔚藍的天空下,一只展翅雄鷹,時而振翅高飛,時而舒緩有序的劃過天際。這幅畫面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雄鷹對純凈天空的向往如同人們對夢想的渴望,直沖云霄的振翅高飛仿佛人們對夢想的追求,劃過天際時的舒緩好像人們夢想實現后的輕松愜意。這幅畫面始終穿插于影片之中,最后一次出現在劉思成放下思想包袱,真正領會到鐵人精神的時候,這正好將人物思想與自然意境恰當地結合起來。另外,再講一講影片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對第一代石油工人,側重用語言、動作等感性的表達來塑造人物。比如,各地方言的運用不僅再現了當年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大慶開采油田的實際情況,而且相當生動地塑造出人物自身的特點和形象。對第二代石油工人的描述除了繼續沿用語言、動作等感性表達外,還側重于人物心理活動的描述,這尤其體現于劉思成的內心獨白。通過劉思成的內心獨白,人們清楚地了解到,劉思成怎樣從一個背負著父輩光榮陰影的工作狂,成長到一個坦然對待父輩榮耀、正確領會鐵人精神的成熟的第二代石油工人,內心獨白的運用更能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增加觀眾的認可和共鳴。其次,提一提影片用到的超現實主義拍攝。在鐵人勸說小知識分子文瑞留下但文瑞執意離開的場面,鐵人一面大罵這個恨鐵不成鋼的徒弟,一面以師傅對徒弟那種無法割舍的關愛塞給文瑞幾個珍貴的窩窩頭。火車開動,文瑞心存內疚地把窩窩頭拋出,鏡頭拉伸,黑白色調的鐵軌邊,月臺上,呈現出幾個黃澄澄的窩窩頭,分外耀眼,鏡頭再次轉換,跳回至鐵軌旁邊一個紅色的電話亭,電話亭中的劉思成目送著遠去的火車,看到了鐵軌旁邊那幾個黃澄澄的窩窩頭。超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更加真切的表現出劉思成擺脫父輩壓力,逐漸成熟的心路歷程。
影片運用什么樣的拍攝手法,怎樣運用拍攝手法,其目的無非都是為影片的主題服務,讓人們在看完影片后有所回味,那么這部影片所宣揚的鐵人精神給我們帶來些什么思索呢?個人認為,值得思索的問題可大體歸為兩點,一是學習鐵人精神,二是運用鐵人精神。
鐵人精神中值得學習的第一個閃光點是,擁有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一線石油工人的口糧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在缺乏必備的機械設備的條件下,王進喜和他所帶領的隊伍為何能忍饑挨餓地使用最原始的人工方法來豎井架、端冰水、開鉆機、拌水泥?這源于他們熱愛祖國,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愛國,在王進喜和他所帶領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堅定的信仰,王進喜曾說過“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當這種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在王進喜和他所帶領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心中扎根,縱使忍饑挨餓,縱使缺這少那,這種由堅定的愛國信仰所帶來的溫暖勇敢的力量使得一切困難都變成了紙老虎。鐵人精神的第二個閃光點是無畏困難的態度以及積極主動解決困難的行動。在大慶油田的誓師大會上,王進喜說過“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所帶領的隊伍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沒有吊車,王進喜和同事們人拉肩扛運鉆機,用滾杠加撬杠,奮戰3天3夜,迎著寒風把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矗立在荒原。水管沒有接通,王進喜帶領同事們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最終僅用5天零4小時就鉆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井。很欣賞“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氣概,因為這是人主觀能動性的生動體現。人面對困難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回避,一種是克服。選擇即追求,如果選擇回避困難,那么困難毫無變化依舊是困難,你所追求的便是停止,停止帶來的只是一時的舒適;如果選擇克服,那么困難就有可能轉化為成果,而這一成果再變成以后的鋪路石,你所追求的便是前進,縱然前進的路途不平坦,但帶來的是無限的廣闊。“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還闡釋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面對困難,只要你有征服它的愿望,有恰當的切實征服它的行動,就一定能將其征服。鐵人精神所體現的無畏困難主動克服的精氣神兒鞭策著當今社會的人們,永不褪色。
怎樣在當今運用鐵人精神?以科學發展的觀點與時俱進地運用鐵人精神。鐵人有一句名言曾深植于一代中國人心中——“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句話集中體現了鐵人忘我拼搏的豪邁氣概。鐵人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的鉆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沒有壓制井噴的重晶石,只能用水泥代替,而倒入泥漿池的水泥攪拌不開,鐵人就甩開雙拐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鐵人豪邁的語言,感人的事跡,忘我的精神使我熱血沸騰,思緒萬千。非常非常敬佩鐵人和他領導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在極度匱乏的物質條件下憑借著巨大的精神力量所創造出的豐碩成果,這種愛國、忘我、不畏艱難勇往前行的鐵人精神尤其值得后輩學習并運用。鐵人甩開雙拐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的事跡確實令人感動,但是如果說學習鐵人就是機械的模仿,在科學技術已經日趨現代化的今天,石油工人依舊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的話,那么其行為不禁使人所困惑了。看過一篇題為《鐵人精神到底離我們有多遠》的報道,主要講述的是當今石油工人的想法和狀態,其中描寫的一件小事令人頗有感觸。這件事情是這樣的,1205鉆井隊的一名電工因工傷遵醫囑在家休假兩天,而該電工的父親是當年鐵人帶領下的1205鉆井隊的“老會戰”,“老會戰”嚴厲責問兒子怎么這么點輕傷就不上班了,兒子則認為休息是為了重返崗位后更好的工作。我們欽佩“老會戰”,因為他超然忘我的氣概令人鼓舞,然而我們再思考一下,似乎兒子的做法更為理性,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講到這兒,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鐵人精神還適合當今社會嗎?當今社會非常需要鐵人精神。與鐵人所代表的父輩人相比,我們生活在物質條件日漸豐富的環境中,物質條件的優越往往削弱了對精神的信仰與追求,我們不可能有鐵人他們所經歷的“天當房屋,地當床;棉衣當被,草當墻;五兩二餐保會戰;一杯鹽水分外香”的生活,但我們要有而鐵人那種愛國、忘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勁頭,與時俱進地學習、領會、運用、傳承永不過時、永不褪色的鐵人精神,為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從影片結構上來看,之所以穿插講述兩代石油工人的故事,并非單單向人們宣揚鐵人精神,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只講述鐵人當年的故事就行了,而影片還以現代的視角關注了年輕一代的內心,展示年輕一代逐漸成熟的過程,個人認為,這正是《鐵人》這部電影的主旨即希望當今的人們能夠與時俱進地學習運用鐵人精神。
《鐵人》這部電影結構緊致,拍攝手法多樣,帶給人們諸多思索,堪稱一部有分量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