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撐后,身體發生哪些變化
表面來看,一兩頓大餐不會造成明顯傷害,但身體內部可能已經亂作一團,后續甚至會加重代謝紊亂,繼發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脂上升等問題。
心肺受擠壓
身體內部空間有限,胃迅速膨脹至正常飲食時的數倍后,只能去擠占心、肺等其他器官的位置,造成肺部擴張受限。
所以短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后,常會讓人有種“撐得喘不上氣”的感覺,并且可能引發呼吸困難、胸前區不適,甚至心肌缺血、心絞痛等情況。
胃部被“灼燒”
正常情況下,胃消化一頓飯需要2~4小時,但一頓大餐后,即使胃部加大胃液的分泌,也需6小時左右才能消化完。
部分胃液還可能反流進食管,造成胃灼熱,出現“燒心感”,甚至有少數人的胃壁因過度撐大,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引發局部壞死、出血和胃穿孔。
胰腺會自殘
胰腺是機體第二大消化腺,會因大量高脂、高糖食物進入高強度工作,加大胰液的分泌。若胰腺無法在短時間內排出胰液,便會開始“自我消化”。
如果同時攝入大量酒精,胰腺局部受到刺激,可出現炎癥反應,更易誘發急性胰腺炎,輕則引發急性腹痛,重則有生命危險。
免疫被削弱
《自然·免疫學》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突然的一頓高脂大餐,足以使全身免疫進入短暫的抑制狀態,增加腸道對致病菌的易感性。簡單來說,每吃一頓大餐都會開啟限時的致病性感染“窗口”。
大餐后“補救”很重要
大餐后第二天,即使食物已消化完畢,但各大器官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亢奮和混亂,也要給予恰當的安撫。
少量多次飲水
高脂、高糖食物中,鈉含量通常也不少,充足的飲水能加快機體代謝,可適當多喝些白開水、綠茶或檸檬水,以少量多次為宜,達到2000~2500毫升,加速鈉的排出。
補充膳食纖維
大餐中往往缺乏蔬菜、水果,易引發便秘等問題。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食物殘渣的排出,建議多吃黃瓜以及富含鉀離子的食物,比如香蕉、土豆、海帶、菠菜等,有助加速鈉離子的排出。
讓腸道動起來
建議飯后20~30分鐘做點輕量運動,比如站立、散步,可減輕飯后不適。
若腹脹持續時間較長,可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藥物幫助消化。第二天可適當做些力量訓練,消耗體內過剩的糖原和多余的熱量。
為了減輕身體負擔,有些人在大餐后會限制飲食甚至節食,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加重胃腸的損害。保證三餐正常飲食即可,但需少吃高熱量的加工食品。
如果大餐后出現劇烈嘔吐、腹痛、發熱、腹瀉等不適,可能是胃穿孔、急性胰腺炎、腸胃炎的信號,需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