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物董明珠:至目前沒出現失誤
在走馬燈般輪換的商界女性排行榜當中,董明珠這個名字不僅無可爭議地一再上榜,而且從來不曾離開過舞臺中央。她所領導的格力電器目前是中國制造業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這一行業頭把交椅的位置甚至在過去16年間都未曾撼動。但她總是一再強調自己與其他女性企業家的差異——“我的女性意識并不強烈,一個與男性同樣可以實現自己價值的人,不存在什么超強的胸襟和魄力”。
但這并不意味著她毫無女性特征,甚至可以說,她具備著恰到好處的審美能力。當攝影師拍照的時候,她對我說,有點擔心當日穿得不夠好看。次日再約她做訪問時,她換上了一身米色羊絨套裙,優雅地勾勒出這個年紀并不多見的勻稱身材——她曾經向《中國企業家》雜志說起過,“自己適合穿米色”。
對于一段勵志故事,人們都會格外留意起點。董明珠對公司文化的建立來源于自己的獨特經歷。20多年前,生活的劇烈波動以不容防備的姿態呼嘯而至,30歲丈夫病逝之后,她將年幼的兒子交由母親看管,進入了這間公司,當時格力還被叫作“海利”。不出兩年,以銷售經理身份進入格力的董明珠,令當時處于“銷售洼地”的安徽,一舉攀升至占公司總銷售額十分之一的重要區域。
“傳奇營銷員”僅僅是她杰出履歷的開始。10年之后,她成為了這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并在“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劇烈進程中,使格力保持與技術**相匹配的速度,收入增長近500個億。當然,她已經甚少提及這些過往經歷,擔心落入窠臼,老生常談。20年間,董明珠曾經并一直在扮演著很多角色——屢創紀錄的營銷員、鐵腕領導者、言辭凌厲的兩會代表,以及孩子的母親。當我問她,你對人生的理解會影響到孩子嗎?她回答說,“潛移默化吧。比如他現在畢業了,對我講得最多的就是,我不希望你幫
我安排人生”。
這個勵志的故事被一再傳述,她暢銷的自傳《棋行天下》還曾一度被改編為熱播的電視劇。有人曾說,董明珠不是“棋行天下”(書名),而是“橫行天下”,充滿“霸道”。她也承認在二十年獨特的“斗爭哲學”中,沒有絲毫妥協。因為她發現并不存在一種方法,“既能把工作做好,又不苛刻和咄咄逼人”。和海爾的“張瑞敏與楊綿綿”這對鐵桿搭檔相比,在格力,“朱江洪和董明珠”扮演的角色略有差異——作為公司的“女二號”,因其強悍性格,董明珠更多時候像是個“主導者”而非“依附者”。
太多案例可以佐證這點。“想要貨?先付錢”這六個字,曾一度打破了長久以來的行業陋習,以至于到1997年,格力公司報表上沒有一分錢的應收賬款;為了解決物流卡車停車難的問題,董明珠下令將珠海工業園附近的數座大山夷為平地;她還定下規定,離開格力的人員將永遠不再被這家公司接納,以穩固公司內的研發人員和高管的工作熱情。
最著名的自然是七年前與國美的那場較量,讓格力完全擺脫了當時國內話語權最大的渠道商的控制。這也建立在對自身的充分判斷之上,以營銷起家并見長的格力,始終是國內最有戰斗力的部隊。
爭斗當然不僅僅局限于與渠道商之間。2008年,在一次公開政府采購中,董明珠因認為格力在招標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敗給競爭對手美的,將廣州市財政局告上法庭,這種公開對峙令外界嘩然。
這些橋段都足以令“鐵腕”成為董明珠的一個著名標簽。然而往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她非常勤奮。在媒體的描述中,她20年間不曾休假。“列寧說不會生活的人就不會工作,我可能就是不會生活的人”。和很多企業家不同,在商界,她并沒有太多朋友,但這并不妨礙她贏得了足夠的尊重。她始終執著于樸素的商業哲學,而非身段柔軟的靈活法則——當問及曾獲得的最重要商業建議時,她只是下意識道出“誠信”二字。
她的溝通和執行能力仍在強力地驅動著這間中國公司,并一再超越境內外的其他競爭對手。在過去三年,格力給予股東的總回報是38.7%。很難說究竟是格力成就了董明珠,還是董明珠成就了現在的格力,但無可辯駁的是,這兩者已經難分彼此。當他人不斷問她格力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時,她總是一再給出一個不容辯駁的答案——“博弈”。這個詞聽上去似乎比“爭斗”更耐人尋味,但其中卻有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她性格執著,鮮有搖擺,“我從來沒有失過手,”她曾經表示,“我從不認錯,我永遠都是對的。”《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對此評論說,“這話這么爽快、驚人、出格,以至于我以為是個玩笑”。的確,這種底氣并不多見,但作為一個時代的參照物,董明珠所開創的格力也在遭受著國際化的湍急灣流。她在當下所承擔的命題,也是中國制造業大多數公司所不可回避的一條路。
過去幾年間,格力的工廠版圖被一再擴大,在中國的四個省份之外,南美的巴西、東南亞的越南、中東的巴基斯坦,以及董明珠所透露的正在選址中的美國,都已經或即將擁有格力的工廠。但這顯然不是“國際化”的全部:這兩年間,格力不斷降低貼牌空調的比重,甚至不惜放棄一些大客戶,來推動自主品牌。格力還贏得了為南非世界杯七個賽場提供中央空調的合約。最有象征意義的一步,則是2009年,格力與日本空調市場的龍頭大金實現合資,為挑剔質量的日本消費者制造空調,獲得了在高端市場的關鍵經驗。
令人感慨的是,十年來,有太多同行命運發生了逆轉、跌宕和突變,這也使得每每在曲折中達到目標、穩居上流的格力,成為始終值得觀望的案例。而年復一年地赴這場盛會,已經成為董明珠每年3月份的常規日程。不得不說,在這個特殊的“年度盛事”期間,她慣有的凌厲之中也摻雜了更多的溫和,這也使得她對一些問題的回應更趨理性和多元。接下來,你可以看到她對于格力和大金的合作、出海戰略與國際化、專業化與多元化、公司治理等一些問題的獨特理解。
“盡管困難重重,我們還是希望一步步走出去”
經濟觀察報:去年看到你回憶2009年,認為自己做出最重要的一個決策就是跟大金的合作,一年之后,你的體會是?
董明珠:雖然是合資,但我認為依然是以格力文化為主導。當然外國企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對方精細化的管理,但很多地方還是沿襲了自己的獨到之處。日本文化跟我們還是有差異,他們的設計整個流程,可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我們可以快速做出決策,可能很多地方反而是格力給他們很多學習的機會。
經濟觀察報:有種說法是大金就像電腦中的IBM,因此格力和它的融合,主要考慮是穩定技術上的先發優勢。
董明珠:技術上我們是共同研發,跟一般合資企業還是有區別。大家都在說變頻,其實頻率越低越能體現出變頻的價值。可以說,成立合資公司之后,國內真正掌握變頻技術的只有格力。(勵志名言 m.taiks.com)跟大金的合作,不僅因為它的技術優勢,大金這種百年企業在整個的國際化運作當中,肯定有獨到之處。它在100多個國家都有布局。這可以使我們對國際化如何更貼近市場,有更深入的理解。
經濟觀察報:你曾經說,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合作,從來沒有中方控股的,格力是第一例。在兩家合資公司中都堅持控股51%,主要的考慮是什么?
董明珠:的確,實現控股51%,這個過程并不簡單。但不是因為我要強勢控制51%,也并不完全為了簡單的利益,而是我們具有實力和條件,合資過程中,主流的思想應該站在主導位置。事實也是如此。一個日本記者對我講,跟格力合作,為大金帶來很好的效益,更高效。
經濟觀察報:你提到過,格力的國際化進程,跟李東升、柳傳志他們的理解和做法其實有很大差異?
董明珠:是的,主要是戰略的不同,有的人采取蛇吞象的做法,花幾十個億,一下子就把這個企業收購了。但格力采取的是穩步發展。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