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其實小時候刻苦學習的匡衡長大走上仕途之后卻并沒有成為一個好官,而是一個奸臣,他到底做了啥呢?今天野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別再誤導孩子們了。
鑿壁偷光,刻苦學習
匡衡是漢朝時期學富五車的丞相,不顧他自小家境貧困,上不起學。然而求知若渴的匡衡平常一有空就會去私塾聽墻角,還被私塾里上學的孩子嘲笑。不過匡衡卻不以為意,仍然一心求學,還向私塾借來了書本。到了晚上因為家里窮,點不起燈,于是匡衡就將墻壁鑿穿了一個洞,借著鄰居家微弱的光來看書。而勤奮努力的匡衡最終也是學有所成,成為了寒門子弟逆襲的典范。
這就是成語“鑿壁偷光”故事的由來,形容家里貧寒卻仍然刻苦求學。也被很多老師和父母用來教育孩子們勤奮努力學習,沒有燈借光也要讀書學習,那么在燈火通明的現(xiàn)代社會,有著比古代優(yōu)越百倍的學習條件,莘莘學子更應該努力奮發(fā)向上才對。故事講到這里也沒什么毛病,各位讀者覺得對吧?
長大為官,所行不法
那么長大為官的匡衡又做了什么呢?這就很少被人提及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第一就是貪贓枉法。當時皇帝封侯的時候會賞賜土地,而匡衡將丈量的時候多出的400頃土地據(jù)為己有,連皇帝的賞賜都敢違法多占,可見平時沒少貪污其他的財物。
第二為了自己的權勢利益,和太監(jiān)石顯一起陷害能征善戰(zhàn)為國為民的忠良陳湯將軍,此舉簡直堪比陷害岳飛的秦檜,是不是非常的可惡?
第三包庇自己的兒子犯罪,自己多行不法也就罷了,他的兒子們也是有樣學樣橫行霸道,醉酒之后還犯下殺人大罪。當然多行不義必自斃,不法之事做多了總有被人檢舉揭發(fā)的一天,皇帝知道了匡衡的所作所為之后,將其貶為了庶民。匡衡也算是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應有的懲處。
有人認為匡衡之所以成為一個貪官是因為小時候窮怕了,也許正如《人民的名義》中的貪官趙德漢一身樸素的穿著吃著一碗再簡單不過的炸醬面,是不是很難讓人想象他是一個貪污了整整一面墻的欠的大貪官。
不過野云以為不管是因為什么樣的原因,都不能成為做壞事的借口。一個人最后成為什么樣的人最后還是基于每個人不同的選擇。
小結(jié)看法,引以為戒
其實對于古代的典故,很多都是經(jīng)過了一定的后人加工,并不是歷史的全部。除了匡衡之外,寫《憫農(nóng)》的李紳也并不是一個真正憐惜百姓的好官。在古代科舉制度下很多人只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已,所以文憑和品行不一定是成正比的,這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存在的。在用歷史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需要正確地加以引導。不讓孩子成為一個只知道為了文憑而讀書忽視品德教育的人,也讓孩子了解更全面的史實,批判地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