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邏輯》是一本由陶峻 / 五頓著作,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88.00,頁數:27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演講的邏輯》讀后感(一):會說話,成為演講高手的實戰書,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現在這個信息時代,默默無聲的世界已經慢慢被取代。一個會說的人在哪一行都很吃香。會說離不開演練,演練的最終目標成為演講高手。
如何成為演講高手,方法很重要。陶峻和五頓帶來的《演講的邏輯:關鍵時刻真實、清晰、高效表達》,針對實際需求,以手冊形式展示了演講的6種學習方法、12個技巧錦囊、18種訓練方法、30個溝通場景,對演講給予全面的指引。此書適用于各種階段的演講者。讀完這本書,讓你在任何情況下都得心應手,不慌不忙,表達自如,自信滿滿。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你學到的東西都會提升自身的價值。成為那個優秀的自己,建議讀起來哦。
《演講的邏輯》讀后感(二):所謂邏輯就是成功帶動且掌控節奏
對于多數沒有做過presentation訓練的人而言,這本書倒是不錯的入門級教材
雖然不能因材施教,但也較為淺顯易懂的方式,循序漸進的操作方案,幫助讀者漸漸建立起一套可以能用的講演技術。
再通過不斷地實踐以及磨礪,根據個人自身特點,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從始至終,演講中所謂技巧和套路,都是表面功夫。
書中強調以及循循善誘讀者更多是啟發,講演所要表達的意義,背后最大的支撐便是講述的邏輯。
貫穿始終和能夠自圓其說的邏輯,能夠帶動節奏,且讓節奏被講演者帶動。
而這些正是一次講演成功的基礎。
《演講的邏輯》讀后感(三):什么才是演講?演講無處不在。
《演講的邏輯》是一本由由“優而秀”演講服務機構創始人陶峻和五頓合著的一本演講“工具書”。里面不但介紹了什么是演講,怎么提升演講技能,同時也通過各種場景的沙盤推演,增加了書籍的實用性。不過,令我最感興趣的還是,什么是演講。
在本書的第一章,作者說到,其實寫一篇議論文、甚至是一篇公眾號文章,都可以算是一種演講。
這其實是打破了我對于演講的理解。
在我的印象里,演講是西方的舶來品,仿佛在所謂的“軸心時代”,東西方就沿著不同的道路在前進。
在希臘城邦,古代先賢在城市的廣場演講、辯論,并鼓舞人們遵循他的意志,但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的百家更多的是著書立說,即便是在后來,我們有很多不錯的政論文,但卻少有演講。
不過,順著作者的思路,我突然意識到,實際上諸子百家也是有演講的,時不時地、一對一地和國君游說,只是后來有了文字的記載,于是早熟的中國文明,依靠文字,得以傳播四海——相信誰小學時都背過《孟子見齊襄王》吧。而唯一體現在形體上的,大概就是靈光乍現的禪宗頓悟了,多少有點行為藝術的感覺。
然而,無論是付諸文字,還是現場演講,本質都是在輸出觀點。
有幸的是,最近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在準備一堂課前兩分鐘小演講,正好,這本書的PEEP工作法幫到了他。
我告訴他,其實兩分鐘很短,所以我們要選擇重點。PEEP的基本流程是這樣的:
而剛好適用兩分鐘小演講。小朋友想分享《海錯圖筆記》。于是我們兩個就開始準備了。
一開始先說,我和大家今天分享的是張辰亮寫的《海錯圖筆記》。
接下來解釋一下為什么想和同學們分享,或者說你覺得他哪好。所以可以和同學們介紹一下什么是海錯圖,海錯是什么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清朝的聶璜畫了一部《海錯圖》,然后現代人博物專家張辰亮就開始用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海錯圖》。
再接下來就是舉個例子。《海錯圖筆記》里內容那么多,舉什么例子呢?其實在和孩子討論的過程中就是檢閱孩子的學習效果。最后孩子舉的例子是大黃花魚。
一方面是畫的和現在太像了,更重要的是現在黃花魚已經沒多少野生的了。
最后回應一下觀點,說里面的內容很多,推薦大家去看看。
好了,演講內容就準備好了,據小朋友自己反映,大家的反饋還是不錯的,有個同學還說他“學富五車”。
其實演講本身不復雜,關鍵還是要知道你想要表達什么,對方想知道什么,最終找到契合點。而這本書的妙處就在此, 尤其是在場景里面還有類似于表白、求職、團建破冰等場景,還是十分實用的。
《演講的邏輯》讀后感(四):學習演講,并用演講來學習。
為什么要學習演講
演講不是一門學科,“演說家”也不能被稱為一種職業。
眾多優秀的演講者,甚至被稱為“演說家”的人,也往往有其自身核心的身份,例如政治家、企業家、藝術家、學者。他們是各自領域的杰出代表,充滿魅力的語言不過是他們表達自我和傳播觀點的媒介。
演講,首先是一項關于“表達與溝通”的實用技能。
對于普通人而言,演講意味著在公開場合講話,比如做工作匯報、產品展示、銷售、面試、激勵、融資等工作;又比如在婚禮上發言,在飯局上致辭;進行表達感謝、說服、安慰等各種目的的溝通等。
學好演講,意味著你將在職場工作、家庭關系、個人形象、自身發展等方面有更優秀的表現,也會收獲更大的溝通效能。
不止如此。
演講,還是一種學習方式。
準備每一次正式或即興演講的過程,其實都是對自己已有的知識、觀念、情緒進行梳理的過程,而且往往還需要獲取、思考、評價、運用新的知識。你需要對這些內容進行選擇、組織、精細加工,反復地設問質疑,才能保證演講質量。以上過程,通俗來說,是用“輸出”帶動“輸入”;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描述,即“講授是最高形式的理解”;心理學對“學習過程”的研究結論表明,以上這些準備演講和表達的過程,就是有效學習的過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演講和分享的人,將從書里學到東西講給別人聽,影響別人,提升自己,與人交流,引發更多思考;為了講得更好,他們會進行更多的閱讀和整理……這樣一個正反饋循環,能讓人真正體會到演講的樂趣和學習的樂趣。
演講,不僅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和生活技能,還關乎“學”的本質,能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習演講的過程,是對“基于理解的學習”的外在呈現,是用自己的學習結果影響他人,是對自己認知的整理和提升,是對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演講,更是拓寬自己世界的工具。
我們的世界可以被簡單地劃分為“已知”和“未知”兩部分。如果我們以為一個事物、一個觀念、一種情緒是“已知”的,卻不可名狀,就無法交流、無法傳承、無法碰撞,甚至無法取信,這能算是“已知”嗎?如果是我們“未知”的世界,卻無法通過別人的描述來感知,那么如何才能將之變成我們的“已知”呢?維特根斯坦的名言,至少表達了這一深層的含義。
如同“會開車”能拓寬你自由行動的邊界、“會化妝”能擴展改善自己形象的邊界、“會潛水”能讓你探游奇妙的海底世界一樣,“演講”這項語言表達的技能,會幫助你拓寬自己的整個世界。
演講,首先是一項關于“表達與溝通”的實用技能。
演講,還是一種學習方式。
演講,更是拓寬自己世界的工具。
如何閱讀和使用本書
學習演講,要從實際需求出發。
前文說過,演講不是一門學科,并不需要進行系統的學習。在更多的場景下,你需要的只是學會利用一兩個技巧,務實地解決生活及工作中某個特定的溝通和表達需求。
所以,這本書是針對實際需求,按照“手冊”的形式來撰寫的,它既能反映內容主題的全貌,又便于瀏覽、查找,可以隨時翻閱,如同我們經常用到的工作手冊、員工手冊、圖表手冊一樣,是一本實用性非常強的演講“工具書”。
本書既對“演講”的概念、技巧、方法做了全局的、深入的描述,也針對“演講”的各種實際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案。
本手冊共分為 5 章。
第一章是“拆解困擾你的演講入門問題”,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不會演講者手冊”,其中列舉了不太會演講的人對演講的常見認知誤區,以及在演講中可能掉入的“坑”。
第二章是“6 種與演講有關的學習方法”,也叫“學習手冊”,我會給你分享高效的學習方式。為什么叫“與演講有關的學習方法”,而不是“學習演講的方法”呢?因為這些方法不僅適用于演講,也適用于各種技能知識的學習。在借助本書學習演講的過程中,你不僅可以學會“演講”,還可以學會“學習”,可以將這些普適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其他技能的學習中。
第三章是“12 個高效演講方法”,可被稱為“錦囊手冊”,其中包含 12 個好用且能迅速提升演講水準的方法。你無須逐一學會,只要在遇到演講難題時翻看和運用其中的方法,就能像拿起一件稱手的兵器一樣,馬上為演講增色。
第四章是“18個實用演講練習”,也叫“練習手冊”。學演講就像學開車一樣,即便通過了理論考試,要真正開車上路,你還需要給自己一些針對性的練習。在這一部分內容中,我把日常教學和輔導過程中常用的練習方式和題目都列了出來,你可以自學自練,或者和家人一起練習,也可以帶著這本手冊加入我們的訓練營,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練習。
第五章是“30 個演講應用場景”,也叫“場景手冊”。當你遇到類似場景的難題時,可以直接翻閱書中對應的具體案例,你會得到十幾條有用的建議。
演講的邏輯
你不必通讀全書,更不用逐字精讀。我期待的效果是,你能從書中獲得一些啟發。演講歸根結底是演講者的創作和表達,就像你可能并不喜歡參加旅行團,而更喜歡自在隨心的自由行,這本書的作用就是在你學習演講的旅途中,為你指引幾處美麗的風景,或者給你提供一些真誠的幫助。
這本書適合所有人,尤其是不同年齡段的演講初學者。我盡量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寫作,盡量貼合演講的要求,這對于寫演講稿而言尤其重要。
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定的演講經驗,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更系統地梳理自己的成功經驗,并把自己的經驗更好地分享給他人。
《演講的邏輯》
本書的局限和適用范圍
霍金說,知識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已經掌握知識的幻覺。這句話促使我反思了下面三個問題,這也正是本書將要呈現的內容。
1. 這本書里,關于演講的知識是正確的嗎,或者至少是有知識淵源的嗎?
2. 即便是正確的,但任何知識都有其適用邊界,這本書的內容適用的邊界在哪里?
3. 全部學完、練習完本書之后,可以算作會演講了嗎?這會不會是已經掌握知識的幻覺呢?
第一個問題,本書的內容是否正確,是否有知識淵源?
本書介紹的各種演講錦囊和訓練方法,都是在過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中,被反復記述、運用、證實有效的方法。它們大部分是我從前人那里學來的。
事實上,關于演講的技巧,在前人的著作中已經包羅萬象,從 2000 多年前古羅馬西塞羅的《論演說家》,到今天的《高效演講》《跟 TED 學演講》……各種各樣的演講方法,不同的書本和理論體系中均有呈現。我基于十幾年的輔導和教學演講的經驗,選取和凝練了 12 個我認為最容易理解、最容易被運用,而且親測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個問題,適用邊界在哪里?
演講的技巧雖然很有用,而且依據經驗,它比大部分人想象得更有用,但就像再高超的廚藝也未必能夠帶來餐桌上的幸福一樣,僅靠演講技巧并不能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問題,甚至無法解決大部分問題。
在本書第一章中,你能看到那些并不需要演講的情境,在這些情境下使用演講技巧,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在第三章關于“幽默感”的部分,你也能看到,設計演講內容時需要顧及不同背景的人的不同感受。
第三個問題,學完這些技巧,就算會演講了嗎?
作為一項技能,演講并不難學。需要學多久呢?我教過上萬人演講,關于演講技巧的知識,兩小時就可以全部講完。但和學習游泳、開車這些技能一樣,懂得這些知識,不代表你就能真正運用它們,還需要進行大量練習。在我們的“即興演講訓練營”里,學員們在兩天時間內就能掌握大部分演講技能,演講水平也會有一定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學完這些技巧,就算會演講了”。
但真正支撐演講技能的是你的思想和學識。如果你的思想狹隘、學識淺薄,那么即使你學完了這些技巧,也未必能達到自己期望的演講水平。
所以在我們的演講俱樂部中,持續一起讀書、做筆記、分享,這都是日常的、基礎的學習和練習。作為一個講師,也作為一個經常演講的人,我每年讀200 多本書。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加以支撐,我還能講些什么。
影響演講水平的,除了思想和學識,還有一些基本的態度,比如誠實、友善、利他這些看似“雞湯”、實則重要的準則,這些都會在本書中不斷體現,之所以在這里反復強調,是因為我堅信,演講的背后是學識,學識的背后有態度。
希望寫在前言里的這些絮叨,能幫助你開啟對演講新的認知。這本書,送給所有追求自我、不斷進取,又想在公開場合更好表達的朋友。
《演講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