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鎖》是一本由[英]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著作,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78.00元,頁數:70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人生的枷鎖》讀后感(一):《人生的枷鎖》
上一次花費十小時以上,還是去年看《霍亂時期的愛情》 對毛姆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愛,從《月亮與六便士》、《刀鋒》、《面紗》到這部號稱他的自傳體的《人生的枷鎖》 主人公菲利普,就像茫茫眾生中的你我,背負各種枷鎖,有過茫然有過徒然,最終尋找了人生意義,譜寫他的波斯毛毯的專屬圖案 原生家庭:父母早逝、跛足、寄人籬下 學生年代:自卑、不合群但學習成績優秀 職責經歷:本可以順利畢業當牧師,卻去嘗試會計師、畫家,最終成為醫生。 愛情:自虐式愛情,遇見米爾德里德簡直是個巨大的劫數,低自尊的擺脫不了的,一次又一次被傷害,可氣又可恨,甚至不惜錯過了諾拉,還好最后遇見薩利。 朋友:每個階段都遇見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總是能從他們身上吸取營養。他對肖克朗臨終的幫助,善良的人啊,終究遇見另一份好運,遇見阿特爾尼一家,他最無助最貧困的時候,他們一家人給予他最大幫助,他們一家的樂觀和熱情,讓他體會到人生不止有理想還有家庭。 不抱怨,永保善良,即便人生無意義不如波斯毛毯,我們也要堅持樂觀編織自己的毛毯圖案。
《人生的枷鎖》讀后感(二):《人生的枷鎖》
其實讀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菲利普的勇敢。很佩服他在從事會計學徒,很短的時間就認識到自己,對于會計的不擅長;也很佩服她在學習畫畫一段時間之后就懷疑自己是否有天分,最終直接找老師溝通果斷的放棄。
而其中看的最讓我揪心的是他和米爾德里德之間的故事。他對她的寬容與善待,一度讓我發出無限的疑問(陷入愛情的人都是這么瘋狂的嗎?還是小說塑造的緣故?);米爾德里德的可惡,也讓我發自內心的疑惑,真的會有人會對如此善待她的人,惡毒到如此地步嗎?但是看到他們倆的最后,又不得不說作者真的塑造的很好,這真是最合適的結束。
當然更喜歡的是,這不僅僅只是有趣的故事,其中還穿插了有益的思考,比如說菲利普畫畫老師福內特先生談到的貧窮與藝術,是克朗肖(作家)關于人生的意義的講述,以及面臨死亡時克朗肖與威廉伯父不同的做法……
《人生的枷鎖》讀后感(三):從毛姆的《人生的枷鎖》談人生的意義
看完了毛姆的《人生的枷鎖》。主人公菲利普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意義。 其實我也想問這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看完了全書,其實我也和毛姆一樣流露著某種叔本華的悲劇的人生觀的傾向。即人生就是痛苦和無意義的。我們的那些快樂,快感不過是自由意志的把戲。他只是給我們無聊、無意義的人生增添一些虛幻的幸福,讓我們有活下去的理由,但那些所謂的幸福都是短暫的,更為持久的和長期的,便是那些無聊,慘淡和痛苦的人生,這就是人生的真相。也許有人說我清楚我要做什么,我要獲得什么,便清楚我要去哪里的問題,不,你不能,這如同你給人生無意義穿上了輪滑鞋,能讓它滾動前進,你以為前進就是幸福和有意義的,那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假象。叔本華說:“一切的幸福都是消極的,而非積極的,所以不可能有永遠的滿足或喜悅,我們只是避免這一次的痛苦或缺乏,但接踵而來的不是新的痛苦,便是倦怠,空虛的憧憬和無聊?!彼坪跏窃谡f你永遠無法逃離這種痛苦和苦惱。 但毛姆并沒有全然接受這種悲觀的人生意義,如筆下的菲利普拒絕去牛津深造,決心要去德國過屬于自己的人生,后來還決心成為畫家,后又放棄畫家的想法想成為醫生,他種種做法就帶著存在主義的色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質”,即我們的人生,一出生下來并沒有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需要我們自己探尋,而我們要歷經一生去尋找或抵達的目的便就是人生意義。這看起來似乎比叔本華就積極多了,至少覺得人生是可以自己把握的。 而在整本書的描述中,充斥了不少的關于自然的描述,當主人公面對這面對著廣闊的天際,無邊的大海,震撼的景色之時,他會突然感到某種頓悟和解脫,似乎與這浩渺的自然融為一體,自我便不存在了。這種神秘主義的描述似乎與東方印度的宗教佛教聯系緊密,佛教徒需要拋卻自我的觀念,承認生命的短暫,“實在就是一系列瞬間的存在,根本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實體?!笔恰巴胫率刮覀兿嘈抛晕矣幸环N持久的實在性”。因此,自我不存在,探尋自我的人生的意義便是無果,。 還想說的是,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也許并不重要,毛姆寫了這么厚厚的一本書,寫了主人公菲利普如海般豐富的經歷,也沒有說清楚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但也正通過這種方式,他告訴我們,真正的意義并不是一個結果,而正是一種追尋的過程。這種意義不是一個簡單可以回答結果,而是一種實踐。所以當我問:人生有無意義的時候,我其實已經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意義,而去不斷追尋和探索的過程才是有意義的。如同加繆認為推巨石的西西弗斯是勇和幸福,雖然永遠都不能把巨石推到山頂,雖然他的行為看起來如此荒謬和無意義,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的過程便是足以充實心靈的偉大。 2022.2.24
《人生的枷鎖》讀后感(四):理想主義也是一種人生的枷鎖嗎
讀完這部小說,覺得結局平淡無比。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內心很激動,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作者將怎樣結束菲利普的人生歷程,期待毛姆是否會給我的內心一些啟示和解答。結果呢,倉促、普通的結尾讓我有點大失所望。
人生是充滿了很多枷鎖的,而菲利普就是一道一道地打破枷鎖。故事的開頭,他放棄了中規中矩的大學生涯,沒有去牛津讀書,而是想要去德國學習語言,后來德國的生活也不是他所尋的,就回到倫敦學會計,但是他極其討厭這樣的日子,就聽就別人的建議放棄美好前途去法國學習畫畫,通過一年的法國浪漫的藝術生涯,他發現自己只是用聰明和理智去畫畫,缺少成為大師的天賦,就回到倫敦繼承他父親的職業學醫。我認為這是他打破的第一道枷鎖。
菲利普身為殘疾,從小很忌諱別人提及他的坡足。每次有人多看他的腳,他都會面紅耳赤,這是他的弱點。當他在醫學院學醫的時候,老師想讓他脫襪給同學們展示他的坡足,他忍住不堪,大方的拖鞋給同學們看。他慢慢的在戰勝性格弱勢,這是菲利普的第二道枷鎖。
菲利普心思細膩,博覽群書,對人性有穿透性的見解。他也愛上了為女子,即使知道她全身上下都是缺點。米爾德里德頭腦簡單,生性冷淡,缺少教養,胸脯平平,跟菲利普從來沒有過將心比心的交談,但他還是愛她。有關米爾德里德的故事很讓人討厭,而且尤其的長,不得不說我因為他對她的癡情所做的愚蠢的事情讓我心情陰郁了幾天。但同時我也在問自己,難道愛一個人就會變得這么傻嗎,會如此的無私奉獻嗎?可能菲利普更會愛人,更加勇敢。他也遇見了好幾個愛他,性格又好的女子,但是還是擺脫不了對米爾德里德的愛意。為了她,一次又一次的放低自己,幾乎毀了自己的生活讓他破產,但是他從來沒有后悔過,要是有第二次,他還是會這么做。這時候我有點感動。還好故事的結局,菲利普還是愿意對別的女子打開心扉,并且要娶她。他依然愛著米爾德里德,但是終于徹底放下了。這是他的第三道枷鎖。
最后一道枷鎖,我認為是是有關人生的。菲利普一直在尋找人生意義,但是最后發現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每個人都得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里盡量讓它變得精彩,在人生這個地毯上畫出色彩繽紛的美麗圖案,這便是人生的意義。他最終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沒有乘船去西班牙看畫,沒有去東方旅行,而是選擇眼前珍愛的女子,要跟她一起生活,工作并且生孩子。這也許是菲利普的第四道枷鎖。
同時我心里一直在問,很多時候都是我們的夢想督促我們繼續前進,給予我們活著的希望,我們渴望完成我們的夢想。但是,為了愛情,為了一些認為重要的東西,放棄夢想,認為它是遙不可及的夢是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