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這是《時間之書》中的一句話,曾安撫過許多焦慮不安的心,包括我。進入2021年11 月,我的節奏才漸漸慢下來,終于能夠坐下來把自己這大半年來準備保研的歷程寫成文字。
2021年9月,對我來說是一段難忘的日子,這一個月就像是濃縮的情緒膠囊,焦慮、煩悶、委屈、緊張、開心……所有你能想到的情緒在這一個月里我都經歷了。所幸最后得償所愿,在9月將要結束的日子里,終于得到屬于我的答案。9月,我將去往“花城”廣州,學習自己喜歡的新聞與傳播專業,朝著成為一名優秀記者的理想繼續邁進。
成為記者,是在高中時就確定的理想。高二那年,我還在一本書的扉頁上寫下了一句話:“去成為一名記者吧,看看你能為自己、為別人、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帶著這份內心的向往,我走進大學,并在這三年多的學習和實踐中,找到了對記者這一職業更多的熱愛。后來在保研選擇專業時,新聞與傳播毫無疑問又成為我的首選。
很多人會認為保研是一條捷徑,而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在成為研究生的這條路上,從來就沒有什么捷徑可言。我的本科專業是漢語言文學,要想跨專業保研新聞與傳播專業,就意味著我需要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掌握新聞與傳播專業的本科知識,并能夠在考場上結合新聞熱點和理論知識進行分析,靈活應對考場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坦白地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三月份開始準備專業課,四月份制作個人文書,五月份開始練習英語口語,六月份進行專題復習,七月、八月參加夏令營并進行預推免投遞,九月拿到學校保研名額并參加校外考核。在這大半年的時間里,我早已習慣了每天七點出門,晚上十點回寢室的生活。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經歷了申請不斷被拒絕的痛苦,體驗過等候考核前的緊張無措,也感受過等待結果時的惴惴不安,而當收到待錄取通知的那一刻,大半年積攢的情緒化成了淚水,沒有過分的喜悅,只是自己躺在床上默默地留了一下午的眼淚。如果說成功保研是我收獲的一顆果實,那么大學的前三年就是我播種耕耘的日子。
在大學的這幾年,我最驕傲的就是自己一直在做真正喜歡的事,然后榮幸地,在一直熱愛并為之付出努力的領域里留下了一點點屬于自己的痕跡。
大一的時候,我誤打誤撞地加入了學校的新媒體組織,開始了采訪之路。在一次次的實踐和學習中,我從剛剛入學時什么都不懂的萌新,漸漸成長為可以獨立策劃采訪、完成稿件、排版編輯、審核修改的全能型選手。那些為了選題頭腦風暴、為了稿子深夜不眠、為了排版反復修改的日子,都成為最值得珍藏的回憶。
三年的時間里,我采訪過校園里許多優秀的學長、學姐,在與他們的對話中聆聽故事、分享經驗;我發布過許多重要的校園通知,在上傳下達的同時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我見證過校園里許多精彩的時刻,在值得分享的每個瞬間用相機和文字記錄改變。我穿梭在校園里的各個角落,而我的文字則出現在學校的各類媒體平臺。每當發出一篇稿子,我都會長舒一口氣,然后興奮地在日記里寫下自己的感悟。這讓我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真心地認為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除了在學校里實踐,每月向雜志社投稿也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為經常寫一些時事類的選題,所以每次動筆前我都會查閱大量的資料,希望能夠在充分掌握事實的基礎上挖掘更多細節,用文字表達觀點,也期待著自己的文章能給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一篇千余字的文章,我常常會用幾天的時間來完成。而每寫完一篇文章,我都能從寫作的過程中學習到許多新東西,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一種輸出,也是一種輸入。
那時的我沒有想到,這些默默付出的時間會在三年后成為我保研道路上最堅實的底氣。那些曾經寫過的稿子、跑過的采訪、投稿的文章、做過的課題,都在未來的某一天萌芽生花。我不曾功利地期待著它們會為我帶來什么,但時間賦予了這些努力應有的意義。
在個人陳述中,我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能將個人的故事與時代的發展和需求結合起來的人,會成為一個時代的開創者。而作為記者,能夠記錄這樣的故事和人物,則是時代的見證者。如若有幸,與有榮焉。”
如果說一定要從我的故事中總結出什么,我想說:不要害怕播種一顆不會立刻發芽的種子,面對想做的事只需付出百分之百的真心和努力,因為熱愛和堅持總會把你帶去更遠的遠方。
(作者系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2018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