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的選擇》是一本由[以]奧娜·多納特著作,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頁數:25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成為母親的選擇》讀后感(一):去掉神圣化的“母親”角色,認識到社會思維的僵化
首先,這是一本社會學論文,并非探討親子關系,如果想從中尋求母親與孩子共處的艱難共鳴,那可能會有所失望;其次,在閱讀正文之前應仔細讀完引言,本書的脈絡在其中被概括得非常清楚。
作為一個拒絕生育孩子的女性,我被灌輸了太多書中所提到的“成為母親的益處”,但我內心深處一直有著大大的疑惑: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好處,我不相信任何一個女性都是歡天喜地心甘情愿地做母親,而本書基本解答了我的猜測和疑慮,并且堅定了我不生育的選擇。
作者身為社會學家,希冀在關于“后悔成為母親”的論題中帶出女性的社會身份,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社會為了維持已有秩序和期待,用僵化的規訓使女性和已成為母親的女性回避自己的真實經歷和感受?!澳赣H”一直都是一個神圣化的概念和客體,但是在社會發展的現如今,女性應該懂得并需要主宰自己的身體和人生,且更要懂得如何思考,將自己視為一個主體,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再進步,也有可能實現自己期待的生活。
在略微接觸過女性主義的理論之后,我本人對于社會思維的僵化其實并不抱有什么會有所改變的希望,但是作為身在其中并有意識認識的這一點的女性,我很認同作者以“后悔成為母親”為課題的愿景,也感激這種具體化的研究,使社會能夠看到特定群體的現實狀況。細微之處見真知,零散的改變最后終究會匯成良好的大趨勢。
《成為母親的選擇》讀后感(二):母親。孩子/母親,孩子/母親孩子
成為母親對女性來說是有著可以推翻當前認知的決定,這個決定在之前看來(沒有被這樣拿出來廣泛討論/可以允許討論),是被牢牢固定在所有女性的出場設置里,同時也包括了“如何成為一個好母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等等。但究竟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大家都是憑著自身經驗,沒有標準答案,可照顧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是不是真的一點都沒有消極的呢?這些負面的情緒又是如何化解的?為什么大家/周圍的人都默認生孩子這件事情輕松得猶如家常便飯,覺得只要生了孩子人生就圓滿了?生孩子的好處到底在哪里? 我只是單純的想要了解答案,因為我現在正面臨著周圍人認為你該談對象/該有對象準備結婚的處境里,問了母親,跟她討論有關的事情,她卻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跟我重復你不想生孩子那誰給你養老呢? 這個問題在我看完書后依舊沒有答案,但我似乎能理解她了一點。
這是社會的期待,母親回應了這個期待,但在生我育我的過程中她經歷的痛苦,哪怕在我二十多歲的今天她仍能時不時拋出來,因為無法釋懷,從前我聽著,當做過眼云煙,而今我工作(從事與孩子打交道的行業)才逐漸明白。
這種痛苦每當母親和父親吵架拎出來說,我父親總是沉默,又或者氣急了反駁一兩句,而后變成母親個人的宣泄。我現在能理解了一些她的痛苦,會試著去和她談談。
讀完書對母親這個角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對目前還不想承擔這么壓不過氣的責任的我來說,母親這個角色像洪水猛獸。
這份社會期待我會不會回應應該取決于我自己,未來想法或許會改變,但我希望會是在理智的情況下做決定,在此之前社會的質疑,周遭的聲音希望我能抗得住。也希望這樣隱形的、曾被遮住/被忽視/不被允許正視的問題能多被拎出來討論,我不想被困在自己的認知里。
《成為母親的選擇》讀后感(三):被扼殺的可能性與母性的騙局
本書以社會對母親相關話語的規范由外至內探討社會、家庭、女性自身、情感矛盾等話題,反駁陳詞濫調,回應并剖析后悔為人母的失望,給予女性思考生育的空間與拒絕生育的寬容,傾聽那些語句、淚水、提高的音調、憤世嫉俗的語調、笑聲、停頓和緘默——重視這些孤寂無力的女性的觀點和個人歷史講述。
社會期待普遍希望女性成為母親,不論是基于生物學上的自然論、還是基于“她們都是按照自由意志而成為母親”的新自由主義論、實際上社會限制了女性的想象及具體的選項,又設置了高規格要求的母親典范。與社會期待感受存在差距的母親常會陷入懷疑自己病態的泥沼之中。社會做出了虛假的承諾,言“殘缺”的女性在生兒育女后會成為“完整”的女性,然而母親與胎兒的臍帶在孩子出生之后依然聯結在母子之間。
情感規則和記憶規范引導女性成為母親的核心社會機制之一,社會向女性保證:她們肯定不會在為母之路上感到憤怒或后悔。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本書的所有采訪對象都不約而同地承認后悔成為母親。
當我們把母親視為親屬關系而非一個角色、一份責任或一個工作時,這就允許了多種母親情境存在,涵蓋復雜多變的母親人生。打破完美母親的神話,將母親身份視為一種人際關系,我們就可以將母親視為人類經驗的光譜之一,而非一種將之綁在責任上的單方面聯結,繼而影響她們的人生。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這樣看待和母親相關的人類情感光譜:深深的愛,矛盾,后悔。
《成為母親的選擇》讀后感(四):一起看書 | 后悔成為母親
在很多人看來,一個女人如果沒有做過母親,她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沒有完成生兒育女的天職,她就不是合格、幸福的女人。
在女性即母親的社會結構里,成為母親,是大部分女性的人生劇本,也是很多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的唯一選擇,來自配偶、親人、社會的壓力讓不想成為母親的女性最終也不得不走進了孕育后代的圍城。
“等你老了,你絕對會后悔沒生孩子!”相信被催生的女性們都聽過這句話。過來人對她們說,孩子能帶來歡笑,是夫妻感情的粘合劑,更是年老時的依靠,仿佛孩子的誕生就是美麗新世界的開始。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以色列社會學家奧娜.多納特長期跟蹤采訪多位已育以色列女性之后,寫下了這本《成為母親的選擇》(英文原名為《Regretting Motherhood》)的書。
在這本書中,奧娜從人的角度去思考成為母親的歷程——母親不是被社會定義的奉獻者的角色,母親,首先是獨立的人。
母親們不僅要承擔在生養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還要承擔一個社會人所要面對的壓力和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還會想成為母親嗎?書中的二十三名被訪談者給出了她們自己的答案。
這個答案就是,她們全部后悔成為了母親。
可是,在日常生活里,幾乎聽不到女性表達出自己后悔成為母親的聲音。
社會賦予母親這一身份的神話形象就阻止了女性發出自己真實聲音的可能:母愛是女性的天性,為子女無私奉獻是女性的天職,不符合以上要求的女性就是不符合人類道德標準、沒有人性的怪物。
當一個女人成為一個母親之后,她就會被社會定義為一個奉獻的角色,一個母親必須要做的就是奉獻,如果她拒絕承認承擔這個角色的責任,那么她就應該被千夫所指。
人們認為,那些后悔成為母親的女性破壞了世界的秩序,違反了這個世界認為母親該有的情感規則。一個母親,如果后悔,人們就會認為一定是她的錯。
后悔成為母親,是女性個人的失敗,是病態的人格,也是不應公開的恥辱。
社會已經將后悔——這一人類共有的情緒反應——排除在母親之外。
人們拒絕相信真的有人后悔為人母;又或者,人們憤怒和扭曲地將這些感到后悔的母親烙上自私、瘋狂或有病的印記,并且認為這些不道德的人類恰好證實我們生活在一個無病呻吟的社會中。
后悔成為母親的人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后悔,很多人是在養育子女之后才開始后悔的,可是當她們進入母親角色之后,就失去了退路。
成為母親,是一次容錯率幾乎為零的選擇。
那些后悔成為母親的女性對孩子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社會卻無法想象這種雙重情感的存在,作為母親也很難坦然接受這種愛恨并存的復雜感受。
她們愛自己的孩子,恨的是自己的母親身份。
母親身份是一條家庭成員之間的隱形臍帶。成為母親就意味著進入一種不可推卸、不可逆轉的功能性身份,就像一根臍帶,子女、配偶從母親身上不斷汲取著時間、精力、情感,只要是母親,就要服從這個身份,就要無條件為孩子、為家庭付出。
女性是否要成為母親,這幾乎是一個只有固定答案的問題。
很多女性在生育之前就有了困惑,奇怪,懷疑的念頭,隱隱約約的不對勁,她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于成為母親身份的情感態度,這種無法言說的不安其實就是:“我不想要?!?/p>
孩子的誕生,就意味著女性從前的自我的死亡。
人們都說沒有成為母親的女人是不完整的,可是很多女人成為母親之后才覺得自己變得殘缺,她們后悔永遠失去了想要成為的那個自我。
母親身份的枷鎖,使得他們永遠失去了任意翱翔的自由。后悔為人母,不是因為她們恨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她們后悔失去了自己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
在男權社會下,母愛成了一種性別分工下的壓迫和束縛。社會要求女性必須對孩子有無條件的愛,只要符合這樣的標準才是一個道德意義上合格的母親。
盡管母親和父親都是撫養孩子的一方,但社會對父親的要求與母親相比則顯得特別雙標:父親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時間精力遠遠小于母親,離婚后離開孩子的父親比母親要多,但是社會對父親更為包容,認為他們這樣做情有可原。當性別對掉之后,母親就會被貼上“自私”、“不合格”、“不道德”的標簽,也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在聽了這么多受訪者后悔成為母親之后,女性還想成為母親嗎?
無論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何,這樣的討論和思考都是有意義的。希望社會能把母親當做一種人際關系來看待,而非一種女性必須扮演的角色和必須履行的天職。
也希望這些不想在承受痛苦并堅持討論下去的人,終有一天能夠改變這個社會。而這是我們應得的。
公眾號:幻影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