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史記》是一本由溫伯陵著作,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9.8,頁數:2021-12-23,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一看就懂的史記》讀后感(一):看完就懂,歷史小白不再小白了~
《史記》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內容豐富,記載了從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年間共三千多年歷史,除了對史學有巨大貢獻和意義之外,還說一部非常具有文學價值的著作。
不過對于不太能理解文言文和時代背景而言的我來說,閱讀起來非常吃力。因為《史記》的取材非常廣泛內容非常繁雜。
于是我選擇了溫伯陵老師這本《一看就懂的史記》通俗易懂,引經據典,拾取歷史故事中的點滴,進行剖析和分解,并與現在當今社會有對比,更能讓人沉浸其中并產生共鳴。這樣閱讀能帶給讀者非常多的樂趣。
這本書從兩個方面去解讀《史記》
1是橫向解讀,將不同篇章里的人物和故事,用一條主線脈絡串聯起來,總結出一些觀點,起到:“歷史照進現實”的作用。
2是縱向解讀,將某些篇章里的故事和觀點單獨拎出來,向下和向上推導,形成一條貫通中國歷史的時間線。
閱讀了整本書我才知道
原來歷史上的秦國和趙國原來是一家人,祖上有親。
原來荊軻刺秦王是因為鞠武勸不動太子丹,詭異的命運線讓荊軻和太子丹勾搭上了。
原來從韓非子那時起,就有內卷的存在。
原來漢武帝也大張旗鼓的割過韭菜。
我很喜歡溫老師說的:這個世界從來沒變過,你只是不了解它。
讀完這本書,讓我撕開歷史神秘面紗的一角,窺見了歷史長河的星星點點,雖然這只是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的一點點星火,確能讓我對整個中國文明,中國歷史產生很濃厚的興趣,在世界雜亂的表象之下,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規律,而弄清楚這些規律,便能明白世界的本質。所以才會有讀懂歷史就說提升格局的說法。歷史上人的歷史,閱讀歷史人物的興衰浮沉就相當于重演一遍歷史人物的人生,他們都說真實存在的人和事,每一段人生都有人間的煙火氣。
《一看就懂的史記》讀后感(二):看千年歷史中的傳世智慧
“讀史可以明智”。歷史,是個非常有趣的存在。
它像預言家的水晶球般,既能縱觀過去,又能窺見未來。
之所以說能看到未來,因為所有的規律從歷史的進程中都能總結出來。
沒有例外,只有時間的長短。
溫伯陵,超人氣歷史專欄作家,B站歷史類優質up主。
他說:“既是史料,便猶如食材。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配方,自然可以做出不同的美味。所以我們也不必循規蹈矩,可以在尊重太史公針砭人物、敘述興衰的基礎上,把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史料,重新整合起來,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史記》?!?/p>
的確,他的這本《一看就懂的史記》,角度新奇、通俗易懂,把歷史背后的那條線,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這里,他把史記中的事件與現今的生活相結合,對比、總結、歸納,用史實來告誡世人,任何事情皆有章可循,掌握這些藏在故事里的邏輯和規律,才能看到“明智”的航向標,開啟趨利避害的人生。
看完全書,最有感觸的是《如果項羽過了江東,能不能翻盤?》這篇。
記得有一次聽孩子背杜牧的《題烏江亭》,“勝負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p>
當時還跟孩子說,這首詩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正好是兩個觀點:一個認為應該過獎,也許還能東山再起;另一個卻稱贊這種令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你更贊同誰?
她選了李清照,而我則更贊同杜牧。兩個人誰也沒能說服誰。
直到看到這篇解讀,我才發現原來不管項羽過不過江東,都無法實現逆風翻盤的奇跡。
作者說,爭霸天下靠的是經濟和人口,這兩點甚至比統帥的軍事能力更重要。
分析當時的情況,從經濟來說,項羽所在的江東和劉邦所在的中原,經濟占比約為1:4,地域經濟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再從人口來看,烏江亭長說江東人口幾十萬,而劉邦卻擁有千萬人口,招募個幾十萬大軍,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果然地區經濟決定了政權的下限,人口決定了政權的上限啊!
從這兩點看,項羽都不占優勢,即使回到江東,也勢必會被劉邦慢慢耗盡。
項羽是聰明的,知道無法“卷土重來”,直接以自刎謝世,既保留了自己“生為人杰、死為鬼雄”的雄壯姿態,又留給后人回旋的念想:如果英雄還在,一定會重現“西楚霸王”的光輝歲月吧!
《一看就懂的史記》讀后感(三):沒想到,《史記》還能這么讀
作為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的《史記》,魯迅給了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
司馬遷窮盡一生精力寫就的這部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講述了上至上古皇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的歷史。
熟讀《史記》,既能了解歷史,又能知曉人性和人心,還能學會做人處世的智慧。
《一讀就懂的史記》封面
這本《一讀就懂的史記》是超人氣歷史作家溫伯陵的全新力作,用通俗易懂的寫法,從不同的角度解構《史記》中的歷史故事,挖掘隱藏在故事背后的邏輯,讓歷史照進現實。
溫伯陵歷史專欄作家,歷史領域頭部微信公眾號“溫伯陵的煙火人間”創辦人,B站歷史類優質up主,今日頭條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知乎人文歷史類大V,知乎文章獲近百萬點贊、近五十萬次收藏?!耙稽c資訊”2019年度“真知灼見供應商”。
溫伯陵獨到的解讀視角,讓這本書有超多的看點:在千年歷史中,看傳世智慧;在列王紛爭中,看謀略格局!角度出其不意,看完超級過癮!不僅有千年歷史故事,還有多個中國文化的熱點議題,溫伯陵的實力真的不容小覷!
《一讀就懂的史記》目錄
《一看就懂的史記》以獨特的視角解讀《史記》,用橫豎兩條脈絡,串起整本《史記》的內容。
橫向解讀時代興衰與人物浮沉,構建一幅史記全景圖,為讀者講述厲害的朝代是如何造就的,其中的風云人物是如何崛起的。
《一讀就懂的史記》內頁
縱向將史記中的宏觀史料提取出來,推演出一條貫穿中國歷史的時間線,在此向讀者展示古代中國的歷史基調如何奠定,中國是如何成為中國的。
《一讀就懂的史記》內頁
比如他講戰國時期,趙國、秦國的崛起和滅亡。
趙武靈王和秦始皇往上追溯,其實都是有相同的血脈。后來家族遇到大劫,不同分支流落到不同的地域開始了不同的生活。
《一讀就懂的史記》內頁
戰國時期的戎狄部落是趙國和秦國都很頭疼的不穩定因素。為了解決問題,兩個國家都做了變法。趙國向下搞了“胡服騎射”,名義上是學習胡服的軍事技術,實際上是向下拉攏。再加上經濟雖然上去了,但是重商輕農,所以趙國經濟像個大泡沫,歌女浮華一片,舉國上下太浮夸。
《一讀就懂的史記》內頁
而秦國的變法是著名的商鞅變法,中央集權,重視農業,一步步穩扎穩打奠定起來的,對于戎狄而言,秦國是更文明、更高科技的地域,所以戎狄的人到了秦國底盤就得規規矩矩按照法規行事,自然被吸收。
這樣一比較,同樣是變法,秦國變法更高級,所以后來秦國強大統一了六國。
輕松的語言,一讀就上癮的爽文風格,這個寒假,給娃一本《一看就懂的史記》,一次性講透《史記》!我是宸媽,2021年讀書247本、一周至少讀4本書的讀書人。關注青少年教養和自我終身學習,分享我的讀書、教育和心理知識。喜歡我的原創文字歡迎關注、點贊、轉發和評論!轉載請聯系本人,謝謝!
《一看就懂的史記》讀后感(四):一本書輕松易懂,教你如何深度讀史書|《一看就懂的史記》
古人云:讀史使人明智。于是很多人都喜歡去看歷史書籍,可是講真,大多數人看歷史其實是在看八卦,如同看電視劇一樣,只停留在情節上面,正如這句話一樣“讀史不多,無以證理之變化;多而不求於心,則為俗學。”完全把經典的名作當成了俗學來看。
我很喜歡《亮劍》,有一次我在家看,里面講到獨立團吃了敗仗,上面領導讓李云龍頂替團長孔捷成為新任團長,可是獨立團由于吃敗仗的緣故,士氣低下,而且很多士兵只認孔捷。李云龍在一頓操作后,得到孔捷的認可,也得到了獨立團的認可。
我在旁看得津津有味,我爸來一句:你說為什么李云龍要把孔捷留下啊,要說一山不容二虎,孔捷在獨立團,士兵勢必不會完全信服他。
我一愣:看電視劇就看電視嘛,干嘛想這么多?
可我爸問了,總得說的啥:因為他是新來的,如果讓孔捷走了,他肯定在這站不住腳跟。
我爸又繼續問:那你覺得他是怎么一步步地收攏人心的,每一步都有怎樣的目的?是不是可以在生活中運用,比如你到一家新的單位?
我當時有種“這么多年的書都白讀了”感覺:是啊,我怎么沒想到啊,戰場如職場,為啥我都沒想到這一層去吸取經驗呢?
我爸估計看我說不出話來,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些成功的人,肯定有他們成功的經驗,你要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否則你看再多遍也只不過圖一樂,還不如玩幾把游戲。
讀歷史也一樣,很多人初看歷史時,總是被里面的權謀所吸引,事實上這些權謀所算計的不過是人性而已,一時小聰明,終究登不上大雅之堂。
那么讀歷史,真正要看、要學的是什么呢?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到:
所謂“陽光之下,并無新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在所有正在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事情,以前都已經發生過了,只不過換了個背景或形式而已,所以如何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提升自己的邏輯能力和應對能力,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真正目的。
就如同現在社會的內卷,其實早在古代,韓非子就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古代統治者也想到了三條解決之法:一是向外發展,走出去。二是向內深耕,把已經擁有的東西開發到極致。三是資源公平分配。
既然說到讀歷史,《史記》當然是最好的歷史讀物,那如何讀《史記》呢?
在溫伯陵的《一看就懂的史記》中,作者認為:
《一看就懂的史記》這本書源于《史記》,但說得并不完全是《史記》,而是以《史記》為藍本,挖掘背后的一些邏輯和觀點。作者運用了橫向和縱向的解讀方式來解讀《史記,教我們榨干《史記》的精華,他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而是縱觀整個歷史,把不同人物和故事用一條主線串起來,讓大家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歷史進程,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但是作者解讀的方式是六國如何看到秦始皇統一,進而還講了為什么會有靳柯刺秦的事件發生。完全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同一個歷史事件,這個方式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又或者把某個故事或觀點單獨拿出來,向上向下的不停推導,形成一條貫通中國歷史的時間線,讓大家一起研究這些事情是如何演變的。比如說“為什么不愿意生育的真相”作者從農業社會開始闡述,最后講到未來的情況,還有“項羽過江東能否翻盤”作者從經濟和人口兩方面開始推導。
根據解讀方式的不同,書中分為四個主題——家國、天下、今朝、煙火來解讀《史記》,家國講王權更迭和謀略智慧,天下講歷史發展的底層邏輯,今朝講歷史規律,讓人以史觀今,煙火講這段歷史中的風云人物。
在這些主題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煙火”篇章的歷史中的風云人物,俗話說:“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歷史,終究是人的歷史,通過這些歷史上的大咖們的成長軌跡,我們總能在其身上學到一點經驗,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為什么讀了這么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蘇秦早年也有這樣的困惑,原本希望讀書可以出人頭地,結果卻因為讀書而貧困,司馬遷用八個字來形容他的慘淡“出游數歲,大困而歸”。
在一次次被嘲笑的痛苦中,蘇秦終于明白:書卷只不過是記載知識的東西,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神圣的地方,而知識是工具,唯一的功能是為人類社會服務。換句話說,書卷里的知識必須和現實相結合,才能爆發出驚人的威力,否則便沒有任何意義。
有了這樣的頓悟后,蘇秦用書本知識來解析現實世界,一年后,他認為自己已經對天下事了如指掌了,就出山游說各國了,最終能佩六國相印,成為影響歷史的關鍵人物。
說完蘇秦的人生經歷,我們來說說讀書真的無用嗎?
可以說是無用,因為讀書并不能改變命運,正如在《鶴老師說經濟》中說到的:讀書只能改變你的信息量,以前是小學字典,讀多了就變成了新華字典,只要你沒有進一步處理,它就永遠是字典,毫無價值。
也可以說有用,正如蘇秦一樣,他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相結合,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然后不斷地優化調整,最后靠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內卷年代,連讀書量都開始卷了,一打開手機,就看到“一年讀了100本書”“一月讀10本書”的視頻,看完總讓人焦慮不堪,認為自己是不是讀書少了,可是讀書從來不是求量,而是求質,有人能靠讀一本書經過更迭實現變現,而有些人即使讀了一百本書,也只是摘抄原文,腦袋還是一片空白。
所以,讀書有沒有用,是看你以怎樣的方式來讀,只有將書中的知識在實際中運用,才能產生價值。
小時候,別人問長大后想干嘛,很多人會回答要當科學家、畫家等等,可是長大后,卻再也不敢這樣回答了,因為身邊人會嘲笑你好高騖遠。
可是事實上那些改變歷史進程的人,都有一個宏偉的目標,比如陳勝在農田里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還有周總理在讀書期間就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想法在他們當時的境況下說出來,都有些不太現實,甚至有點幼稚。
可是任何想法都有付諸實踐的價值,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
說起韓信,大家都覺得他可以忍受胯下之辱,能屈能伸。事實上,即便在貧困交加,他依然有宏偉的目標,在其母親去世后,他特意為母親找到一塊寬敞的土地,周圍可以安置“萬家”,把母親放在這塊地的最中間,想讓“萬家”去世后給母親陪葬。
或許從這個時候,韓信就想干一番大事業,他開始揣摩軍隊取勝之法,研究古今經典軍事案例,逐漸把心中的想法落到實處。
所以他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因為在他眼中,這些不過是小事,大丈夫不拘小節,他要做的是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并為其付出一切。
后來有了蕭何夜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年輕的時候,不怕目標太遠大,只有把目標定高了你才有想象空間和進步的動力,即便最后完不成目標,終究可以得到自己部分想要的東西,總比一開始就只想養家糊口錢強。同樣,當你目標遠大,自然會無視眼前的短期誘惑,不計較一時的得失。
目標遠大,從來不是病,有病的是只想不做。
在社會中,總有一些隱性的規則,大多數人也對其認可,比如開朗和內向,人們總是傾向于喜歡開朗的人,也認為這樣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可是事實上,性格的形成與原生家庭有關,并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在《二次成長》中提到:第一次成長中,我們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我們是被動的,對于想要成為怎么樣的人缺少發言權。
就如同窮養的衛青和富養的霍去病,兩人不同的原生家庭,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但是兩人都取得了成功。
衛青經歷坎坷,自己的兄弟也不把他當人看,如果不是自己的姐姐受寵,或許這一輩子就這樣過了。
后來軍事才能受到賞識,也改不了從小養成的謹小慎微的毛病,即使身為大將軍,被李廣的兒子李敢打了,也默不作聲。打勝仗有了賞賜,也首先滿足其他人,寧愿自己吃點虧。
而霍去病,從小含著金鑰匙出生,年輕的時候就陪在漢武帝身邊聆聽各種軍國大事,后來即便漢武帝想教他兵法,他都直接頂回去,認為自己未必不如古人,甚至可以超越。在得知李敢打了衛青后,他直接找了一個機會殺死了李敢,然后報告漢武帝說自己**了,讓其看著辦。
這份心氣,是衛青不能比的。
年少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他們兩人一個似水,一個似火,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就千古偉業。
所以不要被世俗的認知所限制住,性格從來沒有好壞之分,就像顏色一樣,正是因為多樣性,才能呈現七彩斑斕的“彩虹”。
以上這些問題是不是在現代很多書籍上都有講解,沒想到早在幾千年前,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只不過我們沒有像《一看就懂的史記》的作者溫伯陵一樣梳理出一條主線脈絡將整個歷史串聯起來看,所以你看的是故事或八卦。
讀史是可以讓人明智,只不過要掌握正確的讀史方法,相信這本《一看就懂的史記》能夠幫助你打好讀歷史書的基礎,讓你輕輕松松榨干《史記》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