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人03》是一本由澳大利亞新哲人編輯部著作,中信出版社·24小時工作室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9.00元,頁數:14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新哲人03》讀后感(一):腦子里滿是占有,讓人無法活得高尚且自由
封面上碩大的“新哲人”三個字或許會把大多數沒有翻閱過它的人唬住,因為提及哲學大家腦海中最先閃現的一定是深奧、晦澀、難以琢磨等讓人秒生困惑和難以產生共鳴的固有印象,更不要提是帶有哲學二字的書籍了,誰會那么的與自己過不去自尋苦惱呢?但是如若你恰好翻閱過它,便又會驚喜于它的呈現形式和對主題各個角度深層次的描寫,雜志書以它特有的風格讓文字內容不再如此“規整”和讓人容易走神。每篇文章簡短卻不片面,既專業又富含韻味與引發思考,為我們拋出了一個又一個不易覺察的話題切入點,又以短篇幅點到即止,留下自行思考的空間。
本期是此系列書的第三本,以當今消費為話題展開探討。以這個司空見慣的日常行為進行哲學式發問,充分向我們展示了哲學不為人所熟知的兩面性,即除去抽象和形而上之外,飽含具象和諷刺的另一面。to be or not to be , 哈姆雷特似的追問讓我們意識到它的不簡單,買和消費這兩個看似是同一件事情,但卻又有著逐漸的不同和范圍增大的特效。通讀全書你就會發現,買東西這件小事或許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買與獲取之間竟還夾雜著如此大的關聯和影響。物品和人性、生活方式和倫理道德、囤積欲與哲學思考等等等等都會朝我們走來,試圖還原我們一個清醒的認知。
很高興此類書關注的是“哲學問題”而不是“哲學家的問題”,不然我也一定會被勸退回一開始所說的哲學固有印象當中去。不斷涌現和投入其中的學者們堅持不懈的付諸努力,重返哲學問題,這些與生命體驗和社會實踐息息相關的問題,讓普通讀者不再望而生畏,也走向探索的通道,讓我們一同領略思考的快感。
書中穿插的各風格插圖同樣精彩,以直白且精準的圖畫勾勒出了文字所要表達或難以表達出的精髓,讓我們一眼便能點頭“懂你的意思”,這是雜志所特有的魅力,如果沒了它的輔佐,文字只是段落,閱讀的輕松感將無從說起。
總之,只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與琢磨的書,倒不是說文章內容有多么的深奧和大意,但對于幾乎從未深入思考一個具象問題的人來說,它有著某種不可見牽引和引導,這或許是我離哲學最近的一次。最后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書主題的回應“如果你老是坐著看書,那就不怎么消費了”。
《新哲人03》讀后感(二):買還是不買,做主的可能不是你自己
一說起哲學,很多人都會想到經典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或是“我思故我在”、“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等等高深莫測的名言。總之在一般人的心里,哲學研究的都是些形而上學的東西,離我們十分遙遠。
但其實,哲學研究的內容深挖下去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哲學能夠告訴我們應該過怎樣的生活,以及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等等。為了讓哲學更接地氣,讓更多的人了解哲學,2013年創立的新哲人編輯部陸續出版了以生活相關主題的雜志書《新哲人》。最新的這一期也就是第三期《新哲人》以買還是不買作為主題,探討了一番消費時代里我們和物的關系。
直播間里不斷地響起“OMG,買它買它”,購物網站接連不斷的推出各種滿減促銷活動,微博、小紅書等平臺發布了一篇又一篇的種草筆記。整個世界似乎都在催促著我們去購物。
是的,我們如今正處在一個名為消費社會的時代,消費是我們如今社會的根基,是讓世界運轉的動力。
我們世界堆積著豐富的商品,而后整個社會都在想盡辦法地激活人們的購買欲。
那些時時刻刻包圍著人們的廣告就正在用社會示范加威脅途徑來激活我們的購買欲,不信你看“你不夠好是因為你很難聞、你不夠美,或你還沒證明自己成功了”,“如果買下這個商品,你就可以變得更好看,更惹人愛,更成功”。
生活在這個時代,每天都要面對這樣的宣傳洗腦,我們最終終于奔波在了買買買的道路上,倒也無需羞愧,畢竟消費是這個時代的法則。
更何況,在我們人類的基因深處,本就潛藏著永不滿足的渴望。這種渴望讓人類不斷進化,成了萬物之主,而今這種渴望也促使人們不斷的追求更好的生活,促使人們不斷的進取奮斗。我們當然也要容忍這種渴望帶來的副作用,按照安東尼婭的說法就是“好物兩個半”。
“好物兩個半”的意思是,經濟學家在1978和1994年對美國公眾進行了一項調研,結果發現,在人們擁有的和迫切渴望的物品數量之間,這16年來,差距一直穩定在兩個半。人們總是差那兩個半的好東西,而且似乎永遠如此。
這可能就是我們買了又買的原因吧,就像大家都說的那樣,女人的衣櫥里總是缺一件衣服。既然有所缺,那就必須要滿足,買買買自然成了必要的結果。
買買買之后帶來的問題是,我們擁有了超過我們需要范圍的東西。于是乎很多人又開始推崇起了斷舍離、極簡主義。不過不是每個人做到斷舍離,能夠舍棄自己不再需要的東西。研究指出,大約有5%的人有某種形式的囤積行為。
少量的囤積還可以說是防患未然,然而一旦到了囤積癖的程度,囤積就會讓人變得衰弱、孤立。物品在這個時候就成了負擔,不僅不能讓人獲得滿足,反而會阻擋人們得到幸福。
所以,我們在這個物品極度豐富,且擁有相當程度的購買欲望和多種多樣購物方式的時代里,把握好人和物的關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們必須要承認,我們不可能脫離物品存在,但我們也不能讓物品消耗我們的生命、占據我們的生活,不能讓物品超出它“應守的本份”。
這當中的界限并非每個人都同樣清晰分明,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探尋自己的內心。而非一股腦的跟風斷舍離、極簡主義等等。
而且斷舍離和極簡主義其實也屬于消費主義的一部分,消費主義鼓勵人們買下東西,也鼓勵我們從之前買下的物品、符號、身份中脫離,以便替換、更新新的潮流。
總之,買或是不買簡直可以比擬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作為一個現代人,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考驗,也是我們必做的功課。
《新哲人03》讀后感(三):世界阻止不了瘋狂的買買買
進入2022年,疫情影響之下,很多實體經濟哀嚎一片。但航運業卻是紅利大好。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2022年長榮海運向員工發放40倍月薪的年終獎后,其員工還將收到一筆高額獎金。
疫情讓經濟指數延緩,但人類買買買的沖動卻是停不下來。航運業逆勢大漲,正好說明了人類購物欲望從未消停過,戰場只是從線下轉到線上,從本地跨入全球。
為什么人類喜歡買買買?本來,只要基本的吃穿住行就可以很好地生存,然而像買鉆戒、給游戲充值、不斷更換手機......這些購買行為已經超出了生存所需的范疇。
有人思考過這些購買之下我們的心理需求是什么?社會需求是什么?如果把買買買放進哲學世界,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新一期的《新哲人》03期正好選擇了這樣的話題:買,還是不買?
《NewPhilosopher》是在2013年在澳大利亞創辦的期刊,它致力于探索過往和當代思想家關于如何過上更充實的生活的哲學思想。旨在引導讀者選擇更快樂、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中信出版社近期把它引入中國,并命名為《新哲人》,除了本期探索人與物的關系外,還出版了
新哲人01:我是個現代人,我需要平衡
新哲人02:誰吃了你的腦子?
應該說每本都是精品,很有新意,期刊雖由多篇稿件組成,但全刊能自成體系,博古論今,圍繞主題,用新穎的視角去詮釋所關注的問題。
回到本期,關于買買買:從先哲對購買的態度到新興哲學家有趣的視角,從各種購買現象中找尋哲學答案到生命中物品的意義。
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購買行為,而看完本刊,也許你能更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適合什么。這也是本刊存在的最大意義。
試著跟隨《新哲人03》去思考以下問題:
藝術的形式高于功能
不論是小孩的鋼琴課,還是年終為了表演參加的舞蹈培訓。這些消費價格不低。然而大多數人最終沒有成為藝術家或音樂人。相對于藝術本身,更多的人只是在消費藝術的形式,而忘記了藝術的內涵。
傳統商業每年流失1.9萬億美元的背后
荒廢的商業建筑背后,是網絡購物的興起。手機上點點點等于買買買的日子很方便。女人看男人有時不再看銀行里的存款,可能更在乎他某寶上的余額,或是男方是否愿意幫她清空購物車。
房子的煩惱 跨過物質看生活的本質
有此人認為在沒有車房之前不要談理想。然而更多的人發現有了車房后談的理想不再是純粹的理想。當你擁有大房子,卻遇到相愛之人遠去,最后住著大房子才發現住的是個寂寞。
有溫度的物品
買來的物品也會講故事。人與物相處的時光,會儲存在物品中。最好的例子是搬家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當我們搬家或是大掃除時,翻出來的玩具里有你或小孩的童年時光,有相愛的痕跡,有忘記了的塵封往事......
如果非要在舊物中找尋“買”的意義 我們可以把買家分為囤積者與收藏家。兩者的區別是囤積者只在乎買的形式,收藏家則想著物的本質。多數人常在兩者之間搖擺。最好的例子是“愛書者”去書店,總會帶回來幾本他“需要”的書,最后發現又不是那么需要。
有一種消費叫炫耀性消費,不論男人還是女人,為“面子”花錢往往被認為物超所值。結婚定更高檔的酒樓、同學聚會開更好的車。
與此對比最好的反例是難民對物品的選擇。一位阿富汗的難民逃難到其它國家,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最珍貴的東西是一盒磁帶,上面錄有家鄉的歌。只有聽到熟悉的音樂,他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自己是誰。
最后用《新哲人》03中的一個小故事結束本文,一條狗叼著肉走過橋,看到水中的自己,它覺得水里還有一塊肉,于是張開嘴去咬,結果是自己嘴里的肉掉到水里,最后是什么也沒得到。
貪婪才是買買買的原罪,而買買買才是大氣變暖的根本!我們需要什么?《新哲人》03期沒有答案,但你能思考到這個問題,已是有所得,這就可以啦。
《新哲人03》讀后感(四):《新哲人03:買,還是不買?》——探尋哲學視角下的物質存在意義
新的一年春節就要來臨,國人十分重視的年夜飯也成了大家茶余飯后談論的重點。據說,國內某城市的知名飯店早在去年夏天就已經接滿了年夜飯的訂單,火爆程度令人咋舌。
消費,從人類有了物質交換這一目的開始,就與人類的整個生存周期緊密聯系在一起。而我們消費的對象,也大多集中在“物質”上面。
隨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消費模式日益鞏固,人們的大腦逐漸淡化了對物質存在意義背后的哲學思考:我為什么要買?換句話說“我為什么需要擁有這樣東西”?
為了弄清這一問題,揭露一個比“超強占有欲”更可怕的現象——“被物質操控意識導致沖動消費的產生”,來自澳洲的著名雜志《新哲人》開啟了他們第三個關于日常生活主題的哲學探討,由此編寫成《新哲人03:買,還是不買?》。
每一個人類來到這個世上都是“一貧如洗”的,除了溫熱的肌膚、跳動的脈搏和有序的呼吸以外,沒有什么能夠保證新生命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持續存活。因此,生存必須的物質就成了人類得以存活的重要條件。
一開始,人類眼中的物質和倉鼠口中的食物沒有區別,都是為了活命而囤積的東西。這些基本滿足人類溫飽的物質支撐著整個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壯大,直到他們的生產力達到可以讓生存物資足夠盈余的程度。
這時,人類開始不滿足于僅僅為生存所需而消費,他們開始有選擇地購買讓自己更滿意的物質。
當物質可供選擇的范圍加大,人們勢必要形成一套選擇機制,此時,物質的衍生意義就大于它的原始意義。
那么,物質的衍生意義都有哪些?
物品可以“照見”主人的趣味。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是,當你在某人家中看到各種各樣的樂器時,你可以猜測出這個人相當喜愛音樂,或者說,他至少是個對收藏樂器情有獨鐘的人。
物品能反映一個人的價值觀這點也不難理解。教科書曾描寫過周總理辦公室的樣子——室內陳設ji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周總理一生留給世人的總體印象,便像這辦公室一樣,都是艱苦樸素的。
至于物品代表了一個人存在過的痕跡,這一點就更好理解了。每當親人離世,我們總會留下一點什么借以聊寄哀思,這些看到便能觸發人們回憶的物品,不正是反映著我們所懷念的那個人曾真實存在過的痕跡么?
如果把物品看作是對身份的“標記”,那么,這種衍生意義的另一作用是聯系我們與外界。
小時候在班集體里生活時,傳閱書籍是一件簡單聯系起我們與其他同學的事。在這一行為里,那本被傳閱的圖書就充當了我們外化的身份,它不斷地向周圍人傳遞著“這個人有本很好看的書”這一信息,使得周遭的人不停向我們靠攏。
長大以后,一個女生開始對化妝品有了研究。當她使用到一些平價好物,并通過社交媒體向大眾進行推廣時,她就開始擁有了被物品外化的身份——種草博主。fans通過視頻認識了她,進而認同了她的選擇喜好,隔著網線與這個女生產生聯系。
盡管物品能夠“標記”身份,但囤積物品卻會使人與外界發生聯系中斷、甚至達到孤立的程度。這是因為物品沒有被展示,因而無法完成它作為“標記物”對身份的外化作用。
因此,對于如何更好地發揮物質的作用,我們需要了解以下這個內容——對物質的取舍。
書里用哲學的思維回答了“我們是否能逃離物品”“我們是否能逃離物品的欲望”這兩個問題。
前者關乎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說的“斷舍離”;后者則與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擺脫“沖動消費”有關。
在書本61頁有關于這個思考的一個嚴謹回答,內容大意是:
提出這一論斷的心理學家蒂姆·卡瑟認為,幸福生活的完美模式應該是盡可能不把物質的功用價值擺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是將精力集中在對生命內在價值的探索上,比如說重視自我成長和自我悅納等。
不受物質支配的思維能大大降低我們對物質占有的欲望,從而幫助我們完善對物質的取舍,不讓人生再被物質“奴役”。
《新哲人》雜志的內容本意是為了讓哲學在新的探索模式下回歸大眾,用哲學的思維帶領大眾走向單靠物質與經濟等手段無法進一步改善的高質量生活。因此,讀者不必擔心書本的內容會太過晦澀難懂。
就拿“花銷輪輪加碼的酒席”、“從破費到破產的例子”、“無邊落‘袋’蕭蕭下,不盡‘塑料’滾滾來”、“民族愈雅,裝飾愈寡”這幾處翻譯舉例,它們不僅僅做到了翻譯界要求的“信達雅”,還讓讀者在大俗大雅的措辭中輕松讀懂哲人們的妙思。
“買,還是不買?”
當你又一次為這個問題感到困惑時,不妨直接翻到書本84、85頁,在16位哲人留下的智慧論斷中做出自己的選擇。
新哲人03
評價人數不足
澳大利亞新哲人編輯部 / 2021 / 中信出版社·24小時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