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發明史》是一本由[法] 德尼·古特萊本(Denis Guthleben)著作,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00元,頁數:35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傳奇發明史》讀后感(一):因為你們的發明,世界明亮起來
《傳奇發明史:從火的使用到長生不老》,作者是法國的德尼·古特萊本,出版社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我曾經跟同學進過這個學校,到過這個出版社的門口,感受過學問思辨行的洗禮,可惜現在疫情,我們連離開本地的自由都沒有了,真希望有一樣發明,能讓疫情永遠從世界上消失,讓我們可以任意去我們想去的地方,看我們想看的東西。
什么是發明?發現一種東西,然后讓整個世界都為之明亮。這是我對發明的解釋?;鸬氖褂镁褪沁@樣的一種發明,它讓人類與其他的動物區別開來,它也成為了人類傳奇發明史的開端。從火開始,人類的發明就如永不熄滅的火把,照亮了整個人類歷史的天空。
讀這本書是一個非常愉悅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感恩的過程。讀這本書讓我們知道我們現今生活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憑空得來的,都是一代一代的人類努力得來。 這本書采用的是一種編年體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把這世界上的發明捋了一遍。
我們會看到發明的間隔在逐漸的縮短,剛開始的時候,需要幾百萬年的間隔才能發明新的東西,比如人類最早的工具和火的使用之間就從公元前330萬年到公元前40萬年,間距居然是290萬年,然后火的發明到衣服的發明,中間的間隔是11萬年,衣服的發明到珠寶的發明,中間的間隔是9萬年,真的有點無法想象,那么漫長的歲月中,人類的文明居然一點都沒有推進。這么漫長的間隔,讓我對文明的這個“明”字更有感覺了。我的外語比較爛,不知道我們中國人稱之為“文明”的這個詞語,全世界的其他語言是怎樣稱呼的,但是我深深的知道,不論他們的名字中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明”的感覺,這個被發明照亮的感覺一定是全世界人共有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發明的間隔就越來越短了。100年,幾十年,甚至一年出現多種發明,人類的文明的進步,從這瘋狂的發明中就能夠展現出來。 這書中的每一項發明,都曾經改變過人類的歷史,我經常在那里揣摩,如果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曾有過這樣東西,那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比如如果沒有衣服,比如如果沒有照相機…… 這樣想象了之后,我就更會對這樣發明和這樣發明的創造者心存感激。作者為每一樣發明做了一個小傳,在這個小傳中,我們能看到這種發明濃縮的歷史,在有些小傳中,作者還會加入對這項發明未來的展望,比如在“衣服”一節中,作者不僅按照科學研究的順序為我們梳理了衣服發明的歷史,還在最后,預測了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噴霧衣服。 我特別喜歡看的是最后一章,前面幾章都是已經出現了的發明,最后一章是對未來發明的暢想。
發明的思想總是走在發明之前的。只要你能夠想到,也許未來有一天就有人能夠做到。在書中所提的這些未來的假設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隱形傳送,也許有一天,時空傳送也會像我們今天坐高鐵一樣簡單呢,我簡直是興奮地等著那一天的到來。
《傳奇發明史》讀后感(二):人類的發明史是人類自我成長的歷史,就是人類“自我封神”的歷程
假如沒有發明創造,人類就不能成為現在的人類,甚至人類都無法從動物界脫穎而出。但也正是因為有了發明創造,人類不斷的顛覆著自己的能力范圍,也可以說人類已經走在了“自我封神”的道路之上。 想一想人類50年前對于神的認知,神有什么能力呢?上天入地、移山倒海、騰云駕霧,好像對于我們現在的人類來說,借助于我們發明的工具,這些都不是什么難事了。而神的其他能力,比如隱身,比如長生不老,卻也依然是現在人類所追求的目標,還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可以實現的目標。憑借著人類自己的發明,我們無限接近著曾經認為的神。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人類的發明卻一直改變著自己的認知范圍,拓展的人類能力極限。人類的發明史就是人類自我成長的歷史,而這個歷史隨著時間推移,人類的發明創造也呈現出指數型的增長。 在人類的歷史上,到底有哪些發明?它們又怎樣的影響了人類的歷史進程呢?法國歷史學家德尼·古特萊本用這樣一本著作《傳奇發明史:從火的使用到長生不老》,歷數了從人類誕生之初,到未來我們想象中的世界,介紹了那些已經改變了人類或即將改變人類的偉大發明和發明家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介紹著這些發明的傳奇史。而每一項發明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都有著它的前世今生,相信每一項發明都可以用一本書來詳細介紹。但這樣一本《傳奇發明史》,限于篇幅,卻只能用一兩千字解說一項發明的整個脈絡。因此,作者也就只能選擇那些對于我們來說最為重要的內容。這些發明是由誰來完成的?它是怎樣完成的?它對于我們的影響有哪些?它的歷史意義又是什么?讓我們通過閱讀這本書,對于改變人類的這些發明有了一個總體性的認識。因此這本書其實是關于發明的提綱挈領性的著作,如果想了解其中某一項具體發明,還可以自己去尋找相應的資料。 這里介紹的發明都有什么呢?史前時代,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其實就是發明的一種,有了石斧、石刀,極為弱小的人類在與大自然的競爭之中,才可以勝出。
工具發明對于人類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之后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等等的劃分都是以工具材料來區分的。最早使用的工具在哪里呢?最新的研究結果是肯尼亞弗爾卡納湖西岸發現的距今330萬年前的工具。
工具類的發明是人類所有發明最大的一類。人類于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工具的使用。而在這本書中,大多數的發明也都是屬于工具類。為了能夠更好的看見東西,人類發明了燈;為了更方便盛放東西,人類發明了陶瓷;為了建房子,人類發了磚;為了可以在水中行進,人類發明了船;為了計算時間,人類發明了漏壺、日晷;為了書寫的方便,人類發明了紙、發明了印刷術。而到了近現代,大多數的發明依然是工具性的。溫度計、顯微鏡、蒸汽機、汽車、電話、飛機、火箭、衛星,等等等等,都是人類借之探索世界的工具。
人類的所有發明,就是人類手腳的延伸,就是人類探索這個世界能力的體現。隨著人類能力的不斷延展,人類的發明也將更加廣泛。《傳奇發明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自己的歷史,就是人類征服這個世界的歷史。
《傳奇發明史》讀后感(三):三分鐘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改變人類社會的發明
要是有一本書一本正經地談論“長生不死”,那必定十分吸引人。所以這本由德尼·古特萊本(Denis Guthleben)所寫的《傳奇發明史:從火的使用到長生不死》,被我首先翻到了“長生不死”的這一部分。
這部分不滿兩頁,說得不多,甚至存在兩論并立的矛盾狀態,說有,也說沒有,說可以,也說不可以。不斷套娃的話語其實試圖在表達這么一個觀點:
在永生這一發明之上,是發明的永生……
西方理論喜歡使用這樣的關聯句式:A的B是B的A(不過其實這種句式現時已有點過時)。他們努力想用一種關聯關系來表達某兩種看似不相關的事物,其實存在極大的聯系。那么如何解釋上述這句永生與發明?顧名思義,發明史,主角便是發明。換言之,因為人類對永生有著持久性追求,這種追求投射到人類不斷發明用于實現永生的各種技術或器具,正因如此,發明又得以保持“運作”,因而獲得“永生”。
那么,它解答了“長生不死”的問題嗎?顯然沒有。當下的技術仍然處于試探邊緣,實現永生或許未來可以,或許未來仍不可以。
未來確實讓人充滿想象。延續這個永生問題,還有“生體模仿學”等等相關技術的話題。所謂“生體模仿學”,就是把科技設備擬生物化,比如飛機模仿鳥翼,可知道,原來科學家們關于“生體模仿學”的靈感,來自達芬奇。
《傳奇發明史》算是一本有趣的小書,偏向普及類,以時間與內容對應,梳理出一個關于發明的簡史,若對發明有更深入了解的興趣,還得另外再找專題論著翻閱。不過,作為一本科普小書,它的另一個趣味性在,每一個發明文末都列出與之關聯的內容,讀者可以根據自己閱讀興趣去翻閱,全書也可以這么閱讀,不必完全按照頁碼順序,而是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了解發明的大概情況。
這本書頗具爭議之處,是它甚少提到中國的發明,不知道算不算不適宜,在20世紀這部分,作者提到了電子煙發明者,是中國東北人韓力,與之相對,其他西方發明似乎更宏大,且對人類社會貢獻更大一些。這樣的羅列有些奇怪。作者身為歷史學家,又專事過往重大發明起源研究,按道理不應不知道,李約瑟曾就中國的發明寫過《中國科學技術史》,而美國學者坦普爾寫過《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一書,列舉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關于中國古代的發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著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就羅列不少,但都沒有被《傳奇發明史》收錄其中。
不敢妄論作者意圖,但中國重要的發明不被西方學者列入著書中,不止這本《傳奇發明史》,有段話,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反思:
(出處:《中國何止四大發明》)
所以,某種程度看,《傳奇發明史》更像是西方發明概覽。
而中國的發明,不管是回顧過去還是創造未來,兩個任務都任到重遠啊。
《傳奇發明史》讀后感(四):一本書看遍那些改變人類進程的傳奇發明
英國哲學家、思想家培根曾說:“科學的真正的與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類生活,用新的發明和財富豐富人類生活?!?/p>
發明創造對于整個人類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們不僅推動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也是喚起社會潛在活力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的生活因為發明創造而不斷改變著,從衣不蔽體到獸皮麻布,再到綾羅綢緞和款式各異的精心設計;從生吞活剝到架起篝火,再到煎炒烹炸的、五味俱全的八珍玉食;從石洞草屋到雕梁畫棟,再到萬丈高樓平地起……
這些大大小小、新新舊舊的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發揮重大影響的發明與發現,被法國歷史學家德尼·古特萊本以簡潔而明快的敘述、詼諧又有趣的文筆,收錄在《傳奇發明史:從火的使用到長生不死》一書當中。
《傳奇發明史》是以時間順序進行展開的,從330萬年前的史前時代到當下與未來,從衣食住行的剛需相關物品到衛星、網絡和3D打印,《傳奇發明史》可以說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有趣小書。
發明或許只需要一瞬間的靈感迸發,更多的還需要反復的試驗和證明,然而對于這本《傳奇發明史:從火的使用到長生不死》而言,它只需要用兩頁的體量來記錄一項發明,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更像是一本“發明簡史”,省去了中間漫長的過程,將每一項發明濃縮成一個小小的“知識卡片”,然后面向讀者,將“知識卡片”和與之相關的精美配圖,一起緩緩展現在讀者眼前。
它們或許不夠詳細、全面,但卻點出了每一個巧思誕生的曲折過程和重要意義。
書中一開篇便闡述了發明與發現之間的關系,它們是兩個迥然不同的概念,卻又在本質上隱秘相通。作者以讓·拉辛在《貝蕾尼斯》獻辭中的“一切創造都是從無到有”這句話為引,道出“發明是設計出一個此前并不存在的新裝置”,而“發現的著眼點在于對未知的揭示”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差異。
而本書既然名為“傳奇發明史”,顧名思義,它的著眼點就是那些影響著人類歷史的傳奇而偉大的發明,正如德尼·古特萊本所言,“發明史之所以傳奇,是因為在它的每一面上幾乎都有一大串成功故事”。
這本書或許存在一些讓中國讀者頗感遺憾之處,那就是對于中國發明的收錄相較于西方世界而言似乎存在著一些差距,盡管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一些讓人頗感意外的中國發明,也會看到同一種發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形成怎樣的發展、帶來怎樣的作用。
以風箏為例吧,“所以,人們把自己的人生、觀念和夢想……做成風箏”,風箏在我們的觀念中常常象征著自由、夢想和希望,也是從大概公元前三千紀開始,風箏便已經開始翱翔在中國的天空之上了,中國也是為大部分專家所認同的最早發明風箏的國家。
然而這項有著美好象征和寓意的發明,也曾在非和平、非正義的一些活動中發揮過作用,6世紀的日本曾有“六角風箏”大戰盛行一時的記載,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同盟國和軸心國的空軍都曾用風箏筑起攔截線。
德尼·古特萊本除了介紹各種發明設計的過程和重要的事件之外,還加入了很多頗具哲理性和現實意義的思考,譬如談到古代時期的發明史時,他介紹了許多來自于東方的發明,并坦言道,“隨著中國的頻頻亮相,我們也將會看到,古代的發明是遠非局限于希臘羅馬世界”;而提到19世紀各種各樣的機器橫空出世之時,德尼·古特萊本看到了它們帶來的便利,但也并沒有忽視其負面的部分,他不無憂慮地說,“并非所有的機器都能抬舉人:這場欣欣向榮、備受吹捧的‘進步’不僅并為讓每一個人受益,還可能會給所有人帶來危害”。
正如俄國作家魯巴金所言:“科學就是不斷地認識,不僅是發現,而且是發明?!闭沁@種不斷觀察、思考、創造的意識和精神,讓人類社會一直改變著、進步著,每一個時代都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景象,每一個世紀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傳奇發明史:從火的使用到長生不死》看到的不僅僅是關于發明與發明者的傳奇歷史,更是對于整個人類史的一次回眸與無限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