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是一本由沈從文著作,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2.00,頁數:31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邊城》讀后感(一):從不曾感動,只擔心一個少女沒有親人,以后生活多艱難多危險。
一個少女,沒有親人。
還是一個美貌少女。
一個不諳世事的美貌少女。
明天的情人很可能不回來,奔向了更新的世界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對象。
回來了也是帶著城里的姑娘,或者更門當戶對的姑娘。
但各種男人卻可能會來,盯著這個一無所有的少女。
就算少女再美貌,再可愛,和有文化的人再兩情相悅,最終嫁的是粗人,就像小白菜。和有文化的人沒有正果,倒可能因此災禍,沒有牢獄之災也會有生活上的不幸。
如果她這兩年不結婚,當時的情況,過后錯過這時間,條件稍好點的人都被挑走了。她只能嫁給很不怎么樣的人。
她等不起。
如果等了,那這個有文化的人已經耽誤了她的一生。她等來的多半不會是來娶她。
《邊城》讀后感(二):自然淳樸的鄉村故事
開頭對邊城大篇幅的風土人情的描寫看得我很浮躁,大概是因為沈先生的語言文字組織方式太不合我的閱讀習慣,所以我讀起來很費勁很不順暢。描寫重點逐漸聚焦到翠翠和外公身上之后閱讀漸入佳境。那時是上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處 邊城里的人生活節奏是很慢的,人們的感情也很慢 翠翠第一次遇到儺送、天保第一次看見翠翠,前者都默默喜歡了兩年 隔著兩個熱鬧的端午節。能體會到這種少男少女的感情 懵懵懂懂 很單純很美好 對翠翠來說又是很隱秘的 她是那么一個單純、天真、美麗、懂事的女孩,也是那么一個孤獨、自卑且愛逃避的女孩子 總是會躲著自己喜歡的人 不敢面對愛情 使得她與儺送總是在可以交往互動的好時機上錯過...她的外公為人淳樸、踏實,一直很疼愛她 卻也是個猶豫不決愛繞彎子的人 曖昧不明的態度間接導致大老天保意外去世 哥哥的死在順順和儺送的心里都是個疙瘩 以至于難以再來求娶翠翠 于是儺送和翠翠又錯過了...外公說“七八月有流星,人也會在七八月死去” 一語成讖 外公沒來得及安排好翠翠就在雷雨夜里去世了 翠翠失去了與她相依為命的長輩 也失去了她最后一個親人(父母在她剛出生不久就殉情而死了)此時她只有十五六歲 無依無靠真的很可憐
《邊城》讀后感(三):溫情和寬容的喜劇包裝
《邊城》沈從文 著 難得熬夜看書,竟是把《邊城》看完了。實屬有語言特色。若只當做是一個世外桃源里的愛情故事,只能說機緣巧合天注定,若是比擬一種期待中的未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那我就得說,等待中的明日永遠只是明日,只得爭取才能成現實。邊城里多的是人等待,所以才盡是含糊不清的遺憾。 沈從文寫文章就是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沒有贅述,不多修飾,但寫故事轉折處到很巧妙。而且他寫每個章節小標題也很隨意“他們的家庭”,“另外一個紳士的家庭”,“一點新的事情”,“更新的事情”如此。 他自己在序言里說,“自己的文章大部分人不會讀,自己也不預備給大部分人讀”,意思是當時的文學家,評論家不推崇他“落伍”的文字,而當時的文學青年們大都聚集在城市,向往外來的文學世界,也不會選擇他來讀。他的文章適于那些有鄉村根基的人去看。 現在看來,依然是值得讀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沈從文筆下的鄉村早已和現今的鄉村決裂了,如此直白又充滿溫情的鄉村視角也隨之絕跡。 我覺得沈從文就是那種愚昧的旁觀者,他在寫落后,貧瘠和愚昧的時候都是帶著距離感在寫,甚至很留情面,抱著一些溫情和寬容諒解的態度。 但是他在寫那些鄉紳老爺階級頹靡麻木生活的時候,就變成了冷漠的諷當局者,隨時都準備出言嘲諷幾句,我也就只能說,在這方面,他寫的太好了。 書摘: ①的的確確,都市中人是全為一個都市教育與都市趣味所同化,一切女子的靈魂,皆從一個模子里印就,一切男子的靈魂,又皆從另一模子中印出,個性特性是不易存在,領袖標準是在共通所理解的榜樣中產生的。一切皆顯得又庸俗又平凡,一切皆轉成為商品形式。便是人類的戀愛,沒有戀愛時那份觀念,有了戀愛時那份打算,也正在商人手中轉著,千篇-律, 毫不出奇。 海邊沒有一株稍稍倔強的樹,也無一個稍稍倔強的人。 為她傾倒的人雖多,卻皆在同樣情形下露出蠢相,做出同樣的事情,世故一些的先是借些別的原因同在一處,其次就失去了人的樣子,變成一只狗了。年紀輕些的,則就只知寫出那種又粗魯又笨拙的信,愛了就謙卑諂媚,裝模作樣,眼看到自己所做的糊涂樣子,還不能夠引動女人,既不知道如何改善方法,便做出更可笑的表示,或要自殺,或說請你好好防備,如何如何。一切愛不是極其愚蠢,就是極其下流,故她把這些愛看得一錢不值了。 真沒有一個稍稍可愛的男子。 她厭倦了那些成為公式的男子,與成為公式的愛情。 ②這些情形自然都是實在的。這想象中的都市,像一個故事一樣動人,保留在母女兩人心上,卻永遠不使兩人痛苦。她們在自己習慣中得到幸福,卻又從幻想中得到快樂,所以若說過去的生活 是很好的,那到后來可說是更好了。 ③ 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權,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置身于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里生活,而且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他們真知道當前農村是什么,想知道過去農村有什么,他們必也愿意從這本書上同時還知道點兒世界一小角隅的農人與軍人。我所寫到的世界,即或在他們全然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他們的寬容,他們向一本書去求取安慰與知識的熱忱,卻一定使他們能夠把這本書很從容地讀下去。我并不即此而止,還預備給他們一種對照的機會,將在另外一個作品里,來提到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沖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補質、勤儉、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個什么樣子的新東西。他們受橫征暴斂以及**煙的毒害,變得如何窮因與懶情!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 與由于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 以及“怎祥活下去”的觀念和欲望,來做補素的敘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的,而這點理性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地從事于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兒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