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啟示錄》是一本由[英] 伊恩·M.班克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62.00,頁數:53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腓尼基啟示錄》讀后感(一):星際浪子的自我發現之旅
故事形式是真的非常非常像星球大戰里的俠盜一號?;旧洗蟊尘靶请H大戰中小人物對戰爭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做出的犧牲。小背景故事主人公在冒險中獲得的成長。同時,作者應該也是穿插了很多對現實世界的映射在里面的,很多地方也有作者對世界和未來的看法甚至理念(我都想去“文明”社會了
霍扎,來自一個文明程度相對低的種族,變形人。開場就展現了霍扎作為一名變形人間諜的實力,而他之所以選擇參戰是因為不認同機械也能看待為人的理念。
但選擇冒險故事一步步發展,我認為霍扎也是在被觸動的。
剛剛登上清風亂流號時,霍扎只是希望能利用這艘船幫助他前往薩爾行星,但最后會真心的看待這艘船上的每個人(沒選擇第一時間追克蕭夏爾而是救了貝爾維達,這里與開始時的霍扎變了太多了),包括嗡嗡機。
霍扎的迷茫也來自于變形人的身份,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但在飛船中被雅爾森所改變,也可以將真正地將心里的霍扎展現出來。
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就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太空歌劇,但是文明世界也才剛剛展現在讀者眼前,非常期待接下來在這個大背景之下還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腓尼基啟示錄》讀后感(二):一本非常好的科幻書(有劇透,沒看完慎點)
讀本作之前一定要多看看前面的背景介紹,仔細讀完之后會在腦中架構出本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方便之后閱讀到各個勢力的劇情時能更好的代入。全文吸引我的有5個章節(準確的說是7個,菲爾3章可以看成一體)。 1.維瓦爾奇星陸霍扎墜落之后到達的小島中,首領蜚宋食人帶假牙之后口齒不清的翻譯比較搞笑,因為食人達到高潮個人認為是弗洛伊德的概念,通過某種行為達到心理滿足,滿滿一章全程高能。 2.主腦章節,本書中唯一的主腦視角,雖說很短,但是表現了主腦的獨立意識,本作主旨就是尋找這個主腦,但是這個主腦本身的求生欲非常強,似乎和別的主腦區別很大。 3.小女孩和杰西3章,小女孩作為超出文明主腦為數不多的人類被文明照顧(實際是監控)著,并且為文明尋找丟失的主腦出謀劃策,盡管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證明她的想法是錯的,小女孩代表著那部分想要突破文明管轄又不能實現的人,直到本書最后交代她的后續能看出她在反抗文明。作為類似保姆的嗡嗡機也有自己的小心思,甚至有人類才有的性格,這臺嗡嗡機被并入群組主腦,沒準是個伏筆。 4.在火車站切換四個視角描寫,分別是霍扎駕駛室組,艾迪克兩位士兵兩個視角,嗡嗡機視角,通過描寫幾個視角發生的事件組成完整的故事,其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寫每個人對敵對勢力的看法,兩位艾迪克士兵的不懈戰斗著實讓人欽佩。 5.終曲神反轉,被找到的主腦繼承了霍扎的名字與貝爾維達的后代相遇,點出了主角霍扎對自己名字的執著。個人猜想貝爾維達為了紀念霍扎讓主腦繼承了他的名字。 除此之外,本書還貫徹了辯證思想,每個勢力在不同人眼里都有好壞之分,文明,艾迪克,變形人,冒險隊成員等等對生存都有不同的概念,究竟是人類或者類人類征服機器?還是機器統治人類? PS:直到最后霍扎也沒有露過一次真容,這點不知道是不是伏筆。 總之,本書很不錯,期待后續出版新作!
《腓尼基啟示錄》讀后感(三):故事結束而一切才剛開始
“閱讀之前先讀說明書”這對于設定為王的“文明”系列非常重要。
四十萬字的書,在篇章結構安排得當合理,在情節描述下常有中蒙太奇的即視感。如果按六集容量的動漫來拍,第一集也許會比較慢熱,那是講訴了以霍扎為主角的變形人在宇宙空間中的身份及開始冒險的由來。當劇情進入霍扎加入清風亂流號雇傭隊后逐漸引人入勝,攻打光明神廟,與吞噬者相遇,以及最為精彩傷害游戲,集合熱血沸騰與炫幻迷離情緒(這段其中對各種物種的描述極富想象力,大愛這一節,甚至已經為各個人物在腦海中建模)。薩爾世界開啟后,各物種及機器的戰爭越發顯得殘酷了。合上書后故事完結,但一切才剛開始,對抗沒有終點,戰爭沒有終點。
除了豐富的想象力,也透著詩一般的文學性“濃霧在這些碗裝凹陷底部翻涌,像煮了一鍋狂野的幻夢?!贝送?,菲爾篇幅中又帶著哲學思考——生命意義,存在意義,本質是什么?
使用艾略特《荒原》作引子的科幻小說是什么樣子的呢,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呢,或許是對于宗教的追問,信仰的疑惑,道德的沉思,“文明”世界即具備科幻色彩,也帶著歷史精神象征。
“當孩子們問她,西比爾你要什么的時候,她說,我要死?!薄猅·S·艾略特《荒原》
《腓尼基啟示錄》讀后感(四):科幻中的人生思考
先開始不是很理解書名的這個意思但當我讀完之后我才領悟到作者他正在想表達的那種含義。主要內容就是一個變形人霍扎經歷各種困難去完成他的任務:找到主腦。本來以為就是一個這樣那樣然后就結束找到主腦完美完成任務。但是根本就不是這樣,首先書里面提到霍扎的前女友在主腦所在星球的時候,我就以為作者就會安排一個相遇,畢竟霍扎一直在說他很懷念覺得那段戀情很美好是自己先離開給女方傷害很大,結果到了薩爾世界的時候直接暴擊,看是看到了前女友只不過已經是一具尸體了。這個情節讓我覺得作者想表達一種人生沒有回路可走,你只能想一想回味一下過去美好的回憶,但是你不能后悔那個時候沒有這樣做或者沒有那樣做,因為沒有用你只有繼續向前迎接新的人生。
然后另一條感情線,霍扎和雅爾森的感情,而且還使雅爾森有了小孩,這又讓你以為會不會結局就是霍扎完成任務進行美好的生活呢?結果卻是雅爾森被霍扎同一個陣營的艾迪蘭人所殺死,連霍扎自己也死在自己同一陣陣營的手上。說來真是諷刺,自己服務了這么久的陣營結果竟然死在自己人手上。這場大戰結束變形人這個種族也遭到了滅絕。戰爭結束后什么都沒有帶來,無非是兩個陣營中的一個陣營勝利一個陣營失敗,很值得我們深思,艾迪蘭人的觀點感覺特別像現實中的某些國家,說好聽點叫保護自己說難聽點就是入侵其他地區,這種想法注定失敗書中艾迪蘭人結局也是被流放或者自殺走向失敗。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科幻作品了這本書真的蘊含了許多值的我們深思的人生哲理,就比如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再怎么反悔也沒有用。中間對克萊克林人物的刻畫簡直絕了,你甚至以為他是真的這么好比如故意派錯方向,要不是雅爾森的描述你真的就相信他就是一個好人了。這種世界觀也非常的有趣文明與艾迪蘭人的對壘,其實中間的許多人物都挺有意思的,沒有對與錯只是立場觀點不同罷了最后的安排也很浪漫在這個隊伍中唯一存活的人類貝爾維達的曾曾曾曾曾曾曾侄女坐上了名為霍扎的星艦,并且即將去聽他們霍扎-高布楚這個名字的故事,故事在此也戛然而止讓人在深思中也回味無窮。
《腓尼基啟示錄》讀后感(五):機器中的幽靈:速朽的肉體將不再擁有不朽的靈魂
伊恩·M·班克斯的“文明”系列最吸引人的是對世界觀的營造,強大的“文明”給人類帶來先進的科技,,讓人類生活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充足的物質,免除疾病困擾的溫床中,與機器共存,毫無保留的信任它,心甘情愿的被主宰。地球最終成為“文明”世界的的動物園,人類只是銀河系里微不足道的螞蟻。
吞噬者首席對霍扎說過一段話:你最好指望不要有靈魂,對你來說,沒有靈魂才是最好的,朋友。如果你時候發現了資源真有靈魂,那就回來這里告訴我,讓我開心一下。這也真實展示了人類悲哀的處境,速朽的肉體將不再擁有不朽的靈魂,成為幽靈一般的存在。因為“文明”世界的實質是機器主宰一切,是沒有信仰的。“文明”創造出來的烏托邦,只是為了麻痹人類的思想,消除異類的存在,掩蓋他們罪惡的反人類的暴行。
人類在“主腦”的統治下不用花費任何金錢或者權利就可以獲得想擁有的一切,過著躺平的日子,這是人類的惰性使然。絕對的信任或者說服從所產生的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獨立意志的缺失。人類成了傀儡的存在,思想停滯,進步當然更無從談起。這也是變行人霍扎和艾迪蘭人站在同一戰線的原因:艾迪蘭人他們站在生命這一邊,是真實的生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情。“文明”卻被自己制造的機器統治,把整個人類的命運,發展進程交給它們,只能說是一場注定失敗的豪賭?!拔拿鳌辨i死了人類的思想和靈魂,也同樣鎖死了整個銀河系生命體的進化過程。
全書印象最深的是菲爾在雪山之巔冥想的那一章。菲爾是1800億億人中選出來的三四十人,擁有超常的預測和評估能力,足以和主腦媲美。她和“文明”約定在她爬山時不允許別人干擾,并且不被他們監視。他才有機會通過冥想去思考生命的本質,存在的意義。這些都是杯水車薪,在文明的統治下人類精神意識的缺失,并不能靠他們三四十人的努力而有任何的改變。作為特勤處的領導者,主腦選出來的研判官,這種思想是可怕的,也是主腦不允許的。所以在人生的后半段,逃離監視控制后的菲爾一直在猜想方面反抗主腦的道路上前行。雖然最終的結果是可預料的,作為研判官她心里也是知道答案的,但是這種反抗精神會繼續延續下去,在銀河里流傳,種下一粒向往自由靈魂的種子。
書中最大的反轉是霍扎作為一個主腦存活了下來,駕駛著可以容納600億人的系統級飛船遨游在宇宙。這不能說不是一種因果宿命,因為反抗主腦的統治,被艾迪蘭人雇傭,走上冒險之旅,在死亡星球看到艾迪蘭人滅絕整個變形人種族時憤起復仇,最終失去自己的生命,被文明特工救下,將意識注入到主腦中(我猜測),成為“文明”艦隊中的一份子,讓不朽的靈魂得以延續。
他變成了一開始自己最討厭的那個它,而故事才剛剛開始。
《腓尼基啟示錄》讀后感(六):蒼穹之下,無人永是主角
她去取來應急醫療包,打開了機庫里的暖氣系統,但當她回到擔架旁邊,那個冰冷的面無表情的變形人已經死了。即使傷亡總數已高達“8514億(±0.3%)”,關于艾迪蘭—“文明”之戰,銀河系的戰后評價卻是“一場小規模的短期戰爭,很少擴散到銀河系總體積的0.02%以上,波及人口不超過星際人口總量的0.01%”,表明這場紛爭在15萬光年直徑的銀河系中根本不痛不癢。絕對數量與相對比例的巨大偏差帶給渺小人類的沖擊之余,會讓我們反思霍扎奪取主腦行為的意義,同時不出意料地又會發現這份意義毫無依附的根基,與我們試圖反思的嘗試動作一樣。
霍扎因其信仰偏向艾迪蘭人的生命觀點,而非“文明”的機器觀點,自愿作為反抗者加入爭斗并助前者一臂之力,可以說他的身上并不缺少主腦口中惡劣兇蠻的類人特征,比如尾隨擊殺克萊克林的情節。但其同樣并不缺少樸素的良善,這份從一而終的美德亦是主腦肯定之物,比如不忍睹視被蜚宋吞食的年輕人,再比如到死也在克制著殺死“文明”特工貝爾維達的沖動,無關戀情或者袍澤之誼,更像是不同陣營相同地位的惺惺相惜。
這種矛盾的情感一路糾纏著霍扎的選擇,從“與懷孕后的雅爾森關于未來生活規劃的對談”到“與前女友奇拉切爾在薩爾世界上夏至日比肩相知的記憶閃回(這一段描寫或許是故事中最動人的片段)”,不得不說霍扎似乎與我們每個人類曾經或正在幻想的心境一樣:做完手邊這些事,就如此這般生存下去吧??墒潜瘎〗吁喽?,休止符不因任何人的期望而隨意設置,“奇拉切爾被霍扎效忠的艾迪蘭人殺害”、“雅爾森被克蕭夏爾射穿腹部(這一段描寫或許是故事中最殘酷的片段)”、“圍繞在霍扎身邊的整個小隊慘遭克蕭夏爾屠戮”,霍扎曾經的這些美好被命運肆意且毫不留情的摒棄了,直至任務意義上的完全失敗。
作者滿足于將塑造好的人物捏碎,歆享于將希望放逐回虛空,甚至不止于此,比如推衍到戰爭的無疾而終以及整個變形人母星的滅絕,或許正因為在他眼中,希伯瑞小行星不過是地球的一個小小投影而已,霍扎一系列冒險行為的意義只在于其個人及小隊,僅是漫長星際背景輻射中一聲微弱的tick-tock。
不知變形人霍扎是否了解過人類,是否聽說過遙遠地球上某個微乎其微的人類—洛夫克拉夫特,又或者是否了解這個人類所秉持的冷漠宇宙觀。五百多頁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當一個毫不起眼的銀河系種族一員被裹挾在信仰之戰中且最終未能全身而退的故事講完,我逐漸變得深信,創造他這一角色的班克斯是可以回答這些問題的。
二〇二二年元旦后上班第一日,今天路上依舊很堵,今天銀河系乃至宇宙依然很空。
《腓尼基啟示錄》讀后感(七):他一開始就說了,關于“文明”社會有很多兩難的問題。
這本書的故事簡言之是一個小小變形人霍扎,要完成在一顆被高等生靈丟棄的星球上尋找一個超級聰明機械主腦的任務所經歷的冒險故事。
這本書40.5w字,但看完總覺得我們只是進入了文明世界的“新手村”,還有超多內容超大的宇宙的吧!快出后面的書!
--------------------------------------------------------------------------------
我超喜歡這種不僅僅是故事,也能引起真的思考的故事!
因為不想劇透更多,接下來我只分享一些吸引我的選段:
帶著這段初步印象再往后讀,很多關于“文明”世界的描述就變得值得反思起來。
---------------------------------
---------------------------------
這段是霍扎在傷害游戲中體驗玩家的意念時,對自己的一個警告,不要上癮!
這段故事即便只是簡單的撲克游戲,加上人心之后就可以超級精彩啊。非常喜歡這部分!
---------------------------------
一個星球被仔細精致徹底地分割,滅絕是一種美學體驗。
少少數語,確把毀滅的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
“文明”真的就是文明嗎?
---------------------------------
相較于霍扎自己,她比他更了解他身上的冒險基因。
---------------------------------
我們,我是說我們的未來,是不是也會這樣呢?
---------------------------------
艾迪蘭人說人類。我們都站在自己這一邊,但這對錯有那么明晰嗎?沒有的。
---------------------------------
一個變性人,他變做過很多人,他覺得他是霍扎,他真的是霍扎嗎?
P.S.閱讀之前,請先讀說明書。里面有介紹設定,可以讓閱讀順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