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一名鄉村教師,教學成績在鄉里是數一數二的。對于他的每一個學生,父親都很用心去教。農村的孩子大多都很頑皮,一部分家長就會找到父親,囑托父親嚴加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勁揍就行。父親忙不迭地一一答應,生怕怠慢了沾親帶故的鄉親們。其實父親是不想打學生的,總是盡力而為地給學生講道理,實在不起作用了,才會揍兩下。
在教學的過程中,父親會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分別預定測試成績,學生的能力都在心里裝著,你達不到預定的成績就是不用心,是會受點小懲罰的;達到預定成績的,也會有小小的獎勵。父親還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特長安排不同的職務,喜歡學習就當學習委員,喜歡畫畫就當美術委員,手腳不停亂動就當個體育委員……還別說,這招很好用,手腳不停亂動的學生當了 “官”會慢慢自律,時間長了,學習成績就會有所提升。
有個喜歡上課遲到的男孩子,軟硬兼施都不好使,父親就把教室的鎖和鑰匙都交給他,封他個安全委員的名號。從那以后,他到學校比誰都早,學習成績也慢慢上升了。那是七十年代末期,小學升初中考試錄取率低到嚇人,安全委員在內的這一級兩個村聯校一共21個學生,有幾個差生的家長覺得孩子肯定考不上初中,一度堅持退學。父親就每天晚上跑到學生家里,苦口婆心地勸說家長。在父親的努力下,這個班成為了多年來學生最多的一屆畢業生。
那一屆學生,父親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早出晚歸地給孩子們補課,連地里的莊稼都顧不上了。終于熬到小升初考試完成,等成績出來,如父親預料的一樣,只有一個學生落榜了。這樣的升學率當時轟動了十里八鄉,兩個村子的領導都來感謝父親。記得那天晚上我們剛剛捧起飯碗,破舊的木門吱扭一聲就被推開了,鄰村的年輕老師氣喘吁吁地進了門,把肩膀上的一個很重的大口袋砰地扔到了地上。他聲音很宏亮地對父親說:“這是我們村領導給你的獎勵,一大口袋玉米!”當時的煤油燈光雖然不算亮,可我分明看到了父親眼睛里閃爍的那兩點晶瑩。
一百多斤玉米,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無異于雪中送炭。這沉甸甸的一大口袋玉米,不但是對父親的獎勵,更重要的是對一名優秀教師的重視和肯定。這一大口袋金燦燦的玉米,照亮了父親從教的悠悠心路,也照亮了貧窮鄉村學校的一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