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上,我有過很多朋友,但大多是匆匆過客,而京江晚報自創刊至今,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特別是當我到了暮年,她長久地溫暖著我的生活。
我與晚報的“情緣”已久。2003年,晚報曾與讀者討論是否要改為“早報”,我寫了《不必易名為早報》一文寄去,理由是經過多年努力,晚報創出了自己的品牌,被廣大市民所接受,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譽,大可不必為“早、晚”字改變報名。這篇文章后被刊登,事實也證明,晚報一直在前進,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質量越來越高,時效性和實用性更為明顯。
因為不斷閱讀晚報,激發了我的靈感,我很自然地由讀者成了作者。從2003年開始,我將生活中的點滴感受變成文字,經常向晚報投稿。我曾寫了《綠色需要呵護》《夕陽無限好,老來也爭俏》《上老年大學無比快樂》《我們獨住,快樂幸福》等文章,在編輯細致耐心地潤色下,被晚報刊登了。感謝編輯們辛勤的勞動,讓我一直走在創作的路上。現在,我已把寫作當成是晚年的養生良方,是不可少的“手腦廣播操”,每每提筆都沉浸其中。
2016年,我不慎摔倒,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后,痛楚就是煎熬。就在我極度痛苦沮喪時,親人朋友們給了我愛與關懷。我還讀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受之啟發,振作了精神。我將這段經歷寫成《痛并快樂著》投給晚報,被一貫關注老年人的《銀潮》發表了。親朋好友看到后,紛紛打電話、發微信給我,一方面祝賀我康復,更多的是贊揚我能以辯證的觀點對待病痛,很受啟發。這是我的朋友——晚報又一次對我的鼓勵與教育。
生活總是有波折,兩年前,老伴突然逝世,不舍、冷清、孤單的陰影曾一度籠罩著我。于是,我寫下了《憶老伴》,回想了我與他50多年風雨同舟的點點滴滴,以文字的方式祭奠老伴,表達我對他的思念。這篇文章很快被銀潮編輯潤色后刊登,見報后我感動得掉了下眼淚。感謝編輯對我這個老年人的理解與關懷。
多年投稿,我知道,每篇稿件的刊登背后都凝聚著編輯們的心血,他們為投稿人做嫁衣,是件非常繁瑣的工作。正因為晚報有著一大批辛勤工作的記者與編輯,才使晚報越辦越好。晚報接地氣,市民愛讀,也正因為這樣,晚報成了我真摯的朋友。我有了歡樂就想與她分享,我有了痛苦就想與她傾訴。我深深地感到,平淡的日子里讀她,是一種溫暖的陪伴;困境中讀她,是一道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