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民俗
“民俗”是什么?不同時期的民俗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認識。民俗一詞作為專門學科術語,是對英文“folklore”的意譯。這個詞是英國學者湯姆斯于1846年創用的,他將撒克遜語的“folk”(民眾、民間)和“lore”(風俗、知識、學問)合成為一個新詞,既指民間風俗現象,又指研究這門現象的學問。后來“Folklore”一詞慢慢為國際上所承認和使用。
1878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民俗學組織——英國民俗學會,并創辦了第一本民俗學雜志:《民俗學刊》。從1846年至今,民俗學學科的發展已有165年的歷史了。在這165年中,各國的研究者為此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和探討,并給予其多種角度的解釋。各國學界圍繞“Folklore”的概念和內涵,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與爭論。
從所了解的資料來看,“民俗”的定義就不下l00種,僅美國學術界有代表性的定義就有24種。就對“民”的界定而言,19世紀的民俗學家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認為“民”實質上是指古人,一種認為“民”是農民。相比之下,20世紀的學者對民俗之“民”的認識要深入、全面得多。
美國學者薩姆納認為:有社會生活就有充分的民俗存在。原始人、古人創造民俗,現代人繼承古民俗也創造新民俗。民俗不僅產生在人類早期,而且也產生在社會的各個時期,只要人們以群體的方式存在。民俗之“民”決不限于古人,也決不限于農民,而是指任何時代的人。
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更進一步指出:“民”可以用來指至少擁有一個傳統因素的任何一種民眾的群體。
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對民俗之“民”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結合中國民俗的實際狀況不斷深入的過程。
總而言之,中外民俗學界對民俗之“民”的界定都經歷了多種變化:從過去較為狹隘的將“民”看做野蠻人、古人、鄉民、勞動人民、平民,發展到現在把“民”定義為任何社會、任何群體的人這一比較全面的觀點。
就對“俗”的界定而言,中外學界也有諸多不同的見解。大致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種觀點認為“俗”是文化遺留物,是一個已發展到較高文化階段的民族中所殘存的原始觀念與習俗的遺留物。湯姆斯的“Folklore”即有此意。1871年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又提出“survival”一詞來指稱民俗之“俗”。第二種觀點認為“俗”是民間文學。我國的民俗研究工作深受這一觀點的影響。第三種觀點認為“俗”是精神文化。這一觀點多將“俗”限定在精神信仰、禁忌及其儀式之域。第四種觀點認為“俗”為傳統文化。這也是中、西方較為普遍流行的觀點。這種觀點置現實的社會生活于不顧,將生活中涌現出來的新民俗排斥在外,將“俗”限定在“傳統”之中。第五種觀點可以稱之為民間文化說。此類說法早在1879年就有人提到。如法國民俗學家山狄夫曾明確地說:“民俗學是文明國家內民間文化傳承的科學。”我國民俗學家鐘敬文也曾持此種觀點。近些年來,我國學術界比較認可的對于“俗”的理解是“生活文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民”的界定應為社會的人、群體的人;對“俗”的理解則以“生活文化”比較合理。
那么對于“民俗”我們就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關于民俗的民的解釋有哪些
關于民俗的民的解釋有哪些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規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的根本屬性是模式化、類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屬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個別的,自然是一定范圍內共同的,這就是民俗的集體性:民俗是群體共同創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西方學者對里昂惕夫之謎作出了哪些解釋
簡化說下:一、該問題提出
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產出模型對美國40年代和50年代對外貿易情況進行分析。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資本—勞動比和美國進口替代產品資本—勞動比發現美國參加國際分工建立勞動密集型專業分工基礎之 上(即出口產品資本—勞動比低于進口替代產品)結恰與俄林要素賦予論相悖引起了經濟學界和國際貿易界巨大爭議
二、對里昂惕夫之謎解釋
1.勞動力不同質
2.要素密集度逆轉
3.存關稅及貿易壁壘
4.自資源稀缺
三、里昂惕夫之謎相關學說
對于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提出了各種解釋同時帶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發展代表性學說如下:
1.技術差距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于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一種生產要素,并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各國家發展水平不一樣。這種技術上差距使技術領先國家具有技術上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貿易也結束了
2.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考慮國際貿易商品時要考慮傳統資本、勞動、自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信息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比較優勢
3.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于1961年《貿易轉變》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發達國家之間貿易何產生問題
4.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產生原因和規模
5.人力資本說
肯恩等人(Kenen,1965;Keesing,1966)認產生里昂惕夫悖論重要原因里昂惕夫所定義資本僅僅包含物質資本(機器、設備、廠房等)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資本人力資本體現人身上技能和生產知識存量人力資本投資收益或報酬于提高人技能和獲利能力于提高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經濟決策效率暗示著美國勞動比外國勞動含有更多人力資本把人力資本部分加實物資本上會使美國出口品資本密集度高于進口替代品就是尾閭和頭中心一條線。
解釋民俗的民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觀點?
“民俗”的“民”“民”
從古文之象。古文從母,取蕃育意。
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與君、官對稱。
“民俗”
傳統的,傳承的,勞動大眾的,非官方的:民間,民情,民歌,民諺,民風。
中國民俗網
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
中國民俗文化網
http://www.cnminsu.com/民俗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并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么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類型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類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規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愿接受這種模式性規范的保護!
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斷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范疇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幾大部分:
1 生產勞動民俗
2 日常生活民俗
3 社會組織民俗
4 歲時節日民俗
5 人生儀禮
6 游藝民俗
7 民間觀念
8 民間文學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