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于公眾號。
清明時節未能雨水紛紛,著實讓懷舊之人略略失望,但好在也不算朗晴。我在陰陰沉沉、爽爽涼涼的天氣里醒來,自感頗有“清明”的韻味。
哈,也無怪乎今年的清明與復活節重疊了。
我攝取了過多咖啡因,以致一夜未眠,僅在昏晨交際時假寐了片刻。清晨推窗極目,只覺得天地都在晃動,由是感懷:淚眼看花如有恨,旅懷中酒似多情。
外景勾連內景,卻非是心緒,只是情緒。
旅居在外,我已有十年未曾回鄉祭祖。時間久了,就連熟稔的游子的慨嘆也再難寫出,腦海中兒時的儀式與祝禱之詞,風化成了絮絮碎片,無處找尋??峙略僖姇r,只得低嘆一句,原來如此。
概因假期故,窗外很靜,只有不過節的雀兒仍在歡騰,搶榆枋而止。
我饒有興致地看了好久,也品不出逍遙的韻味,只得作罷,安慰自己:世、俗,也挺好。但顯然,有人不這么想,鄰里間傳來樂聲,斷斷續續、磕磕絆絆,似稚子操琴,也似高人信手,反正我是聽不出來。有了點音樂,便覺得意境忽地又高深了起來。擊節而歌,仿佛自己也是個雅士文人。
外景勾連內景,卻非是心緒,只是情緒。
既然心不動,為何情會動?這種勾連曾讓古時閑人糾結不已,有人選擇避世,遠離俗物;有人選擇禪定,心寂而幡不動;有人自己定下繁文縟節,再讓自己孜孜求索、心動不止。
這些有益的探索,構成了璀璨的哲學文化,指導人們協調人、世、間的關系,得到異于快感的更深層情緒——美。
但于當下之人,則簡單得多:情緒是主觀認知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及體驗,客觀,恒存,無關乎神秘,也用不著“降伏”。
我們順理成章地享受愉悅、敢愛敢恨,甚至試著用藥物改善自身情緒。解決了很多問題,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利大于弊,沒什么不好的。
自在于世,隨喜于世,苛求于世,自可揮灑情緒、趁興而活。若慕遠山之高,盡可勇攀高峰;若喜江湖之遠,自行結廬人境。
這片大地前所未有的包容,無論是清明節,還是復活節,其中對信仰、文化的理解都與千百年前相異,而與現代人的情感相近。
所以,只感悲歡,無問東西。
請。
20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