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社交的人,讓他不合群是一種痛苦。
但一個人天生喜歡獨處,讓他努力合群也是一種折磨。
有的人無法忍受孤單。
可有的人享受孤獨。
別看有的人在人群中游刃有余,沒準他一個人的時候最淡定自若。
有的人在人群里沉默寡言,沒準他一個人時會放飛自我。
有一首歌唱得好,寂寞。寂寞就好!
合群是一種本事。
獨處是一場修行。
步入社會以后,人們的壓力都不小,一面來自物質,一面來自人情世故。
人群中有人強顏歡笑,當人群散去,才能活回真實的自我。
人為了活著而社交,并不是為了社交而活著。
時常感覺疲憊不堪,愛恨情仇壓的人喘不過氣來。
有時候想想,獨處也挺好。
如果有一天不必再為生存觥籌交錯,就一個人過活。
今天的人們,早就沒了“你吹笛子我彈琴”的純粹交道,或者說很少很少,如若沒有利益牽連,多少人立刻就會斷聯。
既然如此,與其虛情假意的狂歡,不如坦坦蕩蕩地獨處。
至少還能發現,我還是我。
01越不合群,越吃嘛嘛香
每次與一群陌生人吃飯時,都難以下咽,大家面面相覷,也不知道說點啥。
許多人都很厭煩“團建”,可老板非要搞起來。說實話,同事間的飯局最無聊,不是吃飯,而是開會。
以前的親戚聚到一起吃飯,熱熱鬧鬧,情深意濃。
現在的親戚見面,爭相攀比,分外眼紅。
以前談對象,含情脈脈,即使沒看上對方,也微笑著說再見。
現在相親就像面試,一言不合起身就走,還有的為誰買單而吵起來。
現在吃飯,不如一個人吃飯。
日本有一部電視劇《孤獨的美食家》近些年火遍網絡,主人公五郎總是要到外地出差,總是一個人吃飯,他雖然孤獨,卻也沉醉其中,不管多累多孤單,沒有什么,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
朋友二丫從小性格“孤僻”,小伙伴常常嘲笑她沒人緣,但二丫活得挺好,她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一個人吃飯。
公司有一位同事,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飯,從不喜歡和同事坐一塊,他見了同事,都躲著走。
同事說他不合群,不積極,不主動,他說,我只想好好吃頓飯。
俗話說,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
蔡瀾曾說,美女和美食我選后者,因為我知道沒有美女還能活,人不吃飯會餓死的。
有的人不合群,是不想讓自己太餓,吃飽了,喝足了,比合群更重要。
惜命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吃飯!
02越不合群,越身心舒暢
這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就是人心。
朋友惠子抱怨,有個很好的“閨蜜”,經常來她家蹭飯,她為了這份友誼,每次都熱情款待。
有一次閨蜜又要來蹭飯,可惠子那天要加班,就沒讓閨蜜來。
第二天惠子突然發現,閨蜜拉黑了她的“好友”。
現在的人,真得很現實,為利來,為利往,一旦沒了利益,馬上消失不見,美其名曰“朋友”,心里當作資源。
在公司里,人與人表面看起來很好,回到家就一通吐槽。
有的人害怕孤單,委曲求全,活成合群的模樣,心里卻苦不堪言。
有的人一廂情愿,努力活成合群的樣子,處處討好別人,卻落不下一點好。
同事孫姐,為人老實,為了在公司站穩腳跟,第一天就給大家買奶茶,主動請同事搭車上下班。結果,她越這樣努力討好別人,有的人越故意刁難她。
人心不古,世事無常。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主動,而是有的人心太壞。
有時候,與其取悅別人,不如討好自己。
有的人不理了,也就舒心了。
有的事放下了,也就心靜了。
惜命最好的方式,就是遠離是非。
03越不合群,越自由自在
有時候在一個圈子久了,總想出去看看。
就像《圍城》里講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有時候,拼命擠進的圈子,也并沒有多么精彩。
有時候人之所以活得很憋屈,不怪圈子大小,不怪人多人少,只怪畫地為牢,自己把自己束縛起來。
人多半的痛苦是自我的精神內耗。
因為一些人一些事,想太多,回頭卻發現,大家都很忙。
現在的人都很敏感,因為一句話,就可能心煩意亂。
有的人怕自己做錯了什么,說錯了什么,怕因為自己的無心,傷害到了別人。
結果活得小心翼翼,可還是會不停“犯錯”。
做欣賞一種人,大大咧咧,性格爽朗,做人簡單,干凈灑脫。
老子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與人爭,為自己搏,你就贏了。
金庸曾說,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與其爭來斗去,不如活好自己。
鄭板橋說,難得糊涂。
香港人有一句老話,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嘍。
有些事情既然想不清楚,不想也罷。
做人瀟瀟灑灑,一切順其自然,不憂傷他人離開,笑相迎新人舊人,剩自己的時候,不憂傷,不失落,人生難得自由自在,換來一片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