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帶著我的侄子去注冊學校。我感慨萬千,這讓我想起了我們一起學習的那些年...
那些年,我們沒有鮮艷的衣服,沒有款式新穎的鞋子,沒有不同類型的書包。衣服縫好了再穿,鞋子破了再補,書包黃了褪色了還興高采烈地背著。
那些年,我們沒有面包牛奶,沒有方便面雞湯,沒有豐富可口的營養餐。糙玉米飯是我們的美味,干燒黃豆是我們的美味,沒有早餐,不知道宵夜是什么…
那些年,我們沒有潔白漂亮的教學樓,沒有干凈整潔的宿舍,沒有寬敞舒適的單人床。吃飯的地方是睡覺的地方,親密的同伴也是骨肉相觸的同一家店。木箱有七八種,書柴米油鹽放在一起;一張床上有四五個人,橫七豎八躺在一起。更何況看著就那么自然。另外,冬天冷的時候,我們還可以互相當被子!
那些年,我們沒有公路,沒有自行車,也沒有摩托車。五公里崎嶇的小路上,野芋頭葉是我們的遮陽傘,大樹下是我們的遮蔽物。我們渴了喝路邊凹石頭里的天然水,餓了喝略帶甜味的玉米秸稈汁。一路弱,一路笑...
那些年,我們沒有彩筆,沒有值得紀念的星星,沒有多媒體。一根頭發的鉛筆,是我們繪畫和描摹的工具;毛二姨的米字格練習本,是我們記錄信息的好幫手;一塊一米五寬的舊黑板,是我們接受知識的載體。
那些年,我們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沒有QQ。我們不知道什么是歡騰,什么是奧特曼。無聊的時候就到處玩。累了就安安靜靜的看書。無聊的時候就盯著山那邊,想著山那邊的另一個精彩世界…
貧窮不是我們每個人想要的生活,苦難也不是和諧社會倡導的人生體驗。但是,我們要記住學習差的日子,學習苦的歲月。永遠相信: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記憶。不同的只是時間和環境,相同的是對夢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