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在六月初到來,這便是真正的夏季來臨,這便意味著,該時節的氣候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很多地方的降水會很多,氣溫會飆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芒種節氣的來歷及氣候特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芒種的由來
每年公歷6月6日或7日節令交芒種,這天太陽到達黃經75度,當日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二尺四寸四分,相當于今天的0.585米,夜晚觀測北斗七星的斗一柄正指向巳的方位,也就是南偏東,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歷四月底或五月初,又叫午月。這時菖蒲已經成熟了,所以又叫蒲月,也叫榴月、皋月、惡月。
芒種時節麥子也已成熟了,田野中麥浪滾滾,一片金黃,綠樹點綴在麥田中,黃綠相間,“麥倒一把鐮”,麥客們脖子上搭著白毛巾,彎腰弓步,用鐮刀飛快地收割著麥子,后邊的人)I1麥稈編成草繩捆成麥捆,有規律地擺在田野中,收割的人不時地直起腰用白毛巾擦去汗水,抬眼遠望豐收的麥田,自是喜上眉梢,他們收割的速度又加快了。“小滿趕天獷芒種趕刻”。芒種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這甘寸節是用分秒來計算的。要知道這個季節經常會有異常天氣。“種在地里都是草,收回囤里才是糧”“麥收如救火”,人們于是把搶收小麥叫做虎口奪糧、龍口奪食,這里的“虎”指大風,“龍”指暴雨。“麥黃西南風,麥收一場空”,如果收割不及時,一場大風,或者一場暴雨,就會使人們眼見到手的豐收成果受到嚴重損失。
“麥收如戰場”,所以農民們一定要根據氣象情況安排好搶收時間。現在,除了在山莊窩鋪還有手工割麥的現象外,大田中已實現了機械化收割,尤其是聯合收割機可在短時問內就將成熟的麥子收割完畢,既減輕了農民的體力勞動,又保證了最好的收成。
芒種節分三候。初候“螳螂生”,這時節螳螂出現在了川間地頭的莊稼枝葉上開始精神抖擻地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蟲子了。
二候“鶪始鳴”,鶪又叫伯勞鳥,每年到了芒種節的時候,伯勞鳥就開始鳴叫了。
三候“反舌無聲”,鳥兒已開始哺育后代了。
《月令七十二候注解》載:“五月節,謂有芒之谷可稼種矣。”此時的小麥、大麥等夏熟有芒作物,飽滿成熟,可以開鐮收割,其他的秋熟有芒作物可以播種了。“芒種芒種,忙收又忙種”,這個節氣還是搶種玉米、豆類、花生、紅薯及一些秋熟作物的大好時機。在長江流域,這時可以搶種I挽稻了。“芒種,芒種,樣樣要種,一樣不種,秋后囤空”。適時播種的莊稼很適宜生長。此時農民對老天爺的要求是矛盾的,搶收麥子時是怕下雨,“一場大雨一場空”,而播種后又需要雨,“芒種無雨空種田”,這時天氣預報就顯得更力“重要了。風調雨順是人們的企盼,也是人們獲得好收成的自然條件,而跟據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是莊稼生長良好的必要條件。
農歷五月是一個旺盛的季節,在我國各地都有節慶活動。哈尼族在每年芒種節前后的五月戌日或亥日舉行為期三天的五月一節。白族的栽秧會一般也在芒種與夏至節之間的五月份舉行。西藏地處高原,到五月時節氣候開始變暖,當地人就在五月“逛林卡”,相當于漢族的春游逛公園。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民間節日。
古時這一天人們用蘆葦葉或竹葉包上江米煮熟后擲入江中,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天在全國各地還要舉行聲勢浩大的民間活動“賽龍舟”。現代端午節人們包粽子作為美食享用,賽龍舟已成為一種文化體育活動了。端午節還有一些其他風俗,如喝雄黃酒來驅除害蟲,端午節日出前采艾篙懸掛在家門外,采昌蒲用彩線裝飾掛于胸前等。民間的風俗活動給這個忙碌的節令增添了許多有趣的內容,使緊張勞作的農民們也有一些閑談的話題,增加生活的情趣。
芒種的氣候特點
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卷風、冰雹、大風、暴雨、干旱等。
1、雨量
芒種時節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后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使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而導致麥株倒伏、落粒、穗上發芽霉變及“爛麥場”等,使眼看到手的莊稼毀于一旦。
芒種后,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后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
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會受到干旱的威脅。但若梅雨過早,雨日過多,長期陰雨寡照,對農業生產也有不良影響,尤其是雨量過于集中或暴雨還會造成洪澇災害。
西南地區從6月份也開始進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節。此時,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區冰雹天氣開始增多。
2、氣溫
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一般來說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位于黑龍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間,最熱的一天37.1℃,就出現在芒種期間。
6月份,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 在華南的臺灣、海南、福建、兩廣等地,6月的平均氣溫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氣濕度大,確實是又悶又熱,有時需要向公眾發布高溫預報,提醒人們預防中暑、空調病和急性腸胃炎。
芒種歷法氣象
公歷每年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
按氣候學標準看,芒種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為孟夏、仲夏之交時節。此時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進入梅雨期,雨水多、雨、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這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點的季節。我國東部地區全年的降雨量約有1/3(個別年份為1/2)是梅雨季節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一般出現于6月份后。這時,正是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長旺盛、需水較多的季節。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冬季結束后,冷空氣強度削弱北退,南方暖空氣相應北進,伸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但這時北方的冷空氣仍有相當勢力。于是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相峙,形成準靜止鋒,出現了陰雨連綿的天氣。持續一段時期后,暖空氣最后戰勝冷空氣,占領江淮流域,梅雨天氣結束,雨帶中心轉移到黃淮流域。此外,由于梅雨期間,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受潮霉爛。故梅雨又被叫做“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