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場蕭瑟的秋風。不知不覺就到了秋分時節。天氣越來越冷,思念像南飛的候鳥,來來往往。 宋代詩人晏殊在詩中寫道:欲寄彩箋尺,何處知?我們牽掛著遠方的親人,遠方的親人總會發來問候的信件,提醒他們添衣保暖。 看著落葉沙沙作響,看著地平線上向南飛去的大雁,我想家了。
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這一天,太陽到達黃河經度180度,直射地球赤道。 《春秋滿露,陰陽出入》云:“秋分,陰陽各半,故晝夜寒暑。 “這一天,世界上沒有極端的白天和黑夜。
秋分是收獲的好時節。 漢末崔敏在《四人月令》中寫道:“種大麥時,白鹿節可用薄田,秋分用中田,后旬用中田。 古代《伊世訓》一書說:“秋分之日,雷始閉。 五日蟄蟲,耕戶 五天后,水干涸了。 雷聲不停歇,雷聲不停歇,諸侯通奸。 黃貂蟲不繁殖家庭,但人們依賴它。 水永遠不會干涸,但是甲蟲會造成傷害。 “秋分,平分秋色,平均晝夜!
在古代,我們把秋分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過后,雷聲開始停止。古人認為,打雷是因為天地太陽光太強。秋分過后,陰升,太陽降低,不打雷了。
“空白”是未燒的土,也有修剪的意思。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蟄伏的昆蟲躲進洞穴,用細土封住洞口,防止寒氣入侵,開始冬眠。
三季后水開始干涸,秋分后降雨量開始減少。由于天氣干燥,水蒸氣蒸發迅速,湖泊和河流的水量減少,一些沼澤和水坑變得干燥。
秋分曾經是拜月的傳統節日。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 現在中秋節來源于傳統的“祭月節” 據考證,最初的“祭月節”定在“秋分”這一天。然而,由于這一天每年都在農歷八月,所以不一定會有滿月。 而祭月無月則是無名之事。 因此,“祭月節”后來從“秋分”轉移到中秋節。
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人們朝拜的地方叫日壇、地壇、月壇、天壇。 位于東南西北西北四個方位。 北京的月壇是明清皇帝拜月的地方。
《禮記》載:“天子在晨春,月在秋。 朝日之日,月之夜。 “這里的月夕指的是晚上對月亮的崇拜。 這種習俗不僅為朝廷和上層貴族所奉行,也逐漸影響到百姓。
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秋分有立雞蛋、等南極、吃秋菜、說秋天會送秋牛圖、貼雀嘴、放風箏等習俗。,并祈求長壽,平安的家,來年豐收,象征著來年的美好生活和好運。
清代詩人子敬一在《秋分憶經濟》一詩中,表達了他在金秋時節的思鄉之情和對家人的懷念之情:
節日里思念兒子,對著夕陽吟詩。 閆希會明天就要走了,在秋天的這個時候。
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這輩子只會賣文章。
歸航帆要早掛,等雪來。
這是一種怎樣的鄉愁。也許只有天涯海角的游子才能深深擁有這種讓人情不自禁有家的感覺。 也許遠方的親人是詩人心中的牽掛,也許在異鄉的孤獨之旅會讓人在秋分的時候感到寒冷和無助,也許故鄉是詩人顏過時的憂傷。 也許,只有詩,只有酒才能寄一份鄉愁,感數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