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被公認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
現在,量子力學已被廣泛應用于實踐,“并成為幾乎所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它限制了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的行為,而晶體管和集成電路是電視和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的基本組件。而且是現代化學和生物學(霍金《時間簡史》)的基礎。”未來,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前景將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和期待。
毫無疑問,科學已經加速改變了世界。但科學最終會把世界改造成什么樣子,把人類帶向何方,大概真的是“天知道”了。
理查德·費曼參與研制的原子彈,二戰中在日本爆炸,成為毀滅性的災難。這讓他震驚,看到了科學作用的兩面性。科學的價值警示人們,科學是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也可以打開地獄之門。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曾多次警告,科學可能帶來災難,人工智能可能改變地球生態,危及人類命運。
然而,科學不會因為一些人的擔心而慢下來。科學的發展不僅全方位地改變了現實世界,包括我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社交娛樂……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認知。理查德·費曼指出:“一門科學不可低估的價值在于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觀念。”
當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存在差異,會影響這種認知變化的速度和程度。但這種變化的到來,應該就像人們對“正義”的期待:他們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二
關于量子力學,我也是很多年前才從科普書上了解到一點。但是,當年這些新概念帶給我的震撼和震撼,卻讓我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認知升級。
量子力學揭示了微觀世界的陌生和神秘。有遠離萬李燦的粒子瞬間接觸的“量子糾纏”,愛因斯坦形容為“隔空鬧鬼”;還有一只世界聞名的不死不活的“薛定諤的貓”...
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被量子理論所迷惑,他就不了解它。”的確,量子世界充滿了不可思議的事情,違背了人們原有的經驗和邏輯。
所謂“測不準原理”,就是人不可能同時確定一個質點的位置和速度。如果知道它的確切位置,它的速度就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反之亦然。
這一原理的創始人海森堡指出:“我們現在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細節,這是原則問題。”
英國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在《上帝與新物理學》中描述:“對于微觀物質,我們無法知道它的具體運動規律。仔細觀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堅硬物質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流,由幽靈般的逃脫圖像組成...不確定性直接導致不可預測性。每件事都有原因嗎?……量子因素顯然打破了因果鏈。根據量子理論,可能會有沒有原因的影響。”
霍金在《時間簡史》中也強調:“不確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個基本的、不可避免的性質...這對我們的世界觀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所謂“觀察者效應”,是指世界充滿了不可預測的隨機性,是由屬性未被定義就被測量的物理系統組成的。除非你進行觀察,否則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但是,任何一種微小的人類觀察都會改變被觀察對象的狀態。
我們現在看到的廣闊世界,就是由這些無序的基本粒子組成和決定的。量子論徹底顛覆了經典物理學及其規律性和因果性,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乃至整個世界的認識。
保羅·戴維斯曾經評論說:“革命性的理論,叫做量子論,是后來叫做新物理學的支柱。它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意識在物質現實的本質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許多現代作家發現,量子理論中使用的概念與東方神秘主義和禪宗中使用的概念非常相似。”
三
有中國人發現,量子論很像王陽明那句著名的看花話:“你不看這朵花,這朵花就隨你的心而死;當你來看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的顏色在一瞬間變得清晰;要知道這朵花不在你心里。"
我也很驚訝,關于量子論的各種“說法”,如果和傳統教科書相比,不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嗎?
關于馬克思主義及其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我有過幾次反復學習的經歷。那一年,不僅僅是為了考試,還有對知識的渴望和虔誠的態度。
我仔細背誦過列寧對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現實是人們通過感知感受到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而是被我們的感覺所復制、拍攝和反映。”這一著名論斷,如今被百度提及,仍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
傳統哲學和現代物理學之間存在著如此明顯而深刻的矛盾,讓人在心里畫了一串大大的問號。
量子力學的影響顯然不僅僅是傳統哲學的一些結論,還有唯物主義的“基石”,比如物質屬性、客觀存在、客觀規律等。而這些根本的基石,不要說整體,哪怕只有其中一個真的崩塌了,那么如果皮膚不存在了,頭發又怎么附著呢?
哲學家只有站在科學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更透徹。所以,即使列寧對物質的定義是錯誤的,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它不是人類的神。一百多年前,人類的認知才達到那個水平。哲學是抽象的,很難超越歷史的局限性。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的認知也在不斷刷新。沒有任何理論,就沒有與時俱進的必要。列寧也引用過這句格言: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樹是常青的。
四
對于理查德·費曼的認識論,他似乎特別上心,也愿意寫道:“科學知識本身就是一個具有不同可信度水平的集合:有些完全不確定,有些相對確定,但沒有什么是完全確定的。”
顯然,科學研究需要承認自己的無知,不斷質疑。《科學的價值》強調:“但我想大多數人并不明白這一點。在歷史上,科學與專制權威反復斗爭,逐漸贏得了我們質疑的自由……它最終使我們能夠提出問題、質疑和不確定。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歷史,失去來之不易的自由。”
這兩天我查了一些資料,在書架上發現了英國科學哲學家約翰·沃特·帕金斯的《科學與懷疑》。本書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20世紀西方哲學譯著之一。扉頁上,赫然印著兩句名言。這句名言正好印證了理查德·費曼的懷疑主義——
愛因斯坦:“下面這個問題一定會強烈地引起我的興趣:我所投身的科學將達到什么目標,它能達到什么目標?它的一般成就‘真實’到什么程度?”
卡爾·波普爾:“我們必須努力對那些我們最崇拜的理論采取高度批判的態度。”
這位卡爾·波普爾,被譽為連接科學與哲學的杰出思想家。他所創立的批判理性主義,從他所熟知的現代科學出發,瓦解了科學規律的絕對可靠性。然后擴展到歷史、社會、政治的各個層面。對于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他作出了“最謹慎和最有吸引力的批評(柏林《馬克思傳》序言)”。
人們對絕對真理和各種決定論的質疑和警惕,從普遍性到信仰再到根本,被視為20世紀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波普爾為這一歷史性轉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他的第一個證偽已經成為科學和哲學的常識。他所推崇的開放社會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他的哲學和思維方法也極大地影響和幫助了他的學生——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
波普爾的自傳名為《無限探索》。他一生探索,碩果累累,最后卻“窮”到借用蘇格拉底的箴言做自己的墓志銘,宣稱“我一無所知”。
五
思維永遠無價,認知永遠無邊。
《科學的價值》以一首嵌入文章的自由詩想象了人類的渺小和奇妙:“一個具有認知能力的原子/一種好奇的物質/…我/一個原子宇宙/一個宇宙中的一個原子。”
近年來,網上流傳一篇文章《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作者石,原清華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這篇文章的總結很精彩:“我認為人類的認知極限是我們是一堆原子,我們身處宏觀世界,卻希望看到跨越兩個世界的超微觀世界。這是一個最美麗、最美妙的世界。”
很多年前,我有過這樣的假設:宇宙的已知邊緣在100多億光年之外,人類現在能觀測到的應該還是100多億年前傳輸的信息。那里現在是什么狀態?宇宙之外還存在什么?BIGBANG之前存在什么?這其中的很多問題,由于人類生命、智慧、感官、手段、外部時空尺度的多重限制,除了猜測和推理,大概永遠也不會知道真正的真相。
可惜的是,人類的認知不僅僅局限于目前,恐怕還會一直局限下去。
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無知,要認識到我們很多自以為是的東西,被稱為“真理”,其實無異于古人堅信世界是圓的,地球是平的。
歷史上,太多人類認知中想當然的東西,在科學面前一次次崩塌。時至今日,科學對宏觀宇宙、微觀物質乃至人體本身的認識仍處于茫然狀態...
科學家告訴我們:千百年來,人類的科學觀經歷了無數次的推翻和重建。但直到現在,總的來說,我們所獲得的真理和知識遠遠少于謬誤。
顯然,懷疑一切是科學的精神,具有無可比擬的正當性和必要性。
現在如果有人聲稱掌握了宇宙的真相,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相信。但我寧愿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我們可以欽佩那些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杰出人物。但是沒有人值得所有人的臣服和崇拜。
理查德·費曼告誡人們:“承認自己的無知,給懷疑留有余地,這兩點對任何發展都至關重要。”就像說的,只有承認無知,不斷質疑,才能讓自己的頭腦不斷刷新,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