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每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清明節前夕,我回到了闊別已經的老家。村子坐落在蒙山腳下的縣城最北端。這里地勢四面丘陵中間低洼酷似一個天然的小盆地。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黑山阻擊戰就發生在這片土地上。
車子還沒有停穩,我便迫不及待地來到新建的**駐地。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氣派的三層辦公樓。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哦,這不儼然是華夏第一村——華西村的建筑風格?樓前寬闊平整的小廣場被一道花墻一分為二?;▔@邊是花崗石國旗臺,高高矗立的旗桿上方一面鮮紅的國旗迎風招展。兩邊綠化帶的銀杏樹棵棵挺拔泛出新芽?;▔ν膺呑竺媸且惶帢藴实幕@球場,由于是清明假期,十幾個少年正在球場上你爭我搶,叫喊聲此起彼伏吸引了不少觀眾。籃球場對面的是嶄新的健身器材,幾位老人一邊閑談一邊悠閑地做著健身活動?;@球場右邊平整的小廣場盡頭是一個鄉村大舞臺。右邊紫藤樹爬到架上,一根根粗壯的枝干綻放新芽,預示著不久一簇簇紫藤花將迎風怒放。紫藤樹下一排高標準的宣傳牌——《出師表》、《朱子治家格言》、《誡子書》等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名篇佳作赫然展現在眼前……
我茫然佇立著,恍然夢中,嘴里喃喃著:這真是我的老家嗎?我不是在夢中吧?好久一會,我拍拍腦袋轉過頭去,對面樓上一排紅字赫然入目:村黨群服務中心。啊!這不是自己的老家又是哪里?我不禁感慨萬分,浮想聯翩。村子的老模樣又浮現在我的眼前: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村子南北狹長,中心街——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巷貫穿整個村子。土路崎嶇不平,坑坑洼洼點綴著一些大小不等的石塊,下雨天過膝的大水順街而流,街道成了一條河。石頭砌成的墻面草房偶爾接兩排黑瓦算上村里最好的房子。兒時常聽老人絮絮叨叨的說,“五八年”挨餓,生產隊勞動掙工分……貧窮和生活的艱辛,壓得各家各戶透不過氣來。孩子少的還好點,孩子多的幾乎吃了上頓沒下頓。在我四十余年的記憶里,這個沂蒙山腳下的小山村,多少年來一直經濟單一、村民人心不齊,**缺乏戰斗力……一直是個落后的老大難村子。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老家陸續引進了葡萄、桃子、山楂、草莓等果品種植,經濟發展陸續好轉。特別桃子的產量在國內頗有名氣。說起家鄉的桃花,在我三十余年的記憶里,每當清明時節,那遍布山嶺和田野的桃花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一下子在人們面前徐徐展開。在溫暖和煦的春風里,在陽光溫柔的撫摸下,在細雨綿綿的滋潤中,一棵棵桃樹盡情地吮吸著甜美的甘露,如姑娘般的臉頰粉里透紅,如嬰兒般的笑臉自由綻放。一朵朵一片片的桃花白的如雪、粉的似霞。漫步鄉村小路仿佛步入人間仙境。人勤春來早。勤勞樸實的村民在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辛勤勞作,一步步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
村黨支部書記老程,一位年過花甲的老黨員,他熱情地邀我到樓上參觀。一進大樓他有些激動地說:我領你看看咱村的黨員之家,還有村史館。啊!看我質疑的眼神他分明有些激動:“咱村真的有了村史館。”來到二樓,“村史館”幾個木質刻字讓我吃驚又激動。室內一幕幕建國以來的場景,一張張大多熟悉的面孔,一件件村子“大事件”圖文并茂展現著眼前……來到樓頂,望著不遠處的小山頭,程書記指著那里對我說:“咱們村全是沾了上級政策的光?。 笔堑?,這一點我是親眼目睹感受深刻。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習總書記對精準扶貧工程的高度重視,我們村得到了省里的扶貧資助,不但新建了**,改造了舊村,還修建了鄉鎮間的柏油馬路,連接了新臺高速公路。老程又說,不久的將來,村里要在小山下修建一處人工湖,沿著黑山環山路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建設1000畝的四季采摘園,打造鄉村旅游特色產業。說著說著,這位老書記嘿嘿的笑了,眼里分明有晶瑩的東西在閃爍,人卻仿佛一下子年輕了幾十歲。
遠處漫山遍野的桃花,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在這陽春四月的春光里朵朵競相盛開,開得樸實、開得爛漫。今年的桃花分外艷??!我癡癡地想,仿佛看到初秋時節,一棵棵桃樹碩果累累壓彎了枝頭,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充滿了豐收的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