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舊書被母親拋至院內老槐樹下,深秋淡黃的槐葉覆了數枚,與泛黃的書籍很是搭調。這些書,自我的學生時代結束便被塵封,再未打開過。我心頭一熱,湊前蹲下,翻出一本《自然》,右手掌心托書脊,左手拇指按封底,從后向前快翻書頁。
倏地,一枚樹葉赫然現出,書頁戛然而止。輕輕捏起,是一枚梨樹葉子,卵形,直挺,暗黑,還有淡淡的葉香。順著清晰的葉脈,思緒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小學校園。
很喜歡韓國詩人金匡的小詩《樹葉的香味》:“夾在書頁里/一枚樹葉/有森林的香味/有天空的香味/只要小小的一枚樹葉/就能把偉大的/秋的森林/長久保持在心里呢?!睒淙~夾在書頁里,竟能珍藏自然的香味,珍藏整個秋天、整座森林,何其詩意與美好。特別是在這樣的深秋,讀來更有韻味,也催我再翻書頁,找尋不經意夾在頁間的樹葉及那時光的香味。
厚厚的《現代漢語詞典》除了解疑釋惑,還有一大用途,就是夾樹葉,吸收水分,重塑葉型,沉淀色彩,制成標本。果然,再翻那本被我用得破舊的詞典,真發現了數枚保存完好的樹葉標本,令我浮想聯翩。
那枚紅紅的楓葉,想來是與發小老四攀登村內隋唐時期的石佛堂時收集的。秋高氣爽,最宜登高。老四一口氣攀至峰頂,沖我招手:“山頂的楓葉正紅,加把勁兒哦!”我氣喘吁吁地應聲,拿起傻瓜相機拍下了叉腰站在丹楓下的老四。賞完楓葉,我蹲在地上挑揀了一枚掌形最完好、色彩最艷麗的,裝進背包,回家夾在了詞典里。
數年后,老四進京打工;再數年后,淡了聯系;再數年后,聽到了他因病去世的消息。從此,每每爬至石佛堂半山腰,都惚恍若見丹楓下的老四向我招手,我也會踩著滿地的楓葉,想起當年那枚。
那枚叫不上名字的樹葉,來自放學路上的一叢灌木。這灌木,長在石墻根上,對稱的葉形很美,葉緣自然生成鏤空的云紋模樣,摸著有絨絨的手感。捏在手中,仿佛又聽到了小伙伴們沐著夕陽放學回家的純真笑聲。
那枚心形的楊樹葉子,來自讀初中時常去玩的河灘小樹林。隨風飄飛的落葉鋪了一地,一幫懵懂少年在林間逐葉奔跑,“沙沙沙沙”,似是為律動的青春之歌伴奏。捏在手中,當年與同學用楊樹葉柄玩游戲的快樂時光,歷歷在目,如在昨天。
那枚碩大的橢圓形柿樹葉子,來自家鄉谷地溝的那棵老柿樹。每個秋天都會果實累累,紅柿、紅葉高高地在枝頭招搖。全家人樂樂呵呵齊動員,父親、哥哥攀在樹杈舉竿夾柿子,母親和我在樹下撿拾裝籃。捏在手中,不由想起那棵已被冷落的柿樹,此刻必是掛滿紅柿,卻有的落在地上摔得稀爛,有的正被長尾鵲啄食,剩下的,只待霜凍、雪壓,干癟,墜落。
我把在其它書頁中尋得的樹葉統統夾在了那本詞典中,帶回了城里的家,鄭重地擺在了書架上,并意欲繼續當年最詩意最有情調的小舉動——“書頁夾樹葉”。
先從在北京工作的這年深秋開始。打算在護國寺街撿一枚國槐樹葉,在什剎海撿一枚柳樹葉,在景山公園撿一枚楓樹葉,在西單街頭撿一枚棗樹葉,在群力胡同撿一枚柿樹葉,在月壇公園撿一枚銀杏葉,到西山賞秋撿一枚黃櫨樹葉……夾在伴我夜讀的《林清玄文集》中,待日后借一枚樹葉回憶難忘的北京掛職時光。回到家鄉,繼續撿花椒葉、杏樹葉、榆樹葉、栗樹葉……用樹葉填充那本《現代漢語詞典》的書頁,讓葉香與書香共融,讓飄零的秋之樹葉載著飄零的當年歲月成為一生珍藏。
讀到一則上聯:“書頁夾樹葉,葉在頁中?!毕肓撕芫?,也沒對出滿意的下聯,我且在“書頁夾樹葉”的日子里慢慢想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