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每個冬天都是那么寒冷,這也許與當時生活條件差有一定的關系吧。不過,也有很多溫暖的瞬間,令我至今仍然難以忘懷。
擠暖,是每個孩子課間的必休課。那時的教室里沒有任何取暖設施,再加上門窗透風漏氣,因此整個教室都是冷颼颼的。一下課,我們便爭搶著往教室外面跑。不為別的,為只為找個擠暖的平整墻面。所謂擠暖,就是一幫孩子依靠在墻邊,從兩頭向中間擠,被擠得走動的那邊算輸。我們擠暖不在乎輸贏,只求渾身充滿暖氣。幾個回合下來,有的已經滿頭大汗。最初,擠暖是我們這些皮小子們愛玩的游戲,后來有的女生也架不住誘惑,也開始加入其中。再后來,成為整個班級的集體游戲。凡事有利就有弊,因為那時大多都是土墻,擠暖時衣服上往往會占上些塵土。不過,那時的孩子不太講究,只要放學時相互拍打幾下,就可以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曬暖,鄉親們難得的冬日休閑。進入冬天,農人們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賦閑階段。每天早晨,鄉親們吃過早飯,便不約而同地搬個小凳子或馬扎,走出家門,在大街上尋個向陽的墻根一坐,開始曬暖。當然,曬暖只是個形式,相互拉呱、交流才是目的。所涉及內容往往也簡單得很,無非是些東家長西家短的家庭瑣事。有的話題甚至談論多次,但一次次總是樂此不疲。趕上周末不上學,我們這些小孩子們也會聚到墻邊曬會兒暖,央求老人們講上幾小段民間故事。隨著太陽慢慢升高,我們的身上一陣比一陣暖和。時過境遷,現在每每想起“冬日暖陽”這個詞,總會想起小時候曬暖的場景。
溫馨煙火,扎根心底的暖。因為物質生活條件差,那時生火做飯大都使用秸稈柴草,能生爐子的,屬于極少數的富裕戶。記憶中,每每吃過晚飯,母親總會再點燃柴灶,燒上一陣柴火。隨著屋內的煙火氣越來越濃,整個土炕開始暖和起來。這時父親總會把小炕桌放到土炕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或喝茶水,或吃著母親爆制的玉米花,整個小屋里其樂融融,忘卻了屋外正是隆冬時節: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一時間,溫暖——成為最樸實最真切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