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灘岸上有一塊空地,可能是因為環境原因吧,這里沒有喬木,更沒有樹,只有野草。這里的野草并不茂密,斑駁地覆蓋著地面。草地中間有一條被人踩踏出的小路,小路上的野草延著地面匍匐著頑強地生長著。
不知為什么想起了魯迅先生《野草》序言來了。“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小時候不懂,曾經問老師“魯迅先生為什么說是我的罪過哪?”現在還記得老師回答說:“魯迅的文字很深奧,長大才能讀懂。”其實,我現在也沒有讀懂。
今天天氣尚好,我又來這看這片野草。這里離水很遠,借不上水邊的力,好久沒下雨了,眼前的野草開始枯黃,甚至死去。我知道,野草是無比頑強的,它的根保持著營養,一旦適合生長,就又發出稚嫩的芽來。只要下雨,野草就會很快長起來,恢復草地原有的風貌。
草的頑強令人折服,比如蒲公英。春天到來,萬物復蘇,泥土里的根就吸收營養長出繁茂葉來。過幾天長出一個長長的莖,開一朵黃色的花。這花并不嬌艷,卻敦厚淳樸,花期不長,當花開時,生滿蒲公英的草地上便滿地黃花蔚為壯觀。花謝之后生出果實,竟然是個毛茸茸的小球,勁風吹過毛球散開,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去,給這草地帶來無限生機。
我喜歡野草,它雖然出身卑微可并不低賤,它沒有高高的身軀,名貴的身價,作為草芥被人踐踏,卻無比頑強。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到了秋天,各種野草相繼枯黃,可依舊孕育著種子,給草地以希望和生機。哪怕遭遇一場秋火,也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草非常普遍,只要有塵土的地方就可以長出葉子來,哪怕是墻頭、房檐也都有它的身影。
我有時奇怪地想,野草有沒有思想哪?當它被踐踏時,它的內心是怎么承受的哪?魯迅先生的《野草》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仇。而忽而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說實話,魯迅先生的文字我確實讀不大懂,可我喜歡文字中的內涵與蘊含的精神。
野草,根不深,葉不闊,花不美,卻具有頑強的精神。魯迅先生這樣寫的,“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讀到這,我仿佛突然理解了魯迅先生語言的深意。“我一開始是空虛的,空虛到無可抑制的說話,于是成了空虛的俘虜了。”
我一直在想,野草的精神象征什么哪?這頑強精神不就像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人民嗎?從秦漢開始,人民生生不息,頑強抗爭。如今我們戰勝疫情、擺脫貧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種頑強精神不正像野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