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過后,地菜會爭先恐后地鉆出地面,河岸邊、田埂上、山坡下……隨處可見。小巧的葉子綠油油的,一片片緊貼著地面,好像生怕離開土地似的,這個特點也許是它得名的由來。
地菜長高了,葉子依然是細(xì)細(xì)的,水靈靈的;枝節(jié)上會開出許多小花,花色素淡、嫩白,米粒一樣大小。這時的地菜,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可愛。
地菜的吃法多種多樣,可以清炒,可以熬米粥,也可以煮湯;還可以和艾蒿一起剁碎,和著米粉做艾蒿粑粑,當(dāng)然也可以包餃子、做包子和花卷。
故鄉(xiāng)的地菜,總是與一年一度的三月三連在一起。
傳說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壽誕,那天要舉辦盛大的蟠桃會,邀請各路神仙來赴宴。酒喝得高興,王母娘娘大發(fā)善心,請求觀音菩薩普降圣水,要讓天下蒼生少受疾病的磨難。于是,觀音晃動楊柳枝,將凈瓶里的圣水化作細(xì)雨灑向人間。因此,大地上便長出很多很多的地菜來……
諺語說:“陽春三月三,地菜煮蛋賽靈丹!”地菜的確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清肝明目等療效。三月三吃地菜煮蛋,自古以來成為鄉(xiāng)村的習(xí)俗。在那個特別的日子里,鄉(xiāng)親們希望吃了地菜煮雞蛋,百病不生!
記得每年的三月三,母親總會很早到野外去剜地菜。她將那些鮮嫩的地菜連根帶葉剜出來,然后清洗干凈。母親剜回來的地菜,綠的枝葉,白的小花,細(xì)長白嫩的根須,每一棵都清清爽爽,完好無損。
母親煮地菜蛋時用的是一只鐵爐鍋,那些地菜是整棵整棵放進(jìn)爐鍋里的;雞蛋先煮好,剝了殼,還有一些黃豆,幾顆紅棗,都放進(jìn)鐵爐鍋里去。水燒開后,再用文火慢慢地煮……等到滿屋飄香,母親揭開爐鍋蓋,用大瓷碗一碗一碗盛出來。
地菜是淡青色的,湯也是淡青色的,剝殼的雞蛋也變成了淡青色。只有黃豆和紅棗的顏色沒有變,正好是一種點綴,使地菜煮雞蛋的顏色如春天的色彩一樣豐富。再放上一調(diào)羹紅糖,一碗地菜煮雞蛋便很完美了。至今還記得那種特別的滋味,醇香、清淡,略帶甜味。
也不知道是否因為聽了傳說的緣故,吃著地菜蛋、喝著地菜湯的時候,會身上發(fā)熱,額上冒汗,渾身有一種很舒爽的感覺。會感到春天這樣美好,日子這樣溫馨,青春和生命如此值得珍惜。
又是一年三月三,多想再吃上母親親手做的地菜煮雞蛋。